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加拉太书 - 律法与恩典;基督徒的自由

第二十课 - 神学性的论证(五)

论证中的责备与关怀(上)

 

经文: 加四:8 - 20

主旨:

加四:8 开首的“但。。”将前文加四:6 - 7 “人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成为上帝的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上帝为后嗣。这种父子关系,既亲密无间,又具有正式的继承意义,充分彰显信徒由奴仆转变为在基督里得到自由,被上帝正式收养的儿女这一重大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完全翻转,现在保罗是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他的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

不仅如此,保罗在加四:10 - 11 甚至用 phoboumai hymas,“我为你们害怕/担忧” - 不只是害怕他们可能偏离福音,而是忧心他们已经陷入律法主义!保罗不再作神学论证,而是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看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horizontal rule


1。我们先温习上一课《神学性论证(四) - 因信耶稣基督,都是上帝的儿子》(下)(加四:1 - 7):

加四:1 - 7 这段论证基本上与上一课(加三:23 - 29)互相呼应,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当中的主题,并加以阐释及补充。

A。加三:23 - 26,29 强调“信心到来”是决定性转折

这里的逻辑是:律法 → 引导至基督 → 因信称义 → 成为上帝的儿子

重点是:律法的作用与信心的对比,律法是“师傅”,但最终信基督才能得儿子的身份。

B。加四:1 - 7 强调“时间满足”是决定性转折

这里的逻辑是:孩童 → 受管制 → 时候满足 → 上帝差基督 → 赎出律法下的人 → 得儿子名分 → 承受产业

重点是:从奴仆到儿子的地位变化,不仅得新的身份,还继承产业。

《灵命日粮》对这段经文(加四:1 - 7)有很好的诠释:(2025年三月 11日,作者:陆明德)

在雅芳的父母不幸因车祸丧生之后,雅芳继承了一大笔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同时她还得知,原来她父母已经将这笔资产交付信托公司。目前她只能动用足够支付大学学费的金额,而其余的部分要等她年龄稍长一些才能动用。雅芳原本颇感失望,但后来她了解到父母的明智之处,他们的谨慎规划让她能在适当的时候一步步地继承这笔庞大的遗产。

在《加拉太书》四章,保罗说明以色列人继承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也是类似的情况。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是要赐福给他,而割礼就是立约的记号(参见《创世记》十七章 1-14节),但这记号并非应许。亚伯拉罕的子孙要等候将来一个后裔来实现这应许。以撒的出生预示未来会有一位圣子降生,赎回上帝的子民(《加拉太书》四章 4-5节)。

以色列人像雅芳一样,必须要等到“他父亲预定的时候”(2节),才能承受全部的产业。他们想要立刻拥有的一切,等到上帝预定的时候,也就是耶稣受死、被埋葬、复活之时就能得到。此后所有相信基督的人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上帝的儿女(7节)。上帝另立了新约,使我们得以来到他面前,能称他为“阿爸,父!”(6节)

反思

若你承认耶稣是你的救主,

你为何不再是罪的奴仆,

而是上帝的儿女?

知道上帝是你的天父,意味着什么呢?

======================================================================


第十三课(加三:1 - 6)开始,我们一直在查考保罗的神学性论证,直到第十九课(加四:1 - 7)。神学性的论证即将进入尾声,而下一段(加四:21 - 31)仍是对律法与应许之约的论证。然而,在加四:1 - 7与加四:21 - 31之间,保罗突然改变语气,一方面严厉责备加拉太信徒:既然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活在上帝的恩典之下,享受基督里的自由,怎么竟如此愚昧,轻易受犹太律法主义者的迷惑,听信他们的假福音,重新陷入律法的枷锁?另一方面,他又如慈父般关怀他们,甚至愿意再为他们经历生产之痛,直到基督在他们心里真正成形,使他们重新活在基督的自由中。

在查考今天经文之前,我要请问大家,你对保罗的神学性论证究竟明白了多少?你能够以少过 400字写下它的摘要吗?

