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犹大人国破家亡,圣殿被烧毁,人被掳至巴比伦后,编撰者写下最后一段,代下三十六:11-23,这样就结束了《历代志下》。
11西底家(Zedekiah 597-586BC)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一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
12行耶和华他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先知耶利米(Jeremiah)以耶和华的话劝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13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曾使他指着上帝起誓,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
14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
15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
16他们却嘻笑上帝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
17所以,耶和华使迦勒底人(Chaldees)的王来攻击他们。在他们圣殿里用刀杀了他们的壮丁,不怜恤他们的少男处女、老人白叟。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
18迦勒底王将上帝殿里的大小器皿,与耶和华殿里的财宝,并王和众首领的财宝,都带到巴比伦(Babylon)去了。
19迦勒底人焚烧上帝的殿,拆毁耶路撒冷(Jerusalem)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毁坏了城里宝贵的器皿。
20凡脱离刀剑的,迦勒底王都掳到巴比伦去,作他和他子孙的仆婢,直到波斯国(the kingdom of Persia)兴起来。
21这就应验耶和华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22波斯王古列(或塞鲁士)(Cyrus)元年(538BC),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或塞鲁士)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23“波斯王古列(或塞鲁士)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上帝,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 上帝与他同在。'”
这段经文出现的许多人名和地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在《列王纪下(第一至二十五章)- 耶和华立王废王(二)》的最后一课说:。。。 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相继覆灭,难道上帝真的完全放弃与自己立约的子民,让他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敢肯定地说:“上帝没有放弃他们,还留了一条生路给他们!”何以见得? 首先,耶五十一:5 说:“以色列和犹大虽然境内充满违背以色列圣者的罪,却没有被他的上帝万军之耶和华丢弃。”还有,在耶四十二:10-12 上帝对犹大人的说话中露了一点风声,他说:“。。因我为降与你们的灾祸后悔了。。”上帝后悔了,就好像在《约拿书》三章9节,上帝察看亚述人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当然,亡国后的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还没有离开恶道,究竟他们是否会知罪悔改,我们也不清楚,但至少从上帝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一线曙光,上帝“有可能”会后悔把如此浩劫行在与自己立约的子民。
在众多先知中,耶利米独得天机,他预言犹大被掳和服事巴比伦七十年后,上帝“要眷顾他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他也预言巴比伦帝国要被谁所灭,在耶五十一:11 “。。耶和华定意攻击巴比伦,将她毁灭,所以激动了玛代(米底亚)君王的心,因这是耶和华报仇,就是为自己的殿报仇。”
耶利米是在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Jehoiakim 609-598BC)第四年(即 605BC),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预言犹大要被掳至巴比伦七十年(耶二十五:1)。犹大民第一次被掳是 605BC,而波斯的古列二世(Cyrus)是在 539BC十月不折一矢便把巴比伦占领,他是在统治巴比伦的第一年(538BC) 便下谕准许犹太社会与崇拜在巴勒斯坦恢复旧观,并允许被掳的犹大民自由返回祖居地。古列圆柱(Cyrus cylinder)记录了这诏令:
“由。。亚书(Ashur)与书珊(Susa)、亚吉(Agade)、亚士兰力(Ashnunnak)、森班(Zamban)、米推奴(Meturnu)、底里(Deri)、古添(Gutium)地的境界,底格里斯河对岸的城市。。诸神居于其中,我将他们带回其地。。我又集合诸民,使他们回归所居之地。。。”
约在536BC ,第一批被掳的人由所罗巴伯(Zerubbabel)带领,返回犹大。从 605BC 至 536BC,正好是 70年。上帝所应许的必然成就,一句也不会落空!
