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主页

疑难解答(四)

“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我问你,求你指示我。”- 伯四十二:3 - 4

题数 经文 问题 疑难解答
       
   

返回疑难解答(一)(问题一至六)

(一)
   

返回疑难解答(二)(问题七至十一)

(二)
   

返回疑难解答(三)(问题十二至十六)

(三)
17  

针对梵谛冈教廷在2000年十月一日(中国国庆日)册封120名死于中国的传教士为“圣人”的事,中国外交部、中国天主教会、基督教会和《人民日报》等主要媒体都发表长篇文章,列举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劣迹”。《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刊登题为《历史不容篡改》的署名文章,指这些死于中国的传教士大多数曾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文章说,鸦片战争(1840年)后,一些传教士“充当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后盾和军师”。文章举例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承认,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于其说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裨治文和卫三畏(S.Wells William)等知名传教士,都是“免费乘坐贩运鸦片的船并接受其资助来华的”。文章以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保存的英国鸦片公司1883年档案中两封公司老板夸奖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的信,证明郭实腊充当鸦片贩子的翻译,并参与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

为什么当初身为基督教国家的英国贩卖鸦片给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剥削中国?当时的英国基督徒在作什么?

(四)
18  

基督教当年是随着洋枪大炮打进中国大门的,宣教士被视为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今日的中国基督徒对这段历史怎么看?

(四)
19  

钟老师,谢谢您在《问题多多之哥林多》第二十三和二十四课有关圣灵恩赐的教导。我是灵恩派教会的会友。。我是否应该继续留下?

(四)
20  

请你用三言两语解释以下的词语:圣灵的浸、圣灵的印记、圣灵的充满、和圣灵的恩膏。

(四)
   

更多疑难。。。(问题二十一至二十五)

(五)
   

更多疑难。。。(问题二十六至三十)

(六)
   

更多疑难。。。(问题三十一至四十一)

(七)
   

更多疑难。。。(问题四十二至五十三)

(八)
   

更多疑难。。。(问题五十四至六十一)

(九)
   

更多疑难。。。 (问题六十二至七十二)

(十)
   

更多疑难。。。(问题七十三至七十七)

(十一)
   

更多疑难。。。(问题七十八至一百零一)

(十二)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零二至一百十三)

(十三)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十四至一百三十)

(十四)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三十一至 一百四十七)

(十五)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四十八至 一百五十一)

(十六)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五十二至 一百六十六)

(十七)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六十七至 一百八十)

(十八)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八十一至 一百九十一)

(十九)
   

更多疑难。。。(问题一百九十二至 二百二十七)

(二十)
   

更多疑难。。。(问题二百二十八至 二百五十)

(二十一)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

horizontal rule

17。问:为什么当初身为基督教国家的英国贩卖鸦片给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剥削中国?当时的英国基督徒在作什么?(资料取自《信仰疑惑四百问》马利编著,更新资源有限公司,1999年)

答:英国政府贩卖鸦片给中国,是为了鸦片贸易的利益,以及想打开中国对外贸易大门。当时清政府闭关自守,并不注意对外贸易,设置重重障碍甚至屡次禁止外国运货来中国贸易,仅仅将对外关系视为“宣扬国威”的形式之一;但中国的茶叶和丝网等货物源源出口,使中国的外贸长期处於高额顺差之中,令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只有鸦片贸易才改变了这种状况。英国政府唯利是图,残害中国人,甚至不惜诉诸战争来保让毒品贸易,这种可耻的行径是与基督教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

鸦片战争使中国一蹶不振,自1842年中英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巨额赔款、租让香港,中国沦为备受欺凌的衰弱民族,已经无力抵抗枪炮下的鸦片合法进口了。然而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生林则徐担心的可怕情形:“数十年後,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相反,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课本对鸦片问题缄默了。什么时候英帝国主义停止向中国贩卖鸦片的?

