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列王纪下(第一至二十五章)- 耶和华立王废王(二)

第二十四课 - 犹大王希西家在位(四)- 面对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入侵(一)

(南国:希西家 Hezekiah 715-687/686BC)

经文:王下十八:13 - 十九:37,代下三十二:1 - 23

主旨: 因希西家背叛亚述,西拿基立率军南下,攻占了沿岸的腓尼基城镇和非利士地,切断了埃及援助巴勒斯坦的供应线后,西拿基就调头指向耶路撒冷附近的设防城拉吉(Lachish),把耶路撒冷孤立起来。
 

1。上一课提到希西家聚集以色列和犹大众人来到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和无酵节,驿卒把王的命令“传遍了以法莲(Ephraim)、玛拿西(Manasseh),直到西布伦(Zebulun)。那里的人却戏笑他们,讥诮他们。然而亚设(Asher)、玛拿西(Manasseh)、西布伦(Zebulun)中也有人自卑,来到耶路撒冷。”(代下三十:10-11)在王下十七:24-41 (第十九课),我们也提到北国以色列灭亡后,亚述王撒珥根二世(Sargon II 722-705BC) 从巴比伦等地迁移人来,安置在撒玛利亚的城邑,代替被掳的以色列人。这些人在所住的城里各为自己制造神像,安置在撒玛利亚人所造有邱坛的殿中,他们一方面惧怕耶和华,又事奉自己的神,从何邦迁移,就随何邦的风俗。 圣经说这些人从那时开始,“。。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风俗去行,不专心敬畏耶和华,不全守自己的规矩典章,也不遵守耶和华吩咐雅各后裔的律法诫命。。。如此这些民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他们的偶象。他们子子孙孙也都照样行,效法他们的祖宗,直到今日。”(王下十七:34,41)学者称这些人为撒玛利亚人,也就是约四:9 耶稣在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在井旁和那位撒玛利亚的妇人对话时,妇人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问题是:王下十七章的撒玛利亚人就是新约时代的撒玛利亚人的祖先吗?我在第十九课说:

。。。那个井边打水的撒玛利亚妇人对主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约四:20)她指的山是基利心山 (Gerizim,位于示剑的西南,撒玛利亚东南约12公里)。李保罗博士在他的《列王纪》注释书(天道书楼出版,2004年)说不是。李保罗博士说:“这里的撒玛利亚人信奉的是他们自己的异教假神,他们稍后就衰微了。稍后(大概不早于主前四世纪希腊时期),在撒玛利亚境内的示剑 (Shechem)有宗教复兴,可能是为抗衡亚历山大大帝所推行的希腊化生活而起的。他们摒弃异教信仰,归回摩西五经,专注于耶和华神。他们只接纳他们在主前二世纪所修订的五经,相信摩西会再来复兴他们。他们宣称亚伯拉罕是在基利心山迎接麦基洗得;亚伯拉罕也是基利心山献以撒,于是选址基利心山自建圣殿进行敬拜 (在335BC)。约瑟夫(Josephus) 和考古发现都支持该基利心山圣殿是自希腊时期的。这就是新约时期的撒玛利亚人,他们跟犹大人起了无可避免的冲突。在主前128/129年,哈斯摩王朝的许尔堪一世(John Hyrcanus I)短暂中兴,要收复失地,就攻陷示剑,焚烧了他们在基利心山的圣殿。自此就如约四:9所说的:‘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不相来往。’”(完)

从这次在耶路撒冷的守逾越节,那些来自以法莲(Ephraim)、玛拿西(Manasseh),直到西布伦(Zebulun)余留下来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的热烈参与与回应,李保罗博士的说法是可以接受的。我在《圣经考古评论》双月刊也曾读到这样的说法(The Samaritans
A Jewish offshoot or a pagan cult?By Reinhard Pummer,BR 7:05, Oct 1991),作者 Reinhard Pummer 教授是专门研究有关撒玛利亚人宗教和文化的学者。

2。王下十八:13 - 16  “13希西家王(Hezekiah 715-687/686BC)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 king of Assyria,705-681BC))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14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Lachish)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当。’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talents),金子三十他连得(talents)。15希西家就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16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