我跟大家逐字、逐句,逐段的查考,是否会迷失在“深山野岭”,看见一棵棵的树,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这是章节分析查经所常遇见的问题。现在网上有许多人工智能 AI 工具,如 ChatGPT,Gemini,DeepSeek 等,只要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将经文的历史背景、大纲,结构,逐章逐节的分析。譬如我在网上就看到有教会介绍这样的查经法(看图)。可以吗?当然可以,这些工具就像一些参考书,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过分依赖。不久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终身荣誉教授李晨阳,在一次访谈中,说:“别把独立思考‘外包’给 AI”。不然的话,AI 查经可以变成“懒人查经”

  

深山野岭                        AI 查经

现在我要把神学性论证(加三:1 - 四:7)的摘要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然后才开始查考今天的经文。

从保罗的自传性和神学性论证里的几个常用字,我们可以清楚地勾画出他的论证摘要:

“信/信心” - 加二:16,20;三:2,5,6,7,8,9,11,12,14,22,23,24;三:25,26

“义” - 加二:16,17,21;三:6,8,11,21,24

“律法”- 加二:16,19,21;三:2,5,10,11,12,13,17,18,19,21,23,24;四:4,5,21,22

“儿子”- 加一:16;二:2;三:26;四:4,5,6,7,22,30

“基督” - 加一:1,3,4,6,7,10,12,22;二:4,16,17,20,21;三:1,13,14,16,22,24,26,27,28,29;四:14,19

“应许” - 加三:14,16,17,18,19,21,22,29;四:23,28

“圣灵” - 加三:2,3,5,14,29

保罗在神学性论证中,将“信心/应许”与“律法”作鲜明对比,强调信徒在基督里的自由(虽然“自由”这个词没有出现在神学性论证的段落,即三章和四章)。

上帝设立律法的目的,是显明人的罪,使人意识到自己无法靠律法称义,而需要一位救赎主。​律法是启蒙教师,暂时监管人,直到基督来到,使人因信称义。​律法不能使人得生命,反而使人陷于咒诅,其结局是死亡。​但到了所定的时期,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由女人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为要救赎律法之下的人,使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

信心取代律法成为称义的唯一途径。​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就因信被称为义,并承受上帝的应许——即圣灵的印记,以及亚伯拉罕的福。​这福分包括:​

身份上的转变:​信徒成为上帝的儿子,与基督同为后嗣,得以用“阿爸,父!”称呼上帝,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

地位上的提升:​“在基督里”与基督联合,承受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产业,即救恩和一切属灵的福气,并借圣灵得着基业的凭据。

对于这几个常用词(义/称义,信耶稣,律法)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考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在查考今天的经文之前,我请大家把第三和第四章的神学性论证再读一遍。


2。加四:8 - 11 “8但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9现在你们既然认识上帝,更可说是被上帝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10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11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

《新译本》:8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9现在你们既然认识上帝,更可以说是上帝所认识的,怎么还回到那些软弱贫乏的言论,情愿再作它们的奴仆呢?10你们严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11我为你们担心,恐怕我在你们身上的劳苦是白费了。

KJV:8 Howbeit then, when ye knew not God, ye did service unto them which by nature are no gods. 9 But now, after that ye have known God, or rather are known of God, how turn ye again to the weak and beggarly elements, whereunto ye desire again to be in bondage? 10 Ye observe days, and months, and times, and years. 11 I am afraid of you, lest I have bestowed upon you labour in vain.

ESV:Formerly, when you did not know God, you were enslaved to those that by nature are not gods. But now that you have come to know God, or rather to be known by God, how can you turn back again to the weak and worthless 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the world, whose slaves you want to be once more? You observe days and months and seasons and years! I am afraid I may have labored over you in vain.
 

原文:





3。加四:8 “8但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新译本》: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

但。。” - 翻译自原文开首的转折连词  alla ,英文 But,使这节经文与上文,加四:6 - 7 成为对比。大家还记得加四: 6 - 7 说什么吗? 我们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成为上帝的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上帝为后嗣。这种父子关系,既亲密无间,又具有正式的继承意义,充分彰显信徒由奴仆转变为上帝正式收养的儿女这一重大身份和地位的转变。

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 - “从前 tote 中文“那时”,指的是在保罗还没有到加拉太地区传道之前,加拉太教会的人还没有信主耶稣的时候。他们“不认识上帝,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 physei mē ousin theois,英文 by nature not being gods,就好像在林前八:5 所说的“虽有称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许多的神,许多的主”。在林前十:10 保罗称这些不是上帝的为“鬼”!(“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这些“不是上帝的”都是人手所造的。(徒十七:29 “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就不当以为上帝的神性象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祭拜虚假的神明就等于作它们的“奴仆”,被它们所奴役。


4。加四:9 “9现在你们既然认识上帝,更可说是被上帝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新译本》:现在你们既然认识上帝,更可以说是上帝所认识的,怎么还回到那些软弱贫乏的言论,情愿再作它们的奴仆呢?)

