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加拉太书 - 律法与恩典;基督徒的自由

第二十一课 - 神学性的论证(五)

论证中的责备与关怀(中)

 

经文: 加四:8 - 20

主旨:

保罗从加四:8 开始,已经转换论证的“跑道” - 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 他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不仅如此,我们在加四:10 - 11 还看到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保罗,见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来到加四:12 ,他以一声“弟兄们”,将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警告,转向更为亲切、柔和,甚至带着深切情感的劝勉和呼唤。首先他劝加拉太教会的人,要像他一样,放弃靠行律法而称义的制度。他清楚表白自己对教会的人没有怨言,他们也从来没有亏待过他,对他不公、伤害过他。

加四:13 - 14节 - 他深情地回顾过去 自己原来的计划是要往别处去(也许是向西往以弗所去),但因为身体有疾病(疟疾?)需要休养,才来到加拉太并在哪里传福音。保罗提起这事,目的似乎是要衬托出加拉太人对他的恩情;尽管当时他并非专诚到访,为要向他们传福音,其带病之躯更足以令人望而生厌,加拉太教会的人却接待他像接待天使,像接待基督一样。

加四:15 - 可是现在怎么了?他们过去因保罗传的福音而欢喜快乐、称自己是有福的(或称保罗为有福),现在却因受了迷惑,转而对保罗冷淡,甚至视保罗为仇敌(16节)。保罗在这里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用一句带着情感的提问:“你们当初那种喜乐还在吗?”保罗还用了一种很强烈地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加拉太信徒当初对他的爱有多深。在他生病、身体软弱的时候来到他们中间传福音,他们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热情接待他,甚至 -- 如果可以的话 -- 愿意连自己的眼睛都给他。这就像我们中文里说的:“我愿为你掏心掏肺”(并不是要动手术,而是表示你对这个人真的在乎,真的愿意为他付出 )。

加四:16 最后,保罗带着感叹的宣告:“我成了你们的仇敌?!只是因为我告诉你们真相!”这种转变让他震惊又痛心!
 

horizontal rule


1。我们先温习加四:8 - 11 《神学性论证(五) - 论证中的责备与关怀(上)》和加四:12 - 16 《神学性论证(五) - 论证中的责备与关怀(中)》

加四:8 开首的“但。。”将前文加四:6 - 7 “人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成为上帝的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上帝为后嗣。这种父子关系,既亲密无间,又具有正式的继承意义,充分彰显信徒由奴仆转变为在基督里得到自由,被上帝正式收养的儿女这一重大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完全翻转,现在保罗是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他的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

不仅如此,保罗在加四:10 - 11 甚至用 phoboumai hymas,“我为你们害怕/担忧” - 不只是害怕他们可能偏离福音,而是忧心他们已经陷入律法主义!保罗不再作神学论证,而是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看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我还借用 ChatGPT 以说故事的方式来解释这段经文:

回到过去的捆绑?

小时候,凯文生活在一个严格的寄宿学校里,学校的规矩极为苛刻:每天必须在固定时间起床、吃饭、上课,连周末都不能例外。违反规定会受到处罚,因此凯文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犯错。

后来,他的姑妈成为了他的监护人,把他接回家,并告诉他:“你现在是家里的一分子,不再是寄宿学校的学生了。” 凯文起初很高兴,但过了几周,他却发现自己 仍然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即使姑妈告诉他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他仍然会不安地按照学校的规矩生活。即使没人监督,他仍然会害怕犯错,好像仍然活在过去的律法之下。

一天,姑妈温柔地对他说:“孩子,你已经回家了,你是我家里的一员,不需要再活在过去的恐惧中了。” 凯文这才恍然大悟,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早已摆脱了寄宿学校的束缚,成为真正的家庭成员。

圣经默想

保罗在加四:8 - 11 里表达了类似的忧虑。加拉太信徒过去生活在异教信仰中,事奉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假神”(8节)。但现在他们已经认识了真神,甚至更重要的是,被上帝所认识(9节)。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表明,他们仍然像凯文一样,习惯性地回到过去的捆绑,重新落入规条主义,试图靠律法来赢得上帝的喜悦。