“希西家王(Hezekiah 715-687/686BC)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 king of Assyria,705-681BC))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  --  请看图。这是哪一年?应该是 701BC(请参考《列王记上(二)第四课 - 读《列王记》须知(四)- 以色列周边列国(三) - 亚述帝国(二)》)。西拿基立是在撒珥根二世(Sargon II,722-705BC )命丧沙场后,在 705BC 登上王位。之前比罗达巴拉但(Berodach-baladan or Merodach-baladan,721-710BC,703BC)趁着亚述内部动乱,在巴比伦夺取王权。720BC,撒珥根二世率军进入巴比伦平乱,但被击败,十年后才把比罗达巴拉但赶逐,城破之日,烧杀齐来,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神庙宫殿化为灰烬。705BC 撒珥根二世逝世后,703BC 比罗达巴拉但就乘机与亚兰(Aramaeans)和以栏(Elamites)联手再度与亚述王西拿基立争战。(比罗达巴拉但就是王下二十:12-13 提到的第一位巴比伦王。“。。比罗达巴拉但听见希西家病而痊愈,就送书信和礼物给希西家,希西家把他宝库的金子、银子、香料、贵重的膏油和他武库的一切军器,并他所有的财宝,都给使者们看。”他的目的是想与希西家联手对抗亚述王西拿基立。这件到访的事发生在 701BC,虽然记载在第二十章,却与记载在王下十八至十九章,西拿基立侵攻耶路撒冷的事件同时发生。)希西家在位后,就乘这时机背叛亚述(王下十八:7),成功摆脱不再作亚述的附庸国。701BC,西拿基立带军南下,攻打西顿、亚耳拔、亚扪、摩押、以东、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和约帕等地,还说他攻打希西家,攻下四十六座驻防城,“把他关在耶路撒冷的王城里,他就像笼中之鸟一样。”但没有征服耶路撒冷,就像《列王纪》所记录的。整场战役被刻在西拿基立的泰勒棱柱(The Taylor Prism and Sennacherib Prism 691BC,看下图) 。西拿基立的泰勒陵柱为希伯来历史提供了最广泛的例证,因为它是从敌方的观点来讲述的。我把 Prof Alan Millard 《圣经考古大发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所撰写的一篇有关泰勒棱柱的文章抄录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泰勒棱柱(The Taylor Prism and Sennacherib Prism 691BC)


。。。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橱窗里,立着一个中空的棕色棱柱,每一面上都整齐地排列着一行接一行的楔形文字。这个看起来单调乏味的陶器,高度几乎达到了37.5厘米,是众多记载公元前705  --  公元前681年统治亚述的西拿基立王成功政绩的铭文之一。1830年,英国驻巴格达政治代表泰勒上校(Colonel Taylor)在尼尼微得到了这个样品;1855年,它进入大英博物馆,被人们通称为“泰勒棱柱”。

亚述的国王会将这样的记载埋藏在他们所建造或整修的寺庙、宫殿和城门地基下。他们希望后继者会在适当的时候发现和阅读,并且认识到他们曾经是何等伟大的人物。用这种方式,人们就会记住像西拿基立这样的国王。这也解释了“泰勒棱柱”上的铭文为何使用那种非常狂妄自负的语气;它们所讲述的就是国王的勇敢、他所赢得的胜利、他所处死的仇敌以及他带回家的战利品。

乍一看,这些国王似乎非常喧嚣、恃强凌弱,就像帝国主义者一样,但更加谨慎的研究表明他们并非如此。他们常常为自己发动战争辩护,声言他们争战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之神吩咐要如此行,同时他们争战也常常是为了镇压背叛的臣民及其国王。这就是“泰勒棱柱”所描述的西拿基立发动所有战争的理由。

西拿基立攻击过的国王包括巴比伦王米罗达巴拉但(Merodach-Baladan)。经过最初的争战之后,米罗达巴拉但接受了允许亚述人在巴比伦出入的条款。但当西拿基立作王时,他与东部的亚述结盟,还设法赢得了其他亚述臣民  --  包括远至西部的犹大王希西家  --  的支持。

《圣经》中的《列王记上、下》讲述了希西家以殊荣接待米罗达巴拉但使者的情形。他们的来访可能是希西家背叛亚述的原因之一。因为希西家的背叛,所以西拿基立在处理了巴比伦的麻烦之后,就往西行进。