史实经过是,鸦片战争之後,在中国的西方宣教士开始注意到鸦片危害中国的严重情形,他们与清末海外留学生纷纷奔走呼吁,斥责鸦片贩卖违反道德原则,力促英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1865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版专书论述鸦片危害及有关鸦片贸易的法律问题。1868年,《中国丛报》从创刊开始,就不断用中英文刊载各地传教士反对鸦片贸易的文章。1874年,在华西方传教士成立了“英华禁止鸦片贸易协会”(The 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号召所有传教士,积极向本国报告鸦片害处,并呼吁本国禁止鸦片贸易。内地会负责人、英国宣教士Benjamin Broomball汇编了中国境内一百四十年来的传教士禁烟言论:《在华宣教士禁烟言论集》(The Truth about Opium Smoking,1882),出版後影响广泛深远。由於他们在民间积极活动,禁烟派终于在英国议会占多数,西方各国也同时受基督教道德谴责的压力,迫使英国政府於1906年通过,1908年起,十年内每年减产十分之一,至1917年底停止所有鸦片贸易。1909及1912年,由美籍基督教主教Charles Henry Brent在上海及海牙分别主持两次国际会议,中、美、英、法、德、俄、意、日、荷兰、伊朗、葡萄牙等国协议,全面禁止鸦片及毒品贸易走私。虽然鸦片走私活动从未在民间停止(只是不合法地暗中进行),但受政府公开承认和保护的鸦片国际贸易却不再有了。今日,毒品贸易是全世界各国政府一致公认在法律上禁止的罪行,已不可能有哪一国政府向外国公开进行毒品贸易了。

借助了不义的鸦片战争打开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来传福音给中国,确实使一些传教士的立场陷於两难。有些传教士虽然认为鸦片是罪恶,却基于所得的传教利益和文化沙文主义立场,尽力将鸦片战争合理化,说成是只有战争能将中国开放给基督。早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个别传教士为取得进入中国的许可,直接加入了贩卖鸦片的东印度公司作雇员,也有人在战争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充当翻译等。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严重破坏了对基督教的印象,虽然这样的事件是偶然的、个别的,并非传教士团体按照本国既定的侵略计划行事。至今并没有证据显示传教差会接受了政府任何政治或经济任务,他们也不需要向政府交代其海外传教活动。

基督教精神根本与帝国主义的立场完全不同,19世纪中期人们对鸦片的害处还不了解,就像以前人们看待香烟一样。最早对鸦片害处作科学研究的,就是西方传教士医生,他们不断向本国与世界报告长期观察中国人深受烟毒之害的研究结果。1888年6月,传教士戴德生在伦敦“第三届国际宣教会议”上指出,英国的鸦片在一个星期里对中国人所干的坏事,抵消了西方在华传教士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所做的善事而有余。他并且呼吁全国基督徒投入反对鸦片贸易的祷告与行动。随著时间推移,英国基督徒终於认识到鸦片危害中国的罪恶,最後作出实际行动,参与了制止鸦片贸易。百余年来着眼於商业利益的鸦片问题,结果基於道德考虑取得了协议解决,这是与基督教的道德影响力、以及由宣教士主导进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努力分不开的。

ag00089_.gif (335 bytes)

18。问:基督教当年是随着洋枪大炮打进中国大门的,宣教士被视为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今日的中国基督徒对这段历史怎么看?(资料取自《信仰疑惑四百问》马利编著,更新资源有限公司,1999年)

答:历史的民族屈辱和恩怨,使我们中国人产生极其不平衡的心理。当时西方的坚船利炮,既是侵略我们的武器,又是我们学习现代化的榜样;中国人既仇视又需要西方文化,恨爱交织。中国在挨打状况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恐怕这就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定义了。基督教骑着炮弹才得以公开飞来中国,使得基督教本身在中国的发展处於一种尴尬局面。

(一)盲点:中西双方的文化优越感。中西双方都看到了对方的错,却看不见自己的。

(1)中国人的盲点:我们往往认为,传教既然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之一,基督教就是强权文化侵略。但清朝以“天朝”自居,以皇帝权威禁止外人传教和国人信教的自由,是否合理?当时清政府唯我独尊,根本不允许法制精神下的贸易交往和国际交流,更谈不上给中国人民信仰自由了。宣教士李提摩太说:“有人以为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政府接受基督教,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误解......事实上,是中国政府用它莫大的权力强迫自己人不接受基督教,基督教国家并没有使用任何武力强迫一个中国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国家而言,一切是绝对自由的,但中国政府却不停地使用恐吓。”(译自Timothy Richard,“Riots”,China Mission Handbook,1896,pp 90-91)当时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严重,闭关自守造成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和误解,再加“吃教”的“二毛子”(按:清末民间贬称“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的恶劣见证,以及与当地士绅阶级产生的利益冲突矛盾等,都不应该把胀算在基督教本身头上,而是中国人自己的盲点吧。

