《列王纪下》一至二十五章记录了以色列王亚哈和犹大王约沙法死后(前者在主前853年,后者在主前848年),南北两国的中期和后期历史。北国在主前722年被亚述所灭,南国在主前586年被巴比伦所灭 。书末还简略地记述犹大亡国后,犹大沦为巴比伦的一省,民被掳至巴比伦,只留下一些老弱的,由被立为省长的基大利代为管理。书中共记录了以下这些王的被立和被废:
一、北国以色列(Israel)在位的王相继有亚哈谢(Ahaziah,853-852BC,王上二十二:51);约兰(J(eh)oram I 852-841BC,王下三:1)、耶户(Jehu 841-814/813BC,王下十:36)、约哈斯(Jehoahaz I 814/813-806/805BC,王下十三:1)、约阿施(Joash 806/805-791/790BC,王下十三:10)、耶罗波安(Jeroboam II 791/790-750/749BC,王下十四:23-24)、撒迦利雅(Zachariah 750/749BC,王下十五:8)、沙龙(Shallum 749BC,王下十五:13)、米拿现(Menahem 749/748-739/738BC,王下十五:17)、比加辖(Pekahiah 739/738-737/736BC,王下十五:23)、比加(Pekah 737/736-732/731BC,王下十五:27)、何细亚(Hoshea 732/731-722BC,王下十七:1)。
二、南国犹大(Judah)在位的王相继有约兰(J(eh)oram II 849/848-842BC,王下八:16-17)、亚哈谢(Ahaziah II 842-841BC,王下八:25-26)、亚他利雅(Queen Athaliah 841-835BC,王下十一:3-4)、约阿施(Joash I 841/835-796/795BC,王下十二:1)、亚玛谢(Amaziah 796/795-776/775BC,十四:1-2)、乌西雅/亚撒利雅(Uzziah/Azariah 776/775-736/735BC,750BC后 not active,王下十五:1-2)、约坦(Jotham 750-735/730BC,王下十五:32)、亚哈斯(Ahaz 735/734 or 731/730-715BC,王下十六:1-2)、希西家(Hezekiah 715-687/686BC,王下十八:1-2)、玛拿西(Manasseh 687/686-642BC,王下二十一:1)、亚们(Amon 642-640BC,王下二十一:19)、约西亚(Josiah 640-609BC,王下二十二:1)、约哈斯(Jehoahaz II 609BC,王下二十三:31)、约雅敬(Jehoiakim 609-598BC,王下二十三:34)、约雅斤(Jehoiachin 598-597BC,王下二十四:8 )、西底家(Zedekiah 597-586BC,王下二十四:18)。
三、在这段期间,除了先知以利亚(Elijah)还在以色列王亚哈谢继位时短暂出场外(王下一至二章),他的继承者以利沙(Elisha)也在前面十三章登场。 两人都是口传先知。没有在《列王纪下》出现的还有许多先知(除了以赛亚,记载在王下十九和二十章),他们是笔传先知:在主前八世纪的有何西阿、阿摩司、约珥、俄巴底亚、约拿、弥迦;主前七世纪的有耶利米、那鸿、哈巴谷、西番雅;主前六世纪的有以西结、但以理、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在需要的时候,我会引用这些先知书上的话)
《列王纪》的作者以先知的眼光看列王的废立和国的存亡:
若王行耶和华看为正的事,国运亨通;
若王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国破家亡。
也就是说:“国运全建在与上帝的关系之上。”(引自马有藻博士《旧约概论》,1990年,中国信徒布道会出版)
今日治国之道也是一样。地上的政权是上帝许可之下设立:
