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开门见山地要收信的群体专注在耶稣基督。他不是一个低级的神,而是从起初原有,与上帝同在,有位格的“生命之道”。凡信耶稣基督的,上帝赐给他们生命,就是永生。
二、信道的人不能放纵情欲,以为触犯上帝的律法也不算邪恶。信耶稣的是进入上帝的家,成为上帝的儿女,大家在灵里相交(契通),这相交是建立在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基础上。既然如此,信徒就要遵守上帝的诫命,不要再犯罪。
约翰也因传这权威性的信息给他们而喜乐充足。
1。约壹一:1 - 4 “1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2(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3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4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注:有古卷作"我们")的喜乐充足。”
《新译本》:1论到太初就已经存在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亲眼所看见,仔细观察过,亲手摸过的;2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见过了,现在也作见证,并且向你们宣扬这本来与父同在,又向我们显现过的永远的生命。3我们把所看见所听见的向你们宣扬,使你们也可以和我们心灵相通。我们是与父和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心灵相通的。4我们写这些事,是要使我们的喜乐充足。
KJV:1 That which was from the beginning, which we have heard, which we have seen with our eyes, which we have looked upon, and our hands have handled, of the Word of life; 2 (For the life was manifested, and we have seen it, and bear witness, and shew unto you that eternal life, which was with the Father, and was manifested unto us;) 3 That which we have seen and heard declare we unto you, that ye also may have fellowship with us: and truly our fellowship is with the Father, and with his Son Jesus Christ. 4 And these things write we unto you, that your joy may be full.
上一课,我们看到使徒约翰开门见山,没有浪费笔墨在一般书信的公认格式,如开头介绍自己、收信人、问安语、祈祷等字句,他急不及待直接指向那座“山”,就是“生命之道”,他要人把注意力专注在这座“山”上 (注:原文的“生命之道”是置放在第一节的最末,但中文翻译则不同。)凡信耶稣基督的人,上帝“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后一:4)上帝所赐的是“生命”,就是“永生”,也是人死里复活后的生命(约五:29)。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 这“生命之道”(the Word of life)是谁呢?这“道”是谁呢?KJV 用关系代词“which”(那)来指先行词“生命之道”,意味着“道”是一样东西。请看原文的第一节:
原文 (ho)的文法是 nominal(主格)/accusative(直接受格), singular(单数), neutral(中性),是中性的关系代词,即英文的 which(那)。KJV 把它翻译为中性的 which 是没有错,因为 the word of life (生命之道)从字面上看的确是中性,但对当时的读者来说,他们都知道这“生命之道”是指一个有位格的主耶稣基督。为什么呢?这就回到我在第一课的“引言”,谈到 约翰著作的成书先后的问题。我认为《约翰福音》成书最早(约85-90AD),其次是《约翰壹书、二书和三书》(约85-95AD),最后是《启示录》(约95AD)。在《约翰福音》第一章 1-5节说:
1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2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5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我在《基督生平》第一百七十八课 解释这段经文时,说使徒约翰是借用当时希腊哲学里流行的词汇“道”,用在主耶稣身上,告诉读者“道”是有位格,有神性,是从太初就已经与上帝同在的圣子基督耶稣。他也告诉我们,基督的位格是有别于天父上帝的另一位格,但他们却是一体,只有一个本质。我还说,这段经文的第三节是驳斥当时的诺斯底异端(灵智派),因为他们声称:“太初有两样东西存在 - 一是上帝,另一是物质。上帝是纯洁的,物质是邪恶的。那么上帝和物质怎么能够并存呢?他们说:这个上帝是旧约的上帝,从他那里发出许多发射体(aeon),这些发射体离开上帝愈来愈远,不但不认识上帝,还敌对上帝。这个发射体就是后来创造世界的力量,它离开了上帝这么远,所以可以接触邪恶的物质。”约翰反驳他们的论点,宇宙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借着基督造的。物质不是邪恶的。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在上文说:对于一个读过《约翰福音》一章 1-18节的读者,他们看到约壹一:1的“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马上就会联想到约一:1-18的主耶稣基督,绝对不会把“道”误解为一个中性,没有位格的东西。