这位亚述王讲述了他在公元前701年沿着地中海海岸前行的情形,他一路上杀兵斩将,当地各王都在他面前俯首称臣。最后,他抵达了非利士人的地方,也就是以色列和犹大的西南部。

有一个亚实基伦(Ashkelon)的国王拒绝投降,于是西拿基立废了他,并将其全家都带到亚述。另一个曾经统治亚实基伦的男人在亚述的保护下被立为王。

另一座非利士人的城市以革伦(Ekron)也开始反抗。在此之前,城中的一些市民捆绑了忠于亚述的国王,把他交给耶路撒冷的犹大王希西家。这些反抗者请求埃及的援助,但亚述军队赢得了伊利提基(Eltekeh)战役,以革伦沦陷。西拿基立处死了反抗者的首领,将支持者下在监狱,却将其余的人释放,并让曾经监禁在耶路撒冷的国王官复原职。

虽然西拿基立的铭文一件接一件地描述了这些事件,但是以革伦国王被释放这件事,可能只会发生在战役进入最后阶段之后。

还有一个反抗的国王就是犹大王希西家。显然,他是起义的领袖,仍然在他的首府耶路撒冷坚持抵抗。西拿基立占领了犹大全地,包围了耶路撒冷。他的记载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参下文《就像笼中之鸟》)。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虽然西拿基立的部队包围了耶路撒冷,以至于无人能够从城里进出,但是没有记录表明他们对耶路撒冷发起过任何进攻,就像他们对那“46个有坚固城墙的城镇”或者其他反叛城市一样。西拿基立声言希西家屈服于他,向他大大进贡,但是他没有提及他的士兵进入耶路撒冷或他亲自与希西家交锋的情况。

最醒目的事实在最后,希西家差遣他的使者将所有贡物送给了住在尼尼微的西拿基立。这些贡物并不是亚述军队按照通常方式在得胜之后带回家的。

《旧约》也告诉了我们这一插曲。《列王记下》第18章以及《以赛亚书》第36和37章两次详细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历代志下》第32章也有简明的概述)。阅读《圣经》上的叙述和西拿基立的叙述,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差异,但是两者都清楚地讲述了同一事件。

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并不足为奇,因为这些叙述来自相互对立的双方。此外,两者都不一定按照事情发生的实际顺序来叙述。

根据希伯来作者的叙述,西拿基立恐吓耶路撒冷,试图说服其中的居民打开城门,并且试图威胁希西家投降,但是没有得逞。耶路撒冷仍然完好无损,因为希西家透过先知以赛亚从神那里得到了保证,这激励他继续抵抗,而且他没有被征服!

一句有名的经文叙述了希伯来历史学家的解释:“当夜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亚述王西拿基立就拔营回去,住在尼尼微。”(《列王记下》十九:35,36)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无法知道,但是对于这一场使亚述人发起战役半途而废的大灾难的叙述,我们没有充足理由怀疑。西拿基立不会记载大灾难让后继者阅读,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会使他名誉扫地。

亚述军队的势力突然直线下降,导致了快速撤军,这一点能够解释西拿基立为什么没有声言他夺取了耶路撒冷,以及他为什么在尼尼微接受了希西家透过使者所表达的投降。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表明了西拿基立没有攻取耶路撒冷。他的尼尼微宫殿里,有一个房间是用有雕刻的厚石板所装饰。上面的图案显示了在犹大的战役。当时,他们所关心的是攻取一座城市,但这座城市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南部的要塞拉吉。如果亚述人攻取了耶路撒冷,宫殿的墙壁上就应该有关于这一胜利的特写,但是没有,反而拉吉成了突出的部分。

西拿基立的“泰勒棱柱”以及与之相似的石碑,为希伯来历史提供了最广泛的例证,因为它是从敌方的观点来讲述的。它与《圣经》上的叙述很相似,这对于帮助理解《圣经》非常有价值。

就像笼中之鸟

 

(这是在“泰勒棱柱”上西拿基立留给在之后的国王阅读的报告译文,其中论述了他进攻犹大的情形:)