(2)西方宣教士的盲点:19世纪的宣教士持守的是西方改教运动以後的基本价值观念 -- 自由、平等,认为传福音是任何政权都不能阻止的天赋使命。但清政府顽固禁教,甚至不允许宣教士合法居留中国。宣教士认为,战争虽然是坏事,却轰开了中国大门,正好利用条约来得到传福音的自由,和当地政府的公平保护,可以把坏事变好事。他们没有注意西方国家在自由平等口号下的不纯正动机与不合理行为,看不到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族感情和自尊的恶果,因为以枪炮为後盾的强权政治下自由传教的诱惑太大了。

当时西方的属灵传统将非基督教的其他文化都当做敌基督,宣教士本身不自觉秉承了西方文化优越感,忽略西方文明也有不合基督教真理的一面。在当时西方不断进步也向外扩张的时代,虽然传教士不是所谓侵华先锋,却难免不受帝国文化的思想影响。一些宣教士不了解也看不起华夏文明,专横偏袒“二毛子”,以及本身种种不良的生活见证,已经引起有见识的西方外交官警告:“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最大敌人,就是传教士自己和自称为保教者的西方列强。”(史式微:《江南传教史》卷二,页200-201)可惜具有这种眼光和胸襟的西方人在19世纪上半期还是少数。

(二)政教之分:基督教真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宣教士的基本立场是传福音、救世、爱中国,例如,八国联军蹂躏北京时,内地会宣教士首先写信给本国,发出强烈谴责:“古都北京闯进了两个强盗,烧杀抢掠,他们一个叫英格兰,一个叫法兰西......”马克思的文章也引用了这段话。把基督教与帝国主义混为一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宣教士不是完人,教会确有错误,良好动机在人的历史、文化局限及罪性下,也可能产生不良效果,而且事实上产生了坏的後果。他们的某些言行,确实不自觉地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这样,传教士及其事业在象徵意义上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关系,就真是纠缠不清的了。

ag00089_.gif (335 bytes)

19。问:钟老师,谢谢您在《问题多多之哥林多》第二十三二十四课有关圣灵恩赐的教导。我是灵恩派教会的会友。。。我是否应该继续留下?

答:去留的问题不是我可以替你决定的。我知道青年人都很喜欢去灵恩派教会,理由是他们可以直接亲身体验宗教,感情得到宣泄,个人需要被重视,再加上人性里面的追求特殊的能力,行神迹奇事的欲望得到满足,又不用管太多的神学理论,只要夹着一套灵恩权能、健康与财富的福音道理,就能过一个自认是丰盛的生命。这跟许多后现代的新兴宗教有相同的特征,我们若不慎思明辨,就会跟别人一样一蜂窝地择宽门,走大路,结局却是灭亡。(太七:13 - 14)

在《问题多多的哥林多》第二十四课,我曾把传统教会和灵恩派教会作如下的比较:“二十世纪初上帝兴起灵恩运动本有他的美意,但传统教会由于墨守成规、过分理性化和制度化,以致不能复兴;灵恩派教会却因为对圣灵的恩赐一知半解,高举说方言和神迹奇事,歪曲了林前十二至十四章的教导,再加上把教义建立在经验上,高举经验胜过圣经真理,以致教会充满了假像,给魔鬼一个桥头堡,成为破坏基督教合一的场所。”我个人不把灵恩派教会当作是洪水猛兽,但却盼望在当中的弟兄姊妹能早日觉醒归正,不再自欺欺人。

唐崇荣牧师也曾作如下的分析福音派与灵恩派的优弱点,你可以拿来参考,再作决定。但不管你决定“去”还是“留”,我都衷心祝福你在主里继续长进。

灵恩派的教会有一些东西是传统的老教会忽略掉的,他们很注重会众的参与。换句话说,听众感受到他在聚会中间,听众感到他有份,听众感到他有与神交通,有团契的喜乐,而普通的教会在这方面的觉悟比较差,或者是比较没有感情的冷静。

第二:灵恩派的聚会中很注重赞美,所以他们很自由的赞美,而他们用的音乐的本质没有办法与宗派教会中的圣乐相比,宗派教会所采用的许多圣乐是很伟大的杰作,不过没有深入的了解及从圣乐的敬拜中,提起人们对敬拜的价值观,所以引起很多人把那种比较感情化亲身体会的音乐代替了真正圣乐的价值。

举个例子:《圣哉、圣哉、圣哉》,这是大调,是很崇高喜乐的,第一个音是一致的(Unison),大家同唱同样的音,是齐的,表示敬拜时大家一同敬拜,唱到第三个“圣”字的时候,最高音与最低音已隔了一个音阶(octave),是什么意思呢?我把我的敬拜交给主的时候,我俯伏主前,上帝在天我在地上。圣哉三次表示三位一体。