保罗痛心疾首地质问他们:“你们既然已经认识上帝,为什么还要回到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作它的奴仆呢?”(9节)就像凯文明明已经成为家庭的一分子,却仍然按照过去的学校规矩生活一样,加拉太信徒明明已经因信成为上帝的儿女,却又想回到律法的奴役中。

保罗甚至担忧地说:“我为你们担心,恐怕我在你们身上的劳苦是徒然的。”(11节) 他就像凯文的姑妈一样,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仍然活在过去的恐惧和束缚里。

反思

你是否也像凯文或加拉太信徒一样,虽然已经因信成为上帝的儿女,却仍然活在过去的恐惧和律法主义中?

你是否仍然觉得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上帝的爱,而不是单单因信接受他的恩典?

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女,意味着你可以放下过去的奴役,活在真正的自由里。你愿意完全信靠他吗?

加四:12 - 16

来到加四:12 ,他以一声“弟兄们”,将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警告,转向更为亲切、柔和,甚至带着深切情感的劝勉和呼唤。首先他劝加拉太教会的人,要像他一样,放弃靠行律法而称义的制度。他清楚表白自己对教会的人没有怨言,他们也从来没有亏待过他,对他不公、伤害过他。

加四:13 - 14节 - 他深情地回顾过去 自己原来的计划是要往别处去(也许是向西往以弗所去),但因为身体有疾病(疟疾?)需要休养,才来到加拉太并在哪里传福音。保罗提起这事,目的似乎是要衬托出加拉太人对他的恩情;尽管当时他并非专诚到访,为要向他们传福音,其带病之躯更足以令人望而生厌,加拉太教会的人却接待他像接待天使,像接待基督一样。

加四:15 - 可是现在怎么了?他们过去因保罗传的福音而欢喜快乐、称自己是有福的(或称保罗为有福),现在却因受了迷惑,转而对保罗冷淡,甚至视保罗为仇敌(16节)。保罗在这里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用一句带着情感的提问:“你们当初那种喜乐还在吗?”保罗还用了一种很强烈地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加拉太信徒当初对他的爱有多深。在他生病、身体软弱的时候来到他们中间传福音,他们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热情接待他,甚至 -- 如果可以的话 -- 愿意连自己的眼睛都给他。这就像我们中文里说的:“我愿为你掏心掏肺”(并不是要动手术,而是表示你对这个人真的在乎,真的愿意为他付出 )。

加四:16 最后,保罗带着感叹的宣告:“我成了你们的仇敌?!只是因为我告诉你们真相!”这种转变让他震惊又痛心!


======================================================================

在查考今天经文之前,我要再啰嗦一遍,请问大家,你对保罗的神学性论证究竟明白了多少?你能够以少过 400字写下它的摘要吗?

我跟大家逐字、逐句,逐段的查考,是否会迷失在“深山野岭”,看见一棵棵的树,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这是章节分析查经所常遇见的问题。

深山野岭

   现在我要把神学性论证(加三:1 - 四:7)的摘要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然后才开始查考今天的经文。

从保罗的自传性和神学性论证里的几个常用字,我们可以清楚地勾画出他的论证摘要:

“信/信心” - 加二:16,20;三:2,5,6,7,8,9,11,12,14,22,23,24;三:25,26

“义” - 加二:16,17,21;三:6,8,11,21,24

“律法”- 加二:16,19,21;三:2,5,10,11,12,13,17,18,19,21,23,24;四:4,5,21,22

“儿子”- 加一:16;二:2;三:26;四:4,5,6,7,22,30

“基督” - 加一:1,3,4,6,7,10,12,22;二:4,16,17,20,21;三:1,13,14,16,22,24,26,27,28,29;四:14,19

“应许” - 加三:14,16,17,18,19,21,22,29;四:23,28

“圣灵” - 加三:2,3,5,14,29

保罗在神学性论证中,将“信心/应许”与“律法”作鲜明对比,强调信徒在基督里的自由 (虽然“自由”这个词在一至四章仅出现一次(加二:4))。

上帝设立律法的目的,是显明人的罪,使人意识到自己无法靠律法称义,而需要一位救赎主。​律法是启蒙教师,暂时监管人,直到基督来到,使人因信称义。​律法不能使人得生命,反而使人陷于咒诅,其结局是死亡。​但到了所定的时期,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由女人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为要救赎律法之下的人,使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