其实就算你没有读过《约翰福音》,从约翰对“生命之道”这座“山”在“山前”和“山后”的描述,你也会知道这是有位格,非中性的东西。 他说:A。“生命之道”是“从起初原有的”。
“起初”的原文是 ,也是约一:1 的“太初”,英文是 from/in the beginning,有如创世纪的开头所用的“起初”,希伯来文 (in the beginning)(创一:1)。这个“起初”是指向比创世更早的“永恒”(eternity)。
“原有”的原文是 ,也是约一:1 的“有”,英文是 was 。在文法上, (was) 是 (英文 is)的过去不完成式时态(imperfect),强调的不是“道”是否有源头,而是他们永恒地存在。这个字跟约一:14节的“道成了肉身”的“成了”(英文became,原文 )完全不同。要明白这两个字的区别,大家只要看约八:58 “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before Abraham came “原文 ,在某个时间”, I am “原文 ,永恒地存在”)。
所以,约翰所指的“山”(生命之道)就是耶稣基督是毫无疑问的。
B。“生命之道”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
对别人来说,他们谈的或争论的“生命之道”,可能只是一个哲学命题,或一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但对使徒约翰和彼得来说,“生命之道”是他们曾经跟随过三年多的一个人,是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见证人(约二十:1-10),“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他从父上帝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彼后一:16-18)所以,他们有资格被称为使徒(徒一:21-22)。
作为使徒的意思是什么呢?这表示约翰和彼得所传讲的,不是发表自己的言论,而是来自上帝的权威性的信息。所以,约翰虽然没有像保罗在《加拉太书》的开头称自己为使徒(加一:1),他在《约翰壹书》的开头说生命之道是自己“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也就等于是自称使徒。当时的受信人和世世代代的信徒都要遵从他在书信中所说的话。
C。“(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约壹一:2)
就算我不解说,相信大家也会明白何以约翰这样说吧!圣经把这一节放在括号里,表示这是对第一节的解释和说明,是一种补充交代的文字。
(1)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上文已经解释,这是指基督的道城肉身。
(2) 我们也看见过: 重复上一节的“所看见。。亲眼看过。。”
(3)现在又作见证:这是补充性的说明。这是主耶稣给使徒们的命令,要他们作耶稣复活的见证,如:
约十五:27 “你们也要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头就与我同在。”
徒一: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约二十一:24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徒一: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徒二:32 “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
(4)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这也是补充性的说明。第一节只说:“从起初原有”,现在清楚说明基督从起初是与父神在永恒里同在。“生命之道”也是“永生之道”(看第二课)。使徒们为主作见证,传讲的是基督永生之道。保罗说:“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十:14-17)使徒是奉差遣的人;他们传永生之道;人先听道,才会信道,这个先后的次序是不能颠倒。
2。约壹一:3 “3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
《新译本》:3我们把所看见所听见的向你们宣扬,使你们也可以和我们心灵相通。我们是与父和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心灵相通的。
KJV:3 That which we have seen and heard declare we unto you, that ye also may have fellowship with us: and truly our fellowship is with the Father, and with his Son Jesus Christ.