现在。。既然”- 翻译自原文 nyn de,英文 now however,《新汉语圣经》更好地译为“可是现在。。既然”,使这节经文与上文加四:8 成为对比。

现在你们既然认识上帝” - 加拉太教会的人是在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上(约主后 46 - 48 年,徒十三:4 - 十四:28,《使徒行传》课程的第二十七二十八课)传福音给他们而认识上帝。“认识上帝 gnontes Theon ,英文 having known God,基本的语法解析是“第二简过去时(aorist)主动分词(active participle),主格阳性复数(nominative masculine plural)”表示“他们曾经知道上帝”。但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正确地指出这里的 aorist 是 Ingressive Aorist(起始性简过去):强调某个动作的“开始”,也就是说,加拉太教会的人不是单纯地“曾经知道上帝”,而是强调他们“开始认识上帝” - 他们从不认识上帝的状态,进入认识上帝的状态!更准确地说:通过对基督的信心,他们才进入对上帝的认识!

更可说是被上帝所认识的” - 原文开首是 mallon de ,英文 rather however,是要更正上文“你们认识上帝”。保罗说 Rather however to be known of God ,反倒是被上帝所认识。为什么说他们是被上帝所认识呢?

认识 gnōsthentes 是动词 ginóskō 的第一简过去时被动态分词(first aorist passive participle),表示“被认识”,被上帝所认识,指的是被上帝所拣选,强调信仰的根源不是人在主动寻求上帝,而是上帝主动拣选、认识他们。保罗在弗一:4 - 8 对“拣选”有非常清楚地教导。(“就如上都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5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6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7我们借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8这恩典是上帝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9都是照他自己所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在加四:6 我们也看到是“上帝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表明是上帝主动施恩。这里与约壹四:19 的教导相似:“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所以,信仰的根源不是人在主动寻求上帝,而是上帝主动的施恩,拣选、认识他们。


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新译本》:怎么还回到那些软弱贫乏的言论,情愿再作它们的奴仆呢?) - 大家注意到保罗那种痛心地责备的语气吗?从前他们是被上帝拣选,认识上帝,脱离了虚假神明的奴役,在基督里得到自由,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保罗的修辞与之前的严厉逻辑辩论(加三:1 - 四:7)完全不同。现在是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从逻辑到心灵的触动)。他的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

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怎么还回到那些软弱贫乏的言论)- “还要归回 epistrephete palin,来自动词 epistrephó,文法是 present active indicative,英文 are you turning again?就像加一:6 “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 metatithesthe,英文 deserting)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我在第三课解释这节经文的时候说:

离开”( metatithesthe,英文 you are deserting),来自 metatithemi (desert)- 我们可以把“离开。。那一位”解释为“背叛”上帝!原本是上帝呼召加拉太教会的人归向他,现在他们却背叛了他,去跟随别人。

去从别的福音” - “基督之恩”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保罗惊奇的是,加拉太教会的信徒竟然那么快就去从/去归向别的福音。福音是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就是信耶稣,罪得赦免,得救赎,有永生。对走在灭亡之路 的罪人来说,这是唯一的救赎之道,唯一的福音(好消息) ,有如收到一份礼物。犹太律法主义者误导教会的外邦人信徒,说得救不仅是信耶稣,还要受割礼和遵行律法。对他们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所传的是“完全的福音”,而保罗所传的不过是缩减了的福音。这等于在救赎之道外,他们另辟一条自认为更美的“救赎之道”。人走在这条路上,不是收到礼物,而是背负重担 ,因为他们要以好行为来取悦上帝。我们可以肯定,不久他就不胜负荷而放弃。所以保罗传的是真福音,犹太律法主义者传的“别的福音”是假福音!(完)