圣诗中有很多丰富的意义。在《普世欢腾救主下降》这首诗歌里(i7.6|5.4|32|1.|)从最高到最低,表示从天上来到人间,道成肉身(5|6.6|7.7|i.),人才回到上帝那里去。

青年人爱到那一间教会去,没有人可以拦阻你,但是盼望你有更深的认识,然後整理你的价值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够什麽灵都接受,要试验这个灵是出於上帝或者不是出於上帝。他们有时候在各别的祷告团契中开会讲出一些的预言,而如果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你就会特别谨慎:“我来了,我来了,我来到我的儿女中间”,这是邪灵,不是圣灵。第一:因为圣灵已经在他儿女的心中,不需要重来,这是原则。不论气氛多么可爱、道理多麽可怕,但是真理不对。“我来到我的儿女中间”,圣经从来没有讲基督徒是圣灵的儿女,基督徒是与基督同为后嗣,是上帝的儿女。

第二:如果在聚会中有人讲说:“我是耶稣,我是耶稣”,这是邪灵,因为除了那位道成肉身,自己成为肉体,借着马利亚生下来以外,别的耶稣都不是救主,而那一位未曾透过圣灵,在任何一个人身体里面用嘴唇讲出他是耶稣的,都不是真的。彼得在圣灵充满的时候,他有没有说:“我是耶稣”?没有,保罗也没有这样作。

第三:如果他用神的第一人称讲说:“我与你同在,你在我面前跪下,我不撇下你”,看似圣经的话,但是用第一人称,用神的尊称讲“我”的,这是邪灵。因为最大的使徒未曾讲过“我是上帝”,最大的先知被圣灵感动的时候也没有讲,全本圣经记载,先知只能说:“耶和华如此说”,然後才讲出要讲的话,最大的使徒只能说:“我奉耶稣的名吩咐你起来”,没有说:“你起来,我要医治你。”

第四:当一个团契在祷告时,如果一个人说:“耶稣、耶稣、耶稣”,一直讲耶稣的名字的时候,常常把“主耶稣”(Lord Jesus)的“主”丢了,等到他清醒的时候,他会讲“主耶稣”,但是当那个灵来的时候,他的“主”这个字不见了,这更证明那个“耶稣”不是圣经的耶稣。耶稣这个名称在第一世纪的时候是一个普遍的名字,所以一个人好像被灵充满直呼“耶稣”,你要问他:“那一个耶稣?”(which one)来试验那灵。在菲律宾有父母为孩子取名为耶稣,菲律宾有一些人每年受难节甘愿被钉,然後再把钉拔出来,不要放药,等一个月让伤口自动痊愈,每年重复被钉十字架,这些人好像很爱耶稣,其实这是模仿那不可被模仿独一的救主,他在十字架上拯救世人。求主帮助我们,让我们有慎思明辨的灵来处理这些事情。

ag00089_.gif (335 bytes)

20。问:请你用三言两语解释以下的词语:圣灵的浸、圣灵的印记、圣灵的充满、和圣灵的恩膏。

答:用三言两语来解释这些词语,我可没有那等功力。不过,我跟你一样,时常被那些长篇大论,引经据典的解释越搞越糊涂。在这里,让我尝试简单地解释这些词语,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

(一)圣灵的印记:这是保罗的用字,在林后一:21 - 22 说:“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并且膏我们的,就是上帝。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弗四:30 说:“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换句话说,圣灵的印记是上帝的作为,赐圣灵给得救的信徒,作为属神的表记。这有如献祭时,每只羊都经过最精密的检查,只有身体上毫无瑕疵的,才用圣殿的印,加上印记,证明它乃合乎献祭之用。每个信徒在认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时,就受了圣灵的印记。这印记会退色吗?会失去吗?圣经没有说,我们也不要瞎猜,反正这不过是修辞学里的一种表达形式。