信心取代律法成为称义的唯一途径。​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就因信被称为义,并承受上帝的应许——即圣灵的印记,以及亚伯拉罕的福。​这福分包括:​

身份上的转变:​信徒成为上帝的儿子,与基督同为后嗣,得以用“阿爸,父!”称呼上帝,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

地位上的提升:​“在基督里”与基督联合,承受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产业,即救恩和一切属灵的福气,并借圣灵得着基业的凭据。

对于这几个常用词(义/称义,信耶稣,律法)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考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在查考今天的经文之前,我请大家把第三和第四章的神学性论证再读一遍。


2。加四:12 - 20 “12弟兄们,我劝你们要象我一样,因为我也象你们一样,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13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14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15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16如今,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17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注: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叫你们热心待他们。18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却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19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20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

《新译本》:12弟兄们,我请求你们要像我一样,因为我也像你们一样。你们并没有亏负过我。13你们知道,我第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病。14虽然我的身体对你们是个试炼,你们却没有轻看,也没有厌弃,反而接纳我,好像上帝的天使,也好像基督耶稣。15现在,你们的欢乐在哪里呢?我可以为你们作证,那时如果可能,你们甚至愿意把你们的眼睛剜出来给我哩!16现在我把真理告诉你们,反而成了你们的仇敌吗?17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并不是出于好意,而是想你们和我疏远,好使你们热心待他们。18常常在善事上热心,总是好的;只是不要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才是这样。19我的孩子们,为了你们我再受生产的痛苦,直到基督在你们里面成形。20我恨不得现今就在你们那里,改变我的语气,因为我为你们十分困扰。

KJV:12 Brethren, I beseech you, be as I am; for I am as ye are: ye have not injured me at all. 13 Ye know how through infirmity of the flesh I preached the gospel unto you at the first. 14 And my temptation which was in my flesh ye despised not, nor rejected; but received me as an angel of God, even as Christ Jesus. 15 Where is then the blessedness ye spake of? for I bear you record, that, if it had been possible, ye would have plucked out your own eyes, and have given them to me. 16 Am I therefore become your enemy, because I tell you the truth? 17 They zealously affect you, but not well; yea, they would exclude you, that ye might affect them. 18 But it is good to be zealously affected always in a good thing, and not only when I am present with you. 19 My little children, of whom I travail in birth again until Christ be formed in you, 20 I desire to be present with you now, and to change my voice; for I stand in doubt of you.

ESV:12 Brothers, I entreat you, become as I am, for I also have become as you are. You did me no wrong. 13 You know it was because of a bodily ailment that I preached the gospel to you at first, 14 and though my condition was a trial to you, you did not scorn or despise me, but received me as an angel of God, as Christ Jesus. 15 What then has become of your blessedness? For I testify to you that, if possible, you would have gouged out your eyes and given them to me. 16 Have I then become your enemy by telling you the truth? 17 They make much of you, but for no good purpose. They want to shut you out, that you may make much of them. 18 It is always good to be made much of for a good purpose, and not only when I am present with you, 19 my little children, for whom I am again in the anguish of childbirth until Christ is formed in you! 20 I wish I could be present with you now and change my tone, for I am perplexed about you.

原文:







3。加四:12 “弟兄们,我劝你们要象我一样,因为我也象你们一样,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新译本》:弟兄们,我请求你们要像我一样,因为我也像你们一样。你们并没有亏负过我。)

弟兄们” - 这是保罗在《加拉太书》里第三次称呼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为“弟兄们”(前两次是加一:11 和三:15)。在加三:15 我这样解释“弟兄们”的用法:

“尽管保罗在神学论证开始的时候,两次大声“责骂”他们是“无知的加拉太人哪!”(加三:1,3),因为他们如此轻易地 ,在保罗离开加拉众教会不久,就被犹太律法主义者误导, 以为除了信耶稣基督,还要遵行犹太律法,特别是行割礼,才能得救,但保罗没有放弃他们,仍然视他们为基督徒。除了这两次,我们还会看到保罗在书信里另外七次(加四:12,28,31,五:11,13,六:1,18,23)的称呼他们为“弟兄们”!这样就可以扭转论证的凌厉笔锋,降低气势,使信上的语气较为温和。”