“至于希西家,这个不愿向我俯首称臣的犹大人,我包围和攻取了他的46座有坚固城墙的城镇及其周围无数的小村庄。我先是在其四围筑起土坡,布下围攻装置和地雷,然后差遣步兵发起进攻。他们爬上城墙,突破防线,将这些地方攻取。我从这些地方带出200,150个各阶层的男女,以及许多的马匹、骡子、驴子、骆驼、牛和绵羊,这些我都算作战利品。至于希西家本人,我把他关在耶路撒冷的王城里,他就像笼中之鸟一样。我派兵昼夜看守他们,让任何人都无法从城里进出。凡是我从他手中掠夺的城镇,我都从他的领土除掉,赐给亚实突(Ashdod)王弥特尼(Mitini)、以革伦王帕狄(Padi)和迦萨王西-贝尔(Sil-Bel),就这样,我缩小了他的国度范围。在他们以前的年度贡物上增加了一种与我作王的身份相宜的贡品,把它强加给了他们。对我君主之荣耀的惧怕使得希西家神不守舍。他带来的坚固王城耶路撒冷的勇士和精兵不再为他争战。他送到我的王城尼尼微的贡物包括30他连得金子、800他连得银子、优质锑、红色的巨石、象牙床、象牙扶手椅、大象皮、长牙、乌木、黄杨木、各种各样的珍宝,还有他的女儿、他宫殿里的妇女和歌唱的男男女女。他差遣他的使者来进贡和向我致敬。”
 

我再说一遍:701BC,因巴比伦的比罗达巴拉但(Berodach-baladan or Merodach-baladan,,721-710BC,703BC)的造访希西家,想联手对付亚述,亚述王西拿基立率军南下,先攻占沿岸的腓尼基城镇,在继续南下指向非利士地,约但河东的摩押和以东也表示臣服。非利士地的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相继落在亚述军的手中,也切断了埃及援助巴勒斯坦的供应线。然后,西拿基立才调头指向耶路撒冷附近的设防城拉吉(Lachish),和沿路“46个有坚固城墙的城镇”,把耶路撒冷孤立起来。这就是今天查考的这段经文的背景。

拉吉(Lachish)在哪里?看图。它位于希伯伦之西约24公里,别是巴之北约36公里,因控制了从沿海平原通往希伯伦和耶路撒冷的通道,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在这里的考古资料非常丰富,考古学家 David Ussishkin of Tel Aviv University 从 1973 到 1994在这里挖掘,从以下图片可见一般: (资料取自《Why Lachish Matters》-- By Philip J. King,BAR 31:04, Jul/Aug 2005) 在巴比伦灭犹大之前(586BC),《耶利米书》也曾提到拉吉(Lachish),在耶三十四:6-7 “于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将这一切话告诉犹大王西底家(Zedekiah 597-586BC)。那时,巴比伦王的军队正攻打耶路撒冷,又攻打犹大所剩下的城邑,就是拉吉(Lachish)和亚西加(Azekah)。原来犹大的坚固城只剩下这两座。”

 
拉吉(位于耶路撒冷西南25哩的土丘上),面积达18亩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city in Judah (after Jerusalem), Lachish occupies 18 acres atop a dominating mound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Judean highlands. The photo above is taken from the southwest, the city’s most vulnerable area. It was there that Sennacherib’s forces built a ramp from which to attack the city wall and where the inhabitants built a counter ramp from which to mount a defense.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city in Judah (after Jerusalem), Lachish occupies 18 acres atop a dominating mound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Judean highlands. Sennacherib’s forces built a ramp from which to attack the city wall and where the inhabitants built a counter ramp from which to mount a defense. The ramp is marked on the plan, which also highlights other important features at the site.