我们就以此作为查考《列王纪》的结束语。 (完)
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605-562BC)到波斯王古列(或塞鲁士,Cyrus 559-530/529BC)这段时间里,一个帝国衰亡,一个帝国兴起,帝国与王朝的更迭是怎样发生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功课。
2。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605-562BC)谈起:
请大家首先参考《列王纪上(二)(第十二至二十二章)- 耶和华立王废王(一)》的第五课《读《列王纪》须知(五)- 以色列周边列国(四) - 新巴比伦帝国》,那里记载了新巴比伦帝国(迦勒底王国)从 630BC 至 539BC 的兴起到灭亡的整个过程。这里简略地述说:
586BC 耶路撒冷沦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墙和圣殿被烧毁,活着的居民几乎全部被掳到巴比伦;
接下来,尼布甲尼撒用了13年(586-573 BC)围攻腓尼基城市推罗,虽屡攻不下,但与推罗达成协议,使推罗成为进贡国。
至于尼布甲尼撒的晚年,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没有提供太多的资料,但《但以理书》说他患上精神病(单狂症 monomania 中的“兽人症”boanthropy),直至死之日为止。(但四:28-33)
尼布甲尼撒死后(562BC),其子亚米麦督(Amel-Marduk)继位,他就是王下二十五:27 节的以未米罗达(Evil-Merodach 562-560BC) 。他不顾祭司们的反对,就把约雅斤(Jehoiachin)释放,“使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王下二十五:28)祭司们说他“违法和不敬”,就煽动他的姻兄弟尼甲沙利薛(Nergal-Ashur-Usur 或 Neriglissar,560-556BC)篡位,把他杀了。 556BC 尼甲沙利薛之子(Labashi-Marduk 或 Labosoarchod,556BC)继位,他与军方不和,才统治了九个月就在一场军变中丧命。军人支持的拿波尼度(Nabonidus 或 Nabu-Naid,555-539BC)取得王位。拿波尼度一直统治到主前 539 年,是新巴比伦帝国的最后一个王。,
拿波尼度统治期间,有说他被马杜克神庙的祭司所逼,逃到亚拉伯北部的泰玛(Teima),呆在那里整整十年;有说他是率兵平定在泰玛的叛变;有说他变得疯癫,到泰玛去疗养。总之,他把王权委托给长子伯沙撒(Belshazzar 或 Bel-Shar-Utsur)。根据拿波尼度年表(Nabonidus Chronicle)泥版的记载,说当他在泰玛期间,伯沙撒、官员和军队都留在巴比伦;伯沙撒是在巴比伦单独统治,因此《但以理书》五章 30节说伯沙撒是巴比伦最后的一个王。(但五:30 “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
巴比伦帝国是怎样倾倒的呢?古代历史学家们记载,波斯王古列(或塞鲁士 Cyrus II)在 539BC 改变幼发拉底河水流的方向,带领手下沿着河床进入巴比伦,获取了这座攻不破的城市。
波斯王古列(或塞鲁士 Cyrus II)又是怎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3。我们要从主前16世纪古代近东的几个争霸的势力谈起:(请看图一)
(图一) 主前16世纪(1570-1157BC)古代近东的争霸势力(点击放大 X1600)争霸的势力有:(参考《列王纪上(二)(第十二至二十二章)- 第三课 - 亚述帝国(一)》)
一、胡利安人(Hurrians 或胡里特人,或 Horites 何利人 ) : 主前2000年尾,一个属于印欧系的族群迁徙进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 Anatolia),当时正值印伊系的胡利安人(Hurrians 或何利人 Horites ) 进侵米所波大米上部。何利人向西再分散,并且进入古代的迦南地,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近东地区。亚伯拉罕时代,他们已在迦南立足。何利人约在主前1300年,才被强大的赫人帝国并吞。 (参考下文的迈坦尼国 Mitanni,1500-1290BC)