若统治者以义为治理国家的原则,以人民为服事的对象,有不喜欢罪恶的本性在里头,上帝会特别赐福这国家;
若地上的统治者不喜欢公义、公正和诚实,喜欢罪恶、贪污和虚谎,利用人民来作为他巩固自己之霸权的一种工具,上帝会任凭它暂时存在,在适当的时机兴起另一政权代替。
王下一:1 - 18 |
王下二:1 - 25 |
|||
王下三:1 - 27 |
王下四:1 - 44 |
|||
王下五:1 - 27 |
王下六:1 - 七:20 |
|||
王下八:1 - 27,代下二十一:1 - 二十二:4 |
王下八:28 - 九:37,代下二十二:5 - 9 |
|||
王下十:1 - 36 |
王下十一:1 - 十二:3,代下二十二:10 - 二十四:3 |
|||
王下十二:1 - 21,代下二十四:1 - 27 |
王下十三:1 - 25 |
|||
王下十四:1 - 22,代下二十五:1 - 28 |
王下十四:23 - 29 |
|||
王下十五:1 - 7,代下二十六:1 - 23 |
王下十五:8 - 31 |
|||
王下十五:32 - 十六:20,代下二十七:1 - 二十八:27 |
王下十七:1 - 41 |
|||
|
||||
王下十七:1 - 41 |
王下十七:1 - 41 |
|||
王下十八:1 - 12,代下二十九:1 - 2 |
代下二十九:3 - 36 |
|||
代下三十:1 - 三十一:21 |
王下十八:13 - 十九:37,代下三十二:1 - 23 |
|||
王下十八:13 - 十九:37,代下三十二:1 - 23 |
王下二十:1 - 21,代下三十二:24 - 33 |
|||
王下二十一:1 - 26,代下三十三:1 - 25 |
王下二十二:1 - 二十三:30,代下三十四:1 - 三十五:27 |
|||
王下二十三:31 - 二十四:7,代下三十六:1 - 8 |
王下二十四:8 - 二十五:21,代下三十六:9 - 21 |
|||
王下二十四:8 - 二十五:21,代下三十六:9 - 21 |
王下二十四:8 - 二十五:30,代下三十六:9 - 23 |
|||
|
||||
|
||||
|
请读《列王纪下》第一至二十五章至少三遍。
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预备在上第一课时和大家分享。
在《列王纪上》的课程纲要里,我曾提到读史的问题。读史必须要用先知的眼光来读,不然像毛泽东那样爱读史的人,却没有因“读史使他明智”,反而成了一个集帝王、叛逆于一身, 滥用权柄把几千万青年学生推入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把一千多万中学生搞成下乡知识青年,让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
我也说“以古为镜。。见兴替,以人为镜。。知得失”,但偏偏很多君王和执政者并没有从历史学习到什么功课,难道真的如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说的:“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吗?其实,不是我们没有从历史学习到什么功课,而是那些君王和执政者没有打开圣经,把史书上所记载的许多事“作为鉴戒,因为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十:11)
《从历史看人物》(中研院院士许倬云教授著,广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第九章记载了许教授回答听众关于历史的功用的疑惑。
听众问:
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但又说历史教训就是没有得到教训。请问到底要如何才能以史为思,记取教训,在人生、工作、人际、家庭社会责任上有所依循借镜或改革?