 
主前 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攻取拉吉的实况
(在尼尼微皇宫中的墙壁上一副石刻浮雕壁画)
A thundering battering ram threatens to topple a guard tower during the Assyrian assault on Lachish in 701 B.C.E. The city’s inhabitants mount a furious defense, hurling firebrands (burning pieces of wood) in hopes of setting the battering ram on fire (a large “spoon,” shown at left, douses any flames that might erupt on the battering ram). The outcome of the attack is depicted at lower right: The Judahites of Lachish are marched off to exile. This battle scene appears as part of a grand series of reliefs commissioned by Sennacherib, the Assyrian ruler, for his palace at Nineveh. Lachish was extensively excavated by Tel Aviv University archaeologist David Ussishkin。
 
拉吉设防城最弱的西南角城门入口
城墙有两重,外墙后4公尺,内墙厚6公尺,两者相隔15公尺。
This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chish gateway,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ressive in ancient Israel, represents its
appearance just before Sennacherib’s conquest in 701 B.C. Rebuilt and destroyed, along with the city, twice in the next 600 years, the gates of
all three cities occupied the sam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 tell, with the blocks of the new rising on the remnants of the old.

The tower at center is probably the one pictured in the Nineveh relief. Walking in the steps of the ancient city’s inhabitants, the modern
visitor approaches the preserved site on the original road, proceeding from the lower right to the center. The restorers hope to complete their
work on the gate complex in four more years.
 
拉吉书信集(LachishLetters) 之一
The ostracon (inscribed potsherd) provides poignant testimony to the last days of Lachish. In perhaps his most famous discovery, James Starkey uncovered 21 inscribed sherds, known now as the Lachish Letters, 18 of them in a guardroom of the city gate. Excavator Ussishkin, following Olga Tufnell, believes the sherds are copies of letters sent from Lachish to Jerusalem. The letters date to the reign of Judah’s last king, Zedekiah, and record Judah’s increasingly desperate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Babylonian army led by Nebuchadnezzar. In Lachish Letter IV (shown here), a soldier writes to his commander, “We are watching for the beacons of Lachish ... we cannot see [the beacons from] Azekah.” Jeremiah 34:7 records that Lachish and Azekah were the last Judahite strongholds to fall to the Babylonians. Nebuchadnezzar razed Lachish and Jerusalem in 586 B.C.E. Judah’s second most important city never regained its former importance.

There is a reference in Ostracon III to “the prophet” (unnamed); Jeremiah comes to mind because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letters resemble the tragic times of the Biblical prophet, who warned King Zedekiah (西底家)of Nebuchadnezzar’s imminent destruction of Jerusalem. Azekah (11 miles northwest of Lachish) and Lachish are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as cities that held out during the assault, recalling the Biblical passage, “Then the prophet Jerermiah spoke all these words to Zedekiah, last king of Judah, in Jerusalem, when the army of the king of Babylon was fighting against Jerusalem and against all the cities of Judah that were left, Lachish and Azekah; for these were the only fortified cities of Judah that remained” (Jeremiah 34:6-7). Nebuchadnezzar(尼布甲尼撒) destroyed Jerusalem and Lachish in 586 B.C.E. and exiled most of Judah’s inhabitants.

在尼尼微皇宫中的墙壁上一副石刻浮雕壁画
西拿基立坐在王位上审视从拉吉获得的战利品
“Sennacherib, king of the world, king of Assyria, sat upon the nîmedu-throne and passed in review the booty from Lachish.” So reads the cuneiform inscription on this wall relief from the Assyrian palace at Nineveh. Excavators at Lachish have determined that the Assyrian camp, where Sennacherib bivouacked during the siege of Lachish and Jerusalem, was located on a hillock only 1,800 meters from the tell’s southwest corner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Moshav Lachish, a farming community). The king may have even been able to watch the Lachish battles from the camp’s makeshift throne room, shown in this carving. (In the relief, Sennacherib’s face and wrists have been deliberately gouged out—perhaps during the riots in Nineveh following his murder in 681 B.C.)

 

“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Lachish)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当。’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talents),金子三十他连得(talents)。希西家就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  --  西拿基立大军攻取了拉吉后,他就以拉吉作为作战总部,把矛头指向耶路撒冷。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如排山倒海地直冲过来,希西家知道孤军难以和亚述大军对抗,决定向亚述王求饶,愿意接受任何罚额来换取耶路撒冷的平安。“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talents,一他连得约三十公斤),金子三十他连得(talents)。”罚额与泰勒棱柱上的“30他连得金子、800他连得银子。。”颇有出入。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因为宗教改革后为圣殿所积存的奉献还不足以应付。(跟所罗门王时代相比,王上十:14 “所罗门每年所得的金子,共有六百六十六他连得。”可见当时犹大的国库是多么的贫乏。)