在强烈责备加拉太教会的信徒后,从加四:12 的“弟兄们”开始到加四: 20节,这是一段诉诸感情的经文 - 保罗的态度迅速软化,向信徒们发出恳切的请求。


我劝你们要象我一样,因为我也象你们一样,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新译本》:我请求你们要像我一样,因为我也像你们一样。你们并没有亏负过我。)

保罗究竟怎样“像你们(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一样”?这里的“一样”有两方面:

一、保罗虽然是犹太人,但为了传福音给加拉太教会的外邦信徒,他“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

二、作为犹太人的保罗,原先是在律法以下的,但是在信耶稣基督之后,就脱离了律法的束缚(加二:19 - 20)。他不再认为人要遵行律法才能称义和得救,他变得像从未有律法的外邦人一样。

:作为犹太人,保罗信主之后,有时在行为上,仍会遵行某些律法规条,如徒二十一:20 - 26,十八:18,十六:1 - 3,这是出于爱人如己(不绊倒别人);传福音的策略(得着各等人);保守教会合一。)

我劝你们要象我一样”- “像我一样 Ginesthe hōs egō,英文 be as I am,文法是 Present middle imperative,意思是 keep on becoming as I am,继续成为我/继续要像我一样! 保罗劝加拉太教会的信徒要像他一样,不要接受已经放弃的东西。什么东西?保罗放弃了靠行律法而称义的得救方法。加拉太教会的外邦信徒也要像保罗一样,放弃靠行律法而称义的制度。

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 - ouden me ēdikēsate,英文 You did me no wrong。由于没有连接词,所以这句话应连接于下文。我们先看“亏负”的意思。“亏负 ēdikēsate,来自动词 adikeó,是行不义、做错事、亏负人、对某人不公、伤害某人的意思。当保罗说:“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他的意思是:“我对你们没有怨言;你们从来没有亏待过我、对我不公、伤害过我。”为什么他这样说呢?请大家看下文就明白了。


4。加四:13 - 15 “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14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15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新译本》:你们知道,我第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病。14虽然我的身体对你们是个试炼,你们却没有轻看,也没有厌弃,反而接纳我,好像上帝的天使,也好像基督耶稣。15现在,你们的欢乐在哪里呢?我可以为你们作证,那时如果可能,你们甚至愿意把你们的眼睛剜出来给我哩!)


13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 - 从这节开始,保罗要阐明何以他在上文 12 节说:“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我们将看到一个和过去作神学论证的保罗完全不一样的保罗。其实从加四:8 开始,保罗已经开始改换语气,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他的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然后在加四:10 - 11,甚至用 phoboumai hymas,“我为你们害怕/担忧” - 不只是害怕他们可能偏离福音,而是忧心他们已经陷入律法主义!我们看到的保罗是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看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来到加四:13,我们又看到保罗的语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责备,转向更为亲切、柔和,甚至带着深切情感的劝勉和呼唤。

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 - 保罗回忆起他和加拉太教会的信徒初次见面时,如何把福音传给他们。“头一次 to proteron,英文 at first,《和合本》和《新译本》翻译为“头一次/第一次”,给人一个印象,就是保罗曾到过加拉太至少两次。但圣经学者认为, 副词用法,不一定一定意味着保罗有“第二次”访问,而是着重于“从前”与“现今”的对比。“从前”指的是 12 - 15节,“现今”指的是 16节的“如今/现在”。所以,更适宜的翻译应该是“先前”或“较早时”