使徒约翰把生命之道传给收信的群体,结果怎样?听道的人因信道而成为上帝的儿女,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弗二:19)。约翰在这封书信非常强调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如约壹三:1)。作为他的儿女,他说:(约壹五:1-4)
1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上帝而生,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
2我们若爱上帝,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上帝的儿女。
3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
4因为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又说:(约壹四:7-12)
7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
8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9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
10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11亲爱的弟兄啊,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
12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可见,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要爱上帝,也要彼此相爱;要遵守他的诫命;要对他有信心,借此胜过世界。。
在还没有这样深入谈到作上帝的儿女要怎样怎样之前,他在这一节先告诉收信的群体,他把生命之道传给他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
什么叫“相交”?英文是 fellowship,原文是 (koinōnia),是保罗很喜欢用的词汇,在他的书信出现至少 12 次。 字义是“参与”或“有份”。在《腓立比书》,保罗使用 koinōnia,有指腓立比教会在金钱上给福音事工的支持(如腓一:5,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教会在祷告和信仰上的同心);也有指他在基督所受的苦上有份(如腓三:10);也有指弟兄姐妹因一同有份于圣灵,所以大家在圣灵里有一种属灵的共用、相交和联系(如腓二:1)。在约壹一:3,“相交”的意思与腓二:1 的 koinōnia 相同。约翰说他传道给收信的群体,使他们与自己(我们)相交,指的是大家信耶稣基督成为上帝家里的人,因一同有份于圣灵,故在圣灵里有一种属灵的共用、相交和联系。
我很喜欢《和合本》把 koinōnia 翻译为“相交”,即朋友的互相交往,但这不是普通的交往。保罗把教会里弟兄姐妹的交往解释的最详尽。他用弟兄姐妹要“彼此。。”来说明这样的相交,如:彼此亲热。。彼此推让(罗十二:10);彼此同心(罗十二:16);彼此相爱(罗十三:8);不可彼此论断(罗十四:13);彼此同心(罗十五:5);彼此接纳(罗十五:7);彼此劝戒(罗十五:14);彼此相合(林前一:10);不可彼此分门别类(林前十一:18);彼此等待(林前十一:33);彼此相顾(林前十二:25);彼此务要圣洁(林前十六:20);彼此和睦(林前十三:11);不要彼此惹气(加五:26);用和平彼此联络(弗四:3);彼此相助(弗四:16);彼此饶恕(弗四:32);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弗五:19);彼此顺服(弗五:21);不要彼此说谎(西三:9);彼此劝慰(帖前四:18)等等。
这种相交不单发生在弟兄姐妹的团契交通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这是什么意思?
团契不是在基督教会圈子才有的,社团机构、外教异端各种组织都有,但信主的人是在上帝的家里,彼此相交的生活和表现不是建立在一些章程上或教条上,而是建立在每个人与家里的父神与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关系上。譬如,信徒彼此相爱,目的不是因为这样团契内就不会有纷争结党,可以和谐相处,而是“因为上帝就是爱。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 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弟兄啊,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约壹四:8-12)
我们是怎样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呢?透过在圣灵里的祷告。还有吗?约翰在这封书信谈到我们怎样在主耶稣里,主耶稣又怎样在我们里面。。以后我再跟大家查考。
既然我们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他是圣洁的,所以我们也要圣洁(利十一:45);要遵守他的诫命,过一个合神心意的生活。使徒约翰就以相交作为出发点,展开下文约壹一:5 - 二:17 的主题:“我们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就不要犯罪。”
从书信开头的这一段(约壹一:1-4)和接下来的另一大段(约壹一:5 - 二:17) ,约翰都是针对诺斯底异端的谬论,一是驳斥他们说的耶稣只是一个低级的神;另一是驳斥他们说的,身体是邪恶,因此人可以放纵情欲,触犯上帝的律法也不算邪恶(约壹三:4),也不会带来任何道德上的后果。
约翰是用高言大智的理论来驳斥异端的谬论吗?不是!他只是叫信徒回到基本要道,专注在那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耶稣基督。他把生命之道传给他们,要使他们与使徒相交,这种彼此相交的生活和表现不是建立在一些章程上或教条上,而是建立在每个人与家里的父神与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关系上。既然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信徒就不要放纵情欲,触犯上帝的律法 ,因为上帝是圣洁的。
3。约壹一:4 “4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注:有古卷作"我们")的喜乐充足。”
《新译本》:4我们写这些事,是要使我们的喜乐充足。
KJV:4 And these things write we unto you, that your joy may be full.