 

3。王下十八:17 - 37  “17亚述王从拉吉差遣他珥探(Tartan)、拉伯撒利(Rabsaris)和拉伯沙基(Rab-shakeh)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们上到耶路撒冷,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 (the conduit of the upper pool),在漂布地的大路上(the highway of the fuller's field)。18他们呼叫王的时候,就有希勒家 (Hilkiah)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Eliakim),并书记舍伯那(Shebna)和亚萨(Asaph)的儿子史官约亚(Joah),出来见他们。19拉伯沙基 (Rab-shakeh)说:‘你们去告诉希西家说:亚述大王如此说:你所倚靠的有什么可仗赖的呢?20你说有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我看不过是虚话!你到底倚靠谁才背叛我呢?21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人若靠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这样。22你们若对我说:我们倚靠耶和华我们的 上帝。希西家岂不是将上帝的邱坛和祭坛废去,且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耶路撒冷这坛前敬拜吗?23现在你把当头给我主亚述王,我给你二千匹马,看你这一面骑马的人够不够。24若不然,怎能打败我主臣仆中最小的军长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战车马兵吗?25现在我上来攻击毁灭这地,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吗?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上去攻击毁灭这地吧!」’26希勒家 (Hilkiah)的儿子以利亚敬(Eliakim)和舍伯那(Shebna)并约亚(Joah),对拉伯沙基(Rab-shakeh)说:‘求你用亚兰言语(the Syrian language)和仆人说话,因为我们懂得;不要用犹大言语和我们说话,达到城上百姓的耳中。’27拉伯沙基(Rab-shakeh)说:‘我主差遣我来,岂是单对你和你的主说这些话吗?不也是对这些坐在城上、要与你们一同吃自己粪、喝自己尿的人说吗?’28于是拉伯沙基 (Rab-shakeh)站着,用犹大言语大声喊着说:‘你们当听亚述大王的话!29王如此说: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30也不要听希西家使你们倚靠耶和华,说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这城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31不要听希西家的话。因亚述王如此说:你们要与我和好,出来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果子,喝自己井里的水。32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有橄榄树和蜂蜜之地,好使你们存活,不至于死。希西家劝导你们,说耶和华必拯救我们。你们不要听他的话。33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34哈马 (Hamath)、亚珥拔(Arpad)的神在哪里呢?西法瓦音(Sepharvaim)、希拿(Hena)、以瓦(Ivah)的神在哪里呢?他们曾救撒玛利亚 (Samaria)脱离我的手吗?35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36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37当下,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和书记舍伯那并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都撕裂衣服,来到希西家那里,将拉伯沙基的话告诉了他。

代下三十二:1 - 19  “这虔诚的事以后,亚述王西拿基立来侵入犹大,围困一切坚固城,想要攻破占据。2希西家见西拿基立(Sennacherib)来定意要攻打耶路撒冷,3就与首领和勇士商议塞住城外的泉源,他们就都帮助他。4于是有许多人聚集,塞了一切泉源,并通流国中的小河,说:‘亚述王来,为何让他得着许多水呢?’5希西家力图自强,就修筑所有拆毁的城墙,高与城楼相齐,在城外又筑一城,坚固大卫城的米罗(Millo),制造了许多军器、盾牌。6设立军长管理百姓,将他们招聚在城门的宽阔处,用话勉励他们说:7‘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8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百姓就靠犹大王希西家的话,安然无惧了。9此后,亚述王西拿基立和他的全军攻打拉吉,就差遣臣仆到耶路撒冷见犹大王希西家和一切在耶路撒冷的犹大人说:10‘亚述王西拿基立如此说:你们倚靠什么还在耶路撒冷受困呢?11希西家对你们说: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必救我们脱离亚述王的手。这不是诱惑你们,使你们受饥渴而死吗?12这希西家岂不是废去耶和华的邱坛和祭坛,吩咐犹大与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一个坛前敬拜,在其上烧香吗?13我与我列祖向列邦所行的,你们岂不知道吗?列邦的神何尝能救自己的国脱离我手呢?14我列祖所灭的国,那些神中谁能救自己的民脱离我手呢?难道你们的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吗?15所以你们不要叫希西家这样欺哄诱惑你们,也不要信他!因为没有一国一邦的神能救自己的民脱离我手和我列祖的手,何况你们的神,更不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16西拿基立的臣仆还有别的话毁谤耶和华上帝和他仆人希西家。17西拿基立也写信毁谤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说:‘列邦的神既不能救他的民脱离我手,希西家的神也不能救他的民脱离我手了。’18亚述王的臣仆用犹大言语向耶路撒冷城上的民大声呼叫,要惊吓他们、扰乱他们,以便取城。19他们论耶路撒冷的上帝,如同论世上人手所造的神一样。”