身体有疾病 di’astheneian tēs sarkos,直译是 in weakness of the fresh “肉体的软弱”。有释经者认为者这片语指的是保罗传福音给加拉太人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带着身体的软弱”或“在身体软弱的状况中”。但 di’astheneian (宾格)在希腊文中常用于表示“原因”或“动机”,而不是“状况”副词。尤其在保罗书信中,用来表示“出于……的缘故”的因果关系。冯荫坤博士/牧师在他的《加拉太书注释》也有同样的看法:“由于肉体/身体软弱的缘故”,也就是“身体有病”(《新译本》)这介词片语在原文是放在传福音之前(euēngelisamēn),表示强调意义。这提示保罗原来的计划是要往别处去(也许是向西往以弗所去),他是因为身体有疾病需要休养,才来到加拉太并在哪里传福音。保罗提起这事,他的目的似乎是要衬托出加拉太人对他的恩情;尽管当时他并非专诚到访,为要向他们传福音,其带病之躯更足以令人望而生厌,他们却接待他像接待天使,像接待基督一样(14节)。

什么疾病?- 众说纷纭。 精神病?癫痫症?眼炎?疟疾?一般的解经书都因下文(15节)“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以及加六:11 “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呢!”认为保罗患的是当时在南加拉太旁非利亚流行的眼炎。但在冯荫坤博士的《加拉太书注释》,认为按徒十三:13 - 14 的记载(“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保罗当时是从旁非利亚的别加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别家位于地中海岸,夏季天气炎热和潮湿,疟疾扰人,有可能保罗在此地生病,这使马可离队而去,保罗和巴拿巴转向内陆往安提阿去。从别加到安提阿,需要经过托罗斯山脉,路程可不容易,不过保罗的疾病之性质可能需要他去到一些如安提阿(海拔 3600 尺)所在的高原地带。他引用内科医生 Wilkinson 的七项理由支持疟疾之说。我在此仅引用其中四项:

(1)保罗说他肉身上有病,其病征在“我肉体上”显明出来;疟疾显然是一种肉身上的病。

(2)这是保罗在旁非利亚时染上的疾病。

(3)此病突然发作,并持续一段日子,以致保罗和同工需要改变计划。因此,所牵涉的不是一种短期的情况,如癫痫病发作,而是若非持续数星期亦为时多日,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的疾病。疟疾符合这要求。

(4)疟疾的患者如果能从平原又热又湿、热病为患的沼泽地带转换到山地,后者较清凉的气候会使患者觉得较为舒服,并会减少进一步受感染的危险。这足以解释保罗为什么可以对加拉太人说,他起初传福音给他们是他身体有病的结果。保罗若是患了疟疾,便不会改变原定的计划,寻找较谅的气候和较高的地域养病,但是由于他得了此病,到访加拉太就变成从医学角度而言是必须之事。


我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这么巧《灵命日粮》当天的信息就是加四:13(应该是圣灵温柔的安排!)
我把信息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Blue Dancers

淬炼之美

法国画家窦加(Degas)在年轻时就面对视网膜病变,在他人生接下来的五十年,他从创作油画转向粉彩画,因粉笔的线条比较容易看得清楚。雷诺瓦(Renoir)饱受关节炎之苦,手指蜷曲如爪,使他必须先让指头夹住画笔才能开始作画。一场手术使马谛斯(Matisse)再也无法站立,于是他转而从事剪贴艺术,指示助理们将彩色纸片贴在墙上一张较大的画纸上,以创作更大幅的拼贴画。这几位画家在经历病痛折磨之后,在创作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例如窦加的《蓝色舞者》(Degas's "Blue Dancer")、雷诺瓦的《弹钢琴的少女》(Renoir's "Girl at the Piano")、马谛斯的《国王的悲哀》(Matisse's "The Sorrow of the King" )以及其他作品。他们因生命中的磨难与考验而做出改变,从软弱病痛中淬炼出美丽的画作。

使徒保罗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宣教初期其实并未打算前往加拉太,但一场疾病迫使他去了那里(加四:13)。保罗显然是想换个环境才到了加拉太,但即便身体不适,他依然传福音给加拉太人。出人意料的是,圣灵藉着保罗做奇妙的工作(加三:2 - 5),建立了加拉太教会。若不是因保罗生病,可能永远不会有这么令人惊讶的结果。

你曾经历什么考验?这考验如何改变你的人生方向?当你重新思考上帝给你的才能,你也许会看见,上帝会透过你的软弱淬炼出美丽的结果。

作者:霍薛顿

反思

你曾看到上帝如何让疾病和考验,

转变成服事的契机?

在面临考验时,

保罗和这些画家如何成为你的榜样?