“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注:有古卷作"我们")的喜乐充足。” -- 《新译本》作:“我们把所看见所听见的向你们宣扬,使你们也可以和我们心灵相通。我们是与父和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心灵相通的。我们写这些事,是要使我们的喜乐充足。”究竟约翰把生命之道传给收信 的群体,目的是使他们的喜乐充足,还是使自己(我们)的喜乐充足呢?请看原文的第四节:
原文的第四节有异文:(请看图片黄色标明的部分)
作“我们的喜乐”()的古卷有 Aleph、B、L、Ψ。。。作“你们的喜乐”()的古卷有 A C K P。。由于两者都有经卷支持(Aleph、B等属于主后第四世纪;A、C 等属于主后第五世纪的经卷),决定哪个是约翰的用字就要看上下文及抄写文士修改经文的倾向。因为约翰“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所以“我们”比“你们”的困难大,被文士修改的可能性也更大。圣经学者大都认为应当是“我们的喜乐”。
“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 -- 这些话是指整封书信,还是前面约壹一:1-3呢?我认为是前面所说的有关彼此相交和与父并他的儿子相交的话。
约翰传生命之道给收信的群体,叫他们因信耶稣基督得以进入上帝的家,成为上帝的儿女,使他们与约翰和所有信徒相交,也与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相交,这就是他充满喜乐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收信的群体因信耶稣,“。。脱离黑暗的权势。。迁到他爱子的国里;。。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西一:13-14)成为上帝家里的人,他们也肯定是喜乐满怀。信徒的“喜乐可以满足”也是约翰在福音书里的常用语句(如约十五:11,十六:24)。
小总结:(约壹一:1 - 4)使徒约翰写这封书信是要驳斥诺斯底异端的谬论。
一、他开门见山地要收信的群体专注在耶稣基督。他不是一个低级的神,而是从起初原有,与上帝同在,有位格的“生命之道”。凡信耶稣基督的,上帝赐给他们生命,就是永生。
二、信道的人不能放纵情欲,以为触犯上帝的律法也不算邪恶。信耶稣的是进入上帝的家,成为上帝的儿女,大家在灵里相交(契通),这相交是建立在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基础上。既然如此,信徒就要遵守上帝的诫命,不要再犯罪。
约翰也因传这权威性的信息给他们而喜乐充足。
从我们查考《约翰壹书》开头的四节,相信大家对约翰的写作风格有深一层的认识吧。句子简洁,但论点层层相扣。我是按思路来分析这四节,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按主题方式跟大家分享“生命/永生之道”。下一课再见。
约翰弟兄
这只是一则幽默故事,却隐含着一个很深的涵义。
约翰是一位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的人。在轮到他分享属灵信息的那天,他是如此害怕以至双膝颤抖,面对听众说道:“您们知道我今天早上要讲什么吗?”听众回答:“不知道”。他说:“我也不知道”,就从房间里跑了出去。第二天,他被告知再试一遍。他问:“您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这次听众回答:“知道。”他说:“那就不需要由我来告诉你们了”,他再次跑开了。第三天早上他又试了一次,他说“您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这回一半的听众回答:“是的。”另一半听众叫道:“不知道!”,约翰说,“喔!,那就让知道的人来告诉不知道的人吧,”然后,他又一次跑开了。起先,他的听众愣在那里,之后才明白了“让那些知道的人来告诉不知道的人”这 句话的意思。
有三年时间,耶稣的门徒接受他的教导,看见他行的神迹。他们知道耶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他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他就是“永远的生命”(约壹一:2)。在往后的岁月,他们将生命投入于向他人传讲福音。弟兄姊妹们,今天就让那些知道的人去告诉那些不知道的人吧!
述说耶稣基督慈爱故事,
述说他赦罪大能;
别人信主,要藉你去见证,
生活时刻像明灯。这世界上最好的消息就是福音。
(取自《灵命日粮》2001年9月11日,作者:Dennis J De Hann)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