《历代志》给我们更多的背景资料。

在西拿基立的大军还没攻打拉吉之前,希西家早已为耶路撒冷做好全面的防卫:

军事防卫:“希西家力图自强,就修筑所有拆毁的城墙,高与城楼相齐,在城外又筑一城,坚固大卫城的米罗(Millo),制造了许多军器、盾牌。”(米罗,参考《撒母耳记下》第八课

民众防卫和心理防卫:“设立军长管理百姓,将他们招聚在城门的宽阔处,用话勉励他们说:‘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百姓就靠犹大王希西家的话,安然无惧了。”

经济防卫:“就与首领和勇士商议塞住城外的泉源,他们就都帮助他。于是有许多人聚集,塞了一切泉源,并通流国中的小河,说:‘亚述王来,为何让他得着许多水呢?’”代下三十二:30 说:“这希西家也塞住基训(Gihon)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卫城的西边。。”王下二十:20说:“希西家其余的事和他的勇力,他怎样挖池、挖沟、引水入城,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这里的“引水直下”指的就是著名的“希西家隧道”或“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我把 Prof Alan Millard 《圣经考古大发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所撰写的一篇有关“希西家隧道”的文章抄录在这里供大家参考:(看下图)

。。。耶路撒冷妇女已经在城市南部的水池里洗了很多年衣服。池里的水从一条隧道流进来;孩子们常在池子里戏水,有些男孩还喜欢往里走一截进入黑暗的通道。

1880年的一天,一个男孩手里拿着火把,走到了比往常更深之处。透过闪烁的火光,他注意到里面的岩壁上有一些文字,于是他出来向人描述了自己的发现。

以前无人见过这种铭文,很快,有人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水沿着隧道墙壁流下时,石灰沉积物将墙上的文字覆盖住,但当人把沉积物清除后,六行希伯来文字清楚地显现出来。

这些文字描述了两队人在岩石上凿隧道的情形。他们分别从两端开始工作,最后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会合。文字还说到其中一队听见了另外一队劈岩石的声音,于是他们知道了该往哪个方面行进。

这条隧道从城市东边汲沦谷(Kidron)的一个泉眼一直通到这个水池,对此人们已了解很久。1838年,一位勘探巴勒斯坦的著名美国探险家爱德华•鲁滨逊第一次对其进行精确的调查。他证明这条隧道的水是从处女泉(Virgin's Fountain )流到这个水池,而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从另一个方向流来。

鲁滨逊同他的朋友一起成功地穿过了全程隧道。有些地万,其高度达4.5-6米,而其他地方非常低,甚至探险家们只能全身平仰在地上,靠着双肘慢慢地爬过去。从那时开始,隧道底部的淤泥开始被清除,穿过隧道也就不像以前那么艰难。

鲁滨逊原本以为隧道的长度大约是366米,而且差不多是直线形的,因此当他测出其长度达到534米时非常吃惊。原因很清楚:隧道是弯曲的,呈S形;在中间部位还有一个双弯头  --  这显然是两队挖隧道的人马会合的地方。如果他们彼此没有听见对 方锄镐的声音,那么示意图就应该显明他们很可能根本就没有碰过面!