灵粮透视

基督教虽源于犹太教,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邦人成为基督徒,犹太教在基督教信仰中扮演什么角色,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律法教师也就是犹太律法主义者,他们教导说,凡相信耶稣的人必须归信犹太教并受割礼才能得救(加五:2 - 6,六:12)。但保罗写信给加拉太的信徒,驳斥并谴责这种错误的教导(加一:8 - 9),而且提醒他们:“人得以跟上帝恢复正确的关系,是靠着相信耶稣基督,……没有人可以靠遵守律法跟上帝恢复正确的关系”(加二:16,新普及译本)。这是因为“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并且“义人必因信得生”(加三:11)。保罗发出深切的呼吁,提醒众信徒,当他第一次将福音传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何等热切地欢迎他,并且完全领受他的教导(加四:13 - 14)。保罗还警告他们,这些假教师是心存恶意,要引诱他们远离真正的福音(17节)。

作者:沈启智

(取自《灵命日粮》2025年 3月30日)


14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新译本》:虽然我的身体对你们是个试炼,你们却没有轻看,也没有厌弃,反而接纳我,好像上帝的天使,也好像基督耶稣。) - 即使保罗身体有病仍然传福音给加拉太教会的人,对加拉太教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试探/试炼( peirasmon,英文可作 testing or temptation)。什么意思呢?它有双重的含义:(1)对教会的人是信心的考验 - 他们愿不愿意接纳一个身体有病(疟疾)、外貌可能让人反感的使徒?(2)对他们属灵价值观也是一个挑战 - 你们是否只欢迎“体面”、“健康”、“有能力”的领袖?按当时人的看法,身体的软弱或患了严重的感染病,通常被人认为代表着神的不悦和刑法,不只是外邦人,连犹太人也持这种看法。换句话说,加拉太教会的人自然有这样的试探,就是因保罗的疾病而轻看他( exouthenēsate,来自动词 exoutheneó,英文 despise or hold in contempt),甚至厌弃他( exeptysate,来自动词 ekptuó,英文 reject with disgust,此字只出现在新约一次,是古希腊文,意思是“吐出来 to spit out”),拒绝他所传的福音。

反倒接待我,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新译本》:反而接纳我,好像上帝的天使,也好像基督耶稣。) - “上帝的使者 angelon Theou,英文 Angel of God. 所以《新译本》的翻译“上帝的天使”是正确的。为什么加拉太教会的人反其道而行,视保罗如同天使呢?原因可能是保罗宣讲福音的时候,上帝的能力借着他大大的运行,以致他们认为保罗是上帝差遣而来的使者/天使。(我们可以参考保罗是怎样传福音给哥林多教会的人,林前二:2 - 5 “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上帝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如同基督耶稣” - 因为保罗视自己为“基督的使者”(林后五:20);“耶稣基督的使徒”(林前一:1,林后一:1,弗一:1等)。对保罗来说,教会接待他如同基督耶稣是很高的荣誉。

大家应该注意到,保罗已经不再像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责备,现在他带着深情回顾过去传福音给教会的时候,教会的人是怎样的接待他,即使他看起来好像一个病痛缠身的人。


15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 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新译本》:现在,你们的欢乐在哪里呢?我可以为你们作证,那时如果可能,你们甚至愿意把你们的眼睛剜出来给我哩!)

句子开首有 oun,英文 then,“那么”,所指的是上文 12 - 14节所描述的情形。现在你们怎么了?他们对保罗的态度上有今昔的强烈对比。

福气 makarismos 是一个古希腊字,仅在圣经出现三次,其他两次是罗四:6 (“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 和四:9.(如此看来,这是单加给那受割礼的人吗?不也是加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吗?因我们所说,亚伯拉罕的信,就算为他的义。)意思是“称某人为有福”或“祝某人幸福”。回顾过去加拉太教会的人是怎样殷勤待他,现在却因犹太律法主义者在他们中间的闲言闲语,质疑保罗的使徒身份,说保罗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上帝;或动机不正等,误导他们听信假福音。保罗很痛心地向他们表态:“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意思是:他们过去因保罗传的福音而欢喜快乐、称自己是有福的(或称保罗为有福),现在却因受了迷惑,转而对保罗冷淡,甚至视保罗为仇敌(下文 16节)。保罗在这里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用一句带着情感的提问:“你们当初那种喜乐还在吗?