不同的是,现在保罗说他们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 - asthenē kai ptōcha stoicheia,“懦弱无用的小学/软弱贫乏的言论”。这里的“小学”和加四:3 的“小学”同字(“我们为孩童的时候,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也是如此。”)我在第十九课说:

什么是“世俗小学/世俗的言论”?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这么说:“stoichos 的基本含义是 ‘排列’,可以指一组依次排列的事物,例如 字母表、队伍、顺序等。stoicheion 是指任何在系列中的第一个基本单位,例如字母表中的字母;宇宙中的物质元素,如火、土、空气、水等(彼后三:10 ”但主的日子要象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stoicheia)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也可以指天体,如太阳、月亮、星辰(heavenly bodies);任何事物的初步原则或基本要素(来五:12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上帝圣言小学(stoicheia)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保罗在这里所指的是律法的初级性质(rudimentary character),它适用于犹太人和外邦人,涵盖世俗的一切知识(κόσμος, kosmos),也就是西二:8,20 所说的‘世界秩序’(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stoicheia),就把你们掳去。。20,21你们若是与基督同死,脱离了世上的小学(stoicheiōn),为什么仍象在世俗中活着,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

保罗说我们在孩童的时候,一直处于被“世俗小学”奴役(“受管 dedoulōmenoi,来自动词 douloó)的状态。这里的“世俗小学”可能是犹太人的律法(旧约的规条,如割礼、节期、饮食律例);外邦人的哲学与宗教(如敬拜天体、神秘主义等)。这些都是“入门阶段”,类似于“幼稚园的课程”。人们在基督来之前 “被这些基础规则束缚”,无法进入真正的自由。(完)

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 “再给 palin anōthen , anōthen 是一个古老的字,来自 ἄνω (anō)。在太二十七:51 这个字是解作“从上面”(“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也不是如路一:3 解作“从起头”(“这些事我既从起头(over again)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在这里(加四:9), 是解作“再一次/重新”(over again),保罗说加拉太教会的人“重新回到原来的处境” - 原本受异教规条的束缚,现在却要受犹太律法的束缚,这其实是同样的奴役!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保罗是痛心疾首地说这一句话!“你们不是已经得自由了吗?为什么还要回去呢?”因为过去他传福音给加拉太地区的人,使他们脱离外教规条的束缚,现在他们却愚蠢地被犹太律法主义者误导,认为信了耶稣后,还要行割礼才能得救,受犹太律法的规条束缚!


5。加四:10 - 11 “10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11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新译本》:你们严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11我为你们担心,恐怕我在你们身上的劳苦是白费了。)

谨守/严守”- paratēreisthe,来自动词 paratéreó,文法是 Present middle indicative,2nd per plural 第二人称复数,中间语态,在新约里通常用来描述以极大的谨慎和关注去观察或察看某件事。它通常带有一种仔细审查(scrutiny)或批判性观察(critical observation) 的意味,有时候甚至带有负面含义,指试图挑毛病或想要抓住某人的错误,如路六:7 “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他。”在这节经文,“谨守”的含义比单纯的“遵守”更深,带有高度关注、严格执行的意思(但过分拘泥于外在)。

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 - “日子”指的是安息日、禁食日、新月等 。“月份”指的是如赛六十六:23 特别纪念的月份(“每逢月朔、安息日,凡有血气的必来在我面前下拜。”)。“节期”指的是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等 。“年份”指的是安息年、禧年等。保罗说他们“谨守”这些日子/月份/节期/年份,意思是他们并非单纯的纪念,而是一种律法主义的严格遵守,甚至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以为守这些节期能换取上帝的恩典。这与法利赛人死守宗教条例的态度类似(比如严格守安息日,但却错过了安息日的真正意义)。难道保罗反对这些节期的遵守吗?绝对不是!保罗作为犹太人,他自己也遵守这些节期。在罗七:7 - 12 他清楚地说明律法是好的,他反对的是“把节期当作得救的必要条件”(这与信心称义相违背)。对加拉太教会的人来说,他们大部分是外邦人,由于他们被犹太律法主义者误导,以为除了信耶稣基督,还要遵守这些律法规条,如节期。。甚至可能带有迷信成分,认为守节期本身能带来上帝的祝福,也说不定。

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 - “我为你们害怕/担心/担忧 phoboumai hymas,来自动词 phobeó,文法是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被动态/中间语态。保罗一想到加拉太教会的人“掉入”律法主义者设下的假福音“陷阱”,他就不寒而栗!为什么呢?