隧道如此弯曲的原因不确定。尽管古代的工程师没有指南针,但是他们能够通过两端的观测来保持直线条。很可能,他们是顺着一条地下河和岩石的断层来开展部分工作的。

这条隧道被凿出来的目的,是要将水从城市的一个地方引到另一个地方,这显而易见。在鲁滨逊进行调查将近50年之后,那个当地男孩发现了这些铭文,它们指出了凿隧道的时间以及当时凿隧道的原因。

其上的铭文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所流行古希伯来文字的良好样本。自隧道被发现以来,学者们一直将它与犹大王希西家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公元前70O年之前。最近几年发现的其他希伯来文献,也显明这些文字属于此年代。其中一个文献中是希西家的一个官员的图章在粘土上留下印痕。这个官员就是“希西家的仆人希勒家的儿子耶禾西拉”。(《列王记下》第18章提到了希勒家。)

学者将这一隧道与希西家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旧约》里记载了希西家在耶路撒冷修造水库和挖沟之事。《列王记下》二十:20记载道:“希西家其余的事和他的勇力,他怎样挖池、挖沟、引水入城,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

《历代志下》三十二:3-4说:“就与首领和勇士商议,塞住城外的泉源,他们就都帮助他。于是有许多人聚集,塞了一切泉源,并通流国中的小河。说:‘亚述王来,为何让他得着许多水呢?'”

然后第30节又补充说:“这希西家也塞住基训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卫城的西边。希西家所行的事,尽都亨通。”

今天,水池是露天的,而且座落在耶路撒冷的土耳其城墙(Turkish wall)之外。当希西家的手下挖水池时,水池可能是露天的  --  可以通过在边上所凿的石阶下到水池,也可能完全是地下的。当时,它位于城墙里面,因为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部分建造在处女泉之上,处女泉就是《旧约》里为耶路撒冷市民供水的基训大湖(Gihon Spring)。

1890年,一个希望通过出售这些铭文致富的希腊人将其连同岩石砍下来,导致了铭文的破损。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土耳其政府当局将其没收,如今它成为伊斯坦布尔古物博物馆的展览品。

这个水池名叫西罗亚水池(the Pool of Siloam),但是我们不确定它是否就是《约翰福音》第9章中所提到的那个耶稣让瞎子去洗的池子,那个池子可能更靠近南部一些。(完)


 
希西家隧道(Hezekiah Tunnel) 1880 年,一个小男孩在西罗亚水池入口约20尺的石墙上发现了 碑文,经过鉴别后,证实是写于主前八世纪的文字。碑文共有六行,是以古典希伯来文书写的,记载发掘工作完毕时的情况:

“隧道经已完全凿通了。凿隧道的方法如下:他们努力地挖掘地穴,互相对着对方推进,在尚有约三肘便凿通时,便能听到对方叫唤的声音,因为在石头的右边有一条罅隙。在石工凿通隧道的那一天,大家彼此相见,斧对斧不断地挖掘,从水源到水池的距离一千二百肘,石工头上的石头亦高达一百肘。”


  

为了反对敌人的围攻和保护耶路撒冷,希西家让人在城墙里面的坚固岩石上凿了一条隧道,以便从基训大湖引水过来。之后,基训大湖被塞住。

这一课太长了。我们下一课再见。


默想:

代下三十二:6-8  “设立军长管理百姓,将他们招聚在城门的宽阔处,用话勉励他们说:‘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百姓就靠犹大王希西家的话,安然无惧了。”

虽少不寡


希西家看到亚述王企图要攻打耶路撒冷,他立刻进城防卫城池。虽然竭尽所能,但他知道那还不够。因此他将百姓聚集起来,面对他们的艰难情况,他安慰他们说:“你们当刚强壮胆。。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历代志下32章7节)

他为什么能如此肯定呢?希西家说:“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第8节〉西拿基立有权势、士兵和声名,这只是“肉体的装备”,耶路撒冷的居民有主耶和华。

你的情况如何呢?你是否正四面受敌?是不是每一件事都陷入了绝境?请记住,上帝会帮助你,他正站在你这一边。当你面对难以克服的试探,当你被完全包围而成为少数时,要仰望主,从他那里找到自信。请你和诗篇的作者一起说:“虽有成万的百姓来周围攻击我,我也不怕”(诗篇3篇6节)。

与主同在,虽少不寡!

世界都与你为敌吗?
你是否在孤军奋战?
往往当你感到无助,上帝的大能就彰显。
与主同在,我们必然不成为少数。

(取自《灵命日粮》2000年9月17日,作者:Richard W De Haan)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

pcchong182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