许教授答: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是镜子,而是可以参详的经验。什么叫历史?历史就是过去,过去所走过的路、过去所发生的事。有人丧失了记忆,连太太都不认识,这样一个人,你把他摆在哪里,他都不知从何来、往何去,不晓得该如何选择。
历史就是记忆,记忆之中,你知道从哪里来,也才知道往哪里去。因此当你知道往哪里去的时候,才有所选择,这条路是对还是错,选择对、错也是要从过去的经验去寻找。我们从没有知识的小孩到成人,作任何事都是在累积经验,所以历史是我们集体的经验与记忆。
严格讲起来,所有人类发生的事情,都是我们共同的记亿,人类社会应当是不分的,而我们遭遇到的问题,在不同的时空里面也可能会碰到,所以人类共同的记忆,应当是一体的。但是自古以来,人有分群,一直到现在我们才说全球化。全球化走到哪天,说不定又分群了,每一群又各有各的集体记忆。这个集体记忆就造成国家,造成民族,造成群体,造成家庭,从小群体到大群体,都是由共同集体,记忆所形成的,这种集体记忆,与刚刚所讲的全人类的大集体记忆或是个人记忆都不一样。
集体记忆无疑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里面,有他的过去,决定他的方向,这个常常会有有偏差,因为他为了维护这个集体群体的共同存在,维护这个共存体的长久认同,他可以抹杀其他的记忆。非常不幸的,人类到现在为止,历史只有国别史,所以造成灾害往往多于造成福祉,灾害常常就是抹杀别人的记忆,改变别人的记忆。二战之中,日本人明明屠杀过很多人,但偏说没有。他明明打到东南亚,打到南洋军夫一个个陪着他死,还是说为了东南亚共存共荣才去打的 -- 这都是抹煞别人的记忆,只强调自己的记忆,跟我讲的人类共同记忆不一样。
大而言之,我们知道过去走过的途径,譬如说我们明白有许多不必要的战争,就晓得未来战争逼来的时候,怎么选择才能避免战争。
从小的事情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汲取一些历史上发生事情的经验。我曾为洪建全基金会写过一本书叫做《从历史看组织》,当初并不是写给公司企业做教科书,但许多公司企业却都拿那本书在读。我只是拿中国许多发生过的管理制度,比较其好坏,并追溯当中成功和失败的过程。尽管我追溯的都是失败的过程,但从初创到衰老及崩溃,却和许多人生经验是一样的,对许多公司也都有用处。
因为人类能够设计出来的管理就是这么几套,摊开来说,我是拿着共同的记忆,归纳出若干原则,尽管时空可以改变,但透过这些公式,还是可以指出一定要面临的危机。
这样的情况就不是从镜子看,而是拿经验重建,经验归纳,经验分析,使得时空的特殊性逐渐减少,而共通性逐渐增加 -- 这就是历史的「无用之大用」。
所以「以史为鉴」,我认为就是由一些有专业训练的人慢慢把人类的经验理出头绪,排除时空的特殊点,归纳出人类共通的结论。这样的历史就是有用的东西,超越文化条件,超越时间条件,超越空间条件,这是历史的上乘工作。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这个境界;史宾格勒(Oswald Spencer)所谓生老病死,也不过就是这个境界;马克思(Karl Marx) 跟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唯物史观,也就是这个境界。但是马、恩得到的结果,是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一条铁律,这铁律就是历史一定是如此走的,马克思以为的铁律,是根据非常有限的西欧经验归纳出的一套东西,他以为举世可以合辙,这是唯物史观极大的错误。
历史的借镜就是你能从经验里面汲取一些可以超越自己局限的东西,让自己看清事情看得明白,就是智慧了。历史是经验,经验是知识。知识之中,抽离出来的东西就变成了智慧,这就是有用的东西了。智慧有深有浅,有高有低,就看个人的经验、 造化和愿心了 -- 愿心是很重要的。
历史是人类造成的,每一件史实都有一群人在内活动,那群人就像我一样,他的弱点就是我可能犯的弱点,他坚持的东西很有可能也是我要坚持的东西。譬如说:他坚持爱情,跟我坚持的爱情一样,他坚持对别人的好意,也有可能是我坚持的好意。他的错误愚昧,也有可能是我的愚昧,他的贪心,也是我自己的贪心。我从历史上看一个人,就等于是看自己,看自己丑陋的一面,也看着自己善良的一面。
这就是以人为镜,而不是《资治通鉴》那样的做法?《资治通鉴》是告诉人你要做好人,而我是要告诉你怎样做个人,前面种种的人每一个都有他的可爱之处,可憎之处,无论可爱可憎,反映的都是我自己。(完)
你赞同许教授的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带着一颗谦卑的心一同学习,愿意顺从上帝的话走在正道上。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