(二)圣灵的浸或圣灵的洗:全本圣经只记载七次:太三:11,可一:8,路三:16,约一:33,徒一:5,十一:15 - 16,林前十二:13。怎样解释这个词语,很大程度上看你信主后有没有特别的属灵经历。像章立生博士因自己曾经历“从高天伸手抓住我”(诗十八:16),所以他是赞同慕安得烈(Andrew Murrey)的说法,认为圣灵的浸并非信徒重生的初次的恩赐,而乃是另一次领受圣灵,他和荣耀的主,在他大能里面确切的交契。正如圣灵在旧约和新约时代的运行,乃有两重的意义,乃显著表明门徒在五旬节前后的两种境界;所以大多数信徒也有两种相应的不同的经验。他认为正如人因信主耶稣基督而得到救恩;照样,人因信圣灵而得着能力,而成圣,这就是圣灵的浸。人必须按照以弗所书里面的两种祈祷,向天父求告,并以更新的降服的信心和顺服,来到主耶稣基督面前,才可得到圣灵的浇灌,使他从原有的境界,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至于唐崇荣牧师,他则认为圣灵的浸绝对不是灵恩派所说的第二个祝福或第二次经验。圣灵的浸其实是圣灵在五旬节洁净教会,是一次成就的,正如耶稣死而复活是一次的事。一个人受洗归入基督,不表示基督再死一次再活一次,乃是圣灵把人归入基督的死与他的复活,照样圣灵洁净教会,教会成为圣而公之教会,是使徒行传第二章那天成就的,任何人受了圣灵的洗,圣灵就把他带进那个洁净的教会的那个经验里,所以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了洗,归入基督。

我个人的解释很简单:一个人若是被牧师奉父、子、圣灵的名受洗,圣灵就立刻把他归入基督的死和复活。他可能对圣灵上帝这个位格没有认识,就好像诞生的婴儿对自己的父母亲不认识一样,这并不表示他不属于父母,所以人在受洗时不认识圣灵上帝,并不表示他不归入基督。婴儿逐渐长大后就会认识父母亲,同样的道理,信徒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逐渐长进,就自然会认识圣灵上帝。信徒不需要再一次经历圣灵的浸才认识他,除非他原本不是受父、子、圣灵的洗。这就是为什么在使徒行传第八章,当彼得和约翰知道撒玛利亚的人只是奉耶稣的名受洗,他们就要再次跟他们受圣灵的洗。同样的道理,在使徒行传第十九章,当保罗知道以弗所的人只是受了施洗约翰的悔改的洗,他也要跟他们再次施圣灵的洗。

受圣灵的洗就一定说方言吗?如果我们只从使徒行传的记载就建立这样的教义是很危险的。我时常提醒大家,不要根据叙事文体记所载上帝如何在一些人的身上所作的事来建立教义,因为这些经历不是绝对的。譬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就立刻被处死,但今天很多人欺哄圣灵,却没有立刻被处死。受圣灵的洗就一定得着能力事奉上帝吗?对一些人来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却是更加认识上帝,过一个更敬虔的生活,结圣灵的果子累累。

(三)圣灵的充满:圣灵与信徒同在是永永远远的。这是上帝在圣子里面的应许,在五旬节就成就了。圣灵的洗只有一次,圣灵的充满是常常重复的,就好像结婚一次,但爱是要继续不断重复的。弗五:18说:“乃要被圣灵充满。”“充满”是现在式被动语态命令语气。换句话说,虽然圣灵早已内住在心,但我们的生命未必被他管治,现在上帝命令我们要持续地被圣灵充满,让他完全的统治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次,包括我们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等。

(四)圣灵的恩膏:“恩膏”是旧约的常用字,它与耶和华仆人各样的圣职有很密切的关系。祭司要被膏抹,使他成圣;君王要被膏抹,好使上帝的灵住在他身上,使他有智慧聪明和能力;先知要被膏抹,使他可以对百姓传讲上帝的话语。在旧约,我们看到上帝是用油作为膏抹的媒介,这是预表新约圣灵的恩膏,使我们的灵命得以成圣。“恩膏”出现在新约的次数不多,如路四:16 - 19,徒四:27,徒十:38,林后一:21 - 22,约壹二:27等。恩膏带来事奉的能力,也获得智慧和知识,使我们可以胜任他的事工。

我觉得自己也太罗嗦。总之,

圣灵的印记是我们得救的保证书;

圣灵的洗把我们归入基督上帝的大家庭;

圣灵的充满让他统治我们的生命;

圣灵的恩膏使我们可以胜任他的事工。

这样的三言两语你该满意了吧。:)

章立生博士说得好,不要在这些词语的定义上咬文嚼字,在神学上过分苛细的解释与定义。重要的是,我们要借着圣灵,使我们与上帝有生命和爱的交契。

ag00089_.gif (335 bytes)

horizont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