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 - (新译本》:“我可以为你们作证,那时如果可能,你们甚至愿意把你们的眼睛剜出来给我哩!”原文开首是 martyrō gar hymin,英文是 I bear witness for you。《新译本》是按原文把“我可以为你们作证”置放在前面。保罗可以作什么见证?

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 - Wow,听起来真的很恐怖!怎么“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我们先看文法。句子是第二类条件句(2nd class conditional):

你们若能行 ei dynaton,英文 if possible - 条件子句 (protasis) εἰ + 往昔直述语气,表示“如果那时是可能的话。。。

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 结论主句 (apodosis)(ἄν) + 往昔直述语气。这里用了两个动词: exoryxantes,来自 exorussó,“剜出来”; edōkate,来自 didómi,英文 you would have given “你们给了”。虽然这句子没有用典型的 (ἄν),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指出这种用法在新约中不罕见,尤其是在强调语气或有感情色彩的句子中(例如:约十六:22,24,罗七:7 等)意思是“你们当时如果能做到,你们就真的会这么做。”这是一个夸张但表达真情实感的假设,反映出加拉太人当时对保罗极深的爱与感激,愿意为保罗付出一切,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做。

因着这句话,过去很多解经家认为保罗身体的疾病就是眼疾(13节)。我在上文已经解释,保罗身体的疾病其实是疟疾。为什么这里又说加拉太人愿意剜出自己的眼睛来给保罗呢?冯荫坤博士有很好的解释: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吓人 -- 怎么会有人愿意把眼睛剜出来送给别人呢?但别担心,保罗并不是在说他们真的要这样做,而是用一种很强烈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加拉太信徒当初对他的爱有多深。在他生病、身体软弱的时候来到他们中间传福音,他们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热情接待他,甚至 -- 如果可以的话 -- 愿意连自己的眼睛都给他。这就像我们中文里说的:“我愿为你掏心掏肺”,并不是要动手术,而是表示你对这个人真的在乎,真的愿意为他付出。


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 - 句子开首有 gap ,英文 for “因为”,提示与上文(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的逻辑关系,我为什么会问你们“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这是“因为”先前的情况跟现在完全两样!“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

作见证 martyrō ,英文 bear witness,它用来描述作见证、陈述事实的行为。在新约中,它常用于为耶稣基督的身份、作为与神性作见证,如约一:7 “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徒一:8 “你们要在地极为我作见证”约壹一:2 “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作见证”。这个字常含有一种郑重其事、像法庭陈述一样的正式宣告,是基于亲身经历或清楚认识的事实来确认某事为真。保罗的意思是:“你们那时对我是多么好,多么愿意为我付出(连眼睛都愿意剜给我),这事我可以为你们作见证!”换句话说:“这不是我夸大其词,你们自己也知道,我说的是真的。


5。加四:16 “如今,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新译本》:现在我把真理告诉你们,反而成了你们的仇敌吗?)

如今”- 原文并没有“如今”这个词(如 νῦν),但《和合本》和《新译本》用“如今”/“现在”是正确的。它表明了本节和上文 (12 - 15节)在时间上今昔的对比

原文的开首是 hōste,英文 so,中文“于是/就”,在新约别处从没有引入一个问句,如《和合本》和《新译本》的翻译“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把真理告诉你们,反而成了你们的仇敌吗?”它通常引出推论、结论句。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 - 正确的翻译应当是“我现在竟成了你们的仇敌!只因为我把真话告诉你们!”这是一句从前文(12 - 15节)引出震惊,带着愤慨的感叹句!也带有责问的腔调!