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 《新译本》的翻译“恐怕我在你们身上的劳苦是白费了”比较正确。“我。。劳苦”原文是 kekopiaka,来自动词 kopiaó,文法是 perfect active indicative 完成时的主动直陈式动词,表明保罗的努力已经完成,强调它的结果。这动词形式与“恐怕 mē pōs 结合,是表达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担忧的常见句式。换句话说,保罗的担忧不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忧虑。保罗不只是害怕他们可能偏离福音,而是忧心他们已经陷入律法主义!“枉费了/白费了 eikē - 保罗担心自己在他们身上的努力完全白费了。


大家在读这两节经文的时候,是否感觉到保罗不是在作神学论证,而是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看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6。总结(加四:8 - 11)

加四:8 开首的“但。。”将前文加四:6 - 7 “人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成为上帝的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上帝为后嗣。这种父子关系,既亲密无间,又具有正式的继承意义,充分彰显信徒由奴仆转变为在基督里得到自由,被上帝正式收养的儿女这一重大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完全翻转,现在保罗是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他的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

不仅如此,保罗在加四:10 - 11 甚至用 phoboumai hymas,“我为你们害怕/担忧” - 不只是害怕他们可能偏离福音,而是忧心他们已经陷入律法主义!保罗不再作神学论证,而是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看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我不要再查考下去,暂时就停在这里。在下一节(加四:12)“弟兄们,我劝你们要象我一样,因为我也象你们一样,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我们将要看到在加四:12 - 20,保罗的语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责备,转向更为亲切、柔和,甚至带着深切情感的劝勉和呼唤。

下一课,再见。
 

                                                     

默想:

回到过去的捆绑?


小时候,凯文生活在一个严格的寄宿学校里,学校的规矩极为苛刻:每天必须在固定时间起床、吃饭、上课,连周末都不能例外。违反规定会受到处罚,因此凯文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犯错。

后来,他的姑妈成为了他的监护人,把他接回家,并告诉他:“你现在是家里的一分子,不再是寄宿学校的学生了。” 凯文起初很高兴,但过了几周,他却发现自己 仍然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即使姑妈告诉他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他仍然会不安地按照学校的规矩生活。即使没人监督,他仍然会害怕犯错,好像仍然活在过去的律法之下。

一天,姑妈温柔地对他说:“孩子,你已经回家了,你是我家里的一员,不需要再活在过去的恐惧中了。” 凯文这才恍然大悟,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早已摆脱了寄宿学校的束缚,成为真正的家庭成员。


圣经默想

保罗在加四:8 - 11 里表达了类似的忧虑。加拉太信徒过去生活在异教信仰中,事奉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假神”(8节)。但现在他们已经认识了真神,甚至更重要的是,被上帝所认识(9节)。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表明,他们仍然像凯文一样,习惯性地回到过去的捆绑,重新落入规条主义,试图靠律法来赢得上帝的喜悦。

保罗痛心疾首地质问他们:“你们既然已经认识上帝,为什么还要回到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作它的奴仆呢?”(9节)就像凯文明明已经成为家庭的一分子,却仍然按照过去的学校规矩生活一样,加拉太信徒明明已经因信成为上帝的儿女,却又想回到律法的奴役中。

保罗甚至担忧地说:“我为你们担心,恐怕我在你们身上的劳苦是徒然的。”(11节) 他就像凯文的姑妈一样,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仍然活在过去的恐惧和束缚里。

反思

你是否也像凯文或加拉太信徒一样,虽然已经因信成为上帝的儿女,却仍然活在过去的恐惧和律法主义中?

你是否仍然觉得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上帝的爱,而不是单单因信接受他的恩典?

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女,意味着你可以放下过去的奴役,活在真正的自由里。你愿意完全信靠他吗?

(取自 ChatGPT)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与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

 

horizont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