你们的仇敌 echthros hymōn , echthros 是主动意义,指“仇视者、敌人”(a hater),但保罗不是仇恨他们的人(主动),因为的句法是一个

 objective genitive(宾格意义的属格),意思是:“你们现在把我当成仇敌。”

“(因为)我将真理告诉你们”- alētheuōn 来自动词 alétheuó,英文 speaking Truth , 是一个稀有字,在新约中只出现两次(另一次在弗四:15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指出讲真话常常是“冒险的事”,因为真理会伤人,让人不舒服。他用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总结:“It is always a risky business to speak the truth.”(讲真理常常是有风险的事。)将真理告诉人常常会触动人的防线,使人从朋友变成“敌人”。


所以,保罗在加四:16 所说的这句话,绝对不是单纯的疑问,而是带着感叹的宣告。他回顾加拉太人过去对他的爱戴,如今却因他讲真理而被视为仇敌,这种转变让他震惊又痛心。他说:“我成了你们的仇敌?!只是因为我告诉你们真相!”


6。总结(加四:12 - 16):

保罗从加四:8 开始,已经转换论证的“跑道” - 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 他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不仅如此,我们在加四:10 - 11 还看到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保罗,见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来到加四:12 ,他以一声“弟兄们”,将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警告,转向更为亲切、柔和,甚至带着深切情感的劝勉和呼唤。首先他劝加拉太教会的人,要像他一样,放弃靠行律法而称义的制度。他清楚表白自己对教会的人没有怨言,他们也从来没有亏待过他,对他不公、伤害过他。

加四:13 - 14节 - 他深情地回顾过去 自己原来的计划是要往别处去(也许是向西往以弗所去),但因为身体有疾病(疟疾?)需要休养,才来到加拉太并在哪里传福音。保罗提起这事,目的似乎是要衬托出加拉太人对他的恩情;尽管当时他并非专诚到访,为要向他们传福音,其带病之躯更足以令人望而生厌,加拉太教会的人却接待他像接待天使,像接待基督一样。

加四:15 - 可是现在怎么了?他们过去因保罗传的福音而欢喜快乐、称自己是有福的(或称保罗为有福),现在却因受了迷惑,转而对保罗冷淡,甚至视保罗为仇敌(16节)。保罗在这里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用一句带着情感的提问:“你们当初那种喜乐还在吗?”保罗还用了一种很强烈地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加拉太信徒当初对他的爱有多深。在他生病、身体软弱的时候来到他们中间传福音,他们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热情接待他,甚至 -- 如果可以的话 -- 愿意连自己的眼睛都给他。这就像我们中文里说的:“我愿为你掏心掏肺”(并不是要动手术,而是表示你对这个人真的在乎,真的愿意为他付出 )。

加四:16 最后,保罗带着感叹的宣告:“我成了你们的仇敌?!只是因为我告诉你们真相!”这种转变让他震惊又痛心!


我要在下一课才跟大家查考加四:17 - 20 :

17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注: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叫你们热心待他们。
18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却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
19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20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

请大家耐心地等待。

                                                     

默想:

保罗的心

保罗的心(加四:12–20)


“弟兄们,我劝你们要像我一样,因为我也曾像你们一样。你们没有亏负我。”(加四:12)

保罗在这段话里,没有论辩,也没有责骂。他是一个被误解的人,却不抱怨、不防卫。他的心柔软、坦诚、带着深深的爱。他不是想赢一场争论,而是想挽回一群心走偏的弟兄姊妹。

他盼望他们得着自由,像他一样不再被律法捆绑;他提醒他们曾经的爱——当初如何接待他,如同天使、如同基督;他也提出真诚的警告:那些假教师不是出于爱,而是为了让你们追捧他们。

这段经文不是冷冰冰的教义讨论,而是一个属灵父亲为孩子痛心疾首的呼唤。他不求掌声,只愿“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加四:19)。

弟兄姊妹,今天我们“心里装的是什么”?当关系紧张、情绪被碰撞时,从我们心里流出来的,是恩典,还是愤怒?是盼望,还是控诉?

愿我们每天早晨让心充满福音的美善,让基督的爱成为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正如保罗那样,不以律法论人,而以恩典相待;不急着纠正,而急着挽回。


祷告:主啊,求你用你的爱来柔软我,让我不轻易防卫、不计较得失,而是像保罗一样,存着基督的心,去爱人、守真理、并用恩典说话。阿们。

(参:布莱斯·摩根(Bryce Morgan)牧师《从使徒保罗的心学习 - 加四:12 - 20》)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与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

 

horizont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