二、赫人帝国(Hittites 或赫梯,1600BC-1200BC):来到主前十六世纪,在米所波大米的古巴比伦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巴比伦城却时常成为各方争霸之地。赫人的侵入米所波大米开始于1750BC,他们以 Hattusas(现在土耳其的波赫撤盖 Boghazkoy,在安卡拉之东130哩)为都城,从那里向东深入,占领了叙利亚,然后继续挺进,在1595BC 劫掠了巴比伦,终止了古巴比伦帝国的统治。 但赫人的兴趣只在经济上,他们全盘采纳了巴比伦的宗教,文化、法律(比罕模拉比法典的条文较人道宽大,残害人肢体的刑罚是不获准执行)和管理制度。从1600-1200BC,他们的势力范围扩大至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为了争夺卡迭什(Kadesh)与埃及打了一场漫长的战役,严重消耗了赫人和埃及双方的资源。 因为赫人的势力范围太广,以致他们无法控制,不久帝国就发生内乱,国力渐衰,何利人在那区域的势力越来越强盛,促成了迈坦尼(Mitanni)帝国在米所波大米的建立。迈坦尼人在以色列族长时期,控制玛代(Media)至地中海地区之间的一片大地,他们的存在使赫人、亚述和埃及的势力均衡。(看图二)
三、 加瑟人(Kassites)、以拦人(Elamites)、迈坦尼人(Mitanni)的争霸(1570BC-1157BC,看图一):
A。加瑟人(Kassites,或加喜特人): 伴随着赫人侵入巴比伦的有游牧部落的战士加瑟人(Kassites),他们是由马里(Mari)王 Agum II Kakrime(1595-1545BC)率领下,占领了赫人无法有效控制的巴比伦地区。加瑟人以经商贸易出名,又懂得灵活利用外交手腕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所以从主前十五至十三世纪,他们享有一段米所波大米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和平时光,有人还称之为苏默文化艺术的复兴时期。
从1380BC开始,加瑟人想向外扩张,借着与亚述王 Puzur-AshurIII,Ashur-Uballit 和埃及法老 Akhenaton 等的签订和平盟约或婚姻结盟,把势力范围扩大,这对贸易经商固然有利,但却引起一些内部团体对亚述干涉内政的不满。加瑟人与亚述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战。同一时候,从伊朗西南部来的以拦人(Elamites)也乘机侵入加瑟地区,他们与亚述之间也有争战。以拦的势力经过亚述王 Nebuchadnezzar I(1124-1103BC)的几次无情的攻击后,就逐渐败落。
B。迈坦尼国(Mitanni,或米坦尼,1500-1290BC): 我们对迈坦尼国(Mitanni,1500-1290BC)认识不多,考古资料很少,只知道它是胡利安人(Hurrians)侵入米所波大米后所建立的。埃及法老杜得模西士三世(Thutmose III,1504-1450BC)向外扩张,1460BC 进入米所波大米时,不但没有与迈坦尼人争战,反而与他们联手对抗赫人。以后的法老杜得模西士四世(Thutmose IV,1425-1417BC) 和亚门诺裴斯三世(Amenhotep III,1417-1379BC)都娶了迈坦尼王的女儿。迈坦尼王 Tushratta 虽然也和法老亚门诺裴斯四世(Amenhotep IV 或 Akhenaten,1379-1362BC)结盟,但在赫人强大军队的攻击下,法老却不守约,没有出手援助迈坦尼。赫人军队夺取迈坦尼都城 Wassukkani。1365BC,当亚述在 Ashur-Uballit I 的治理下,为了确保其在米所波大米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迈坦尼就成了亚述和赫人之间权力游戏的一颗棋子。到了1290BC,迈坦尼就被亚述王 Adad-Nirari I 和Shalmaneser I 完全并吞。1285BC 埃及与赫人在 Kadesh 经过最后一场战役后,埃及就从叙利亚撤退,留下赫人与亚述在米所波大米争霸。原本与赫人联手对抗亚述的加瑟人(Kassites),突然倒戈,占领了巴比伦。1225BC,亚述王 Tukulti Ninurta(1244-1208BC)挥军直入加瑟人的巴比伦,掳掠并烧毁城墙。1158BC,以拦王 Shutruck-Nahhunte 也侵入巴比伦,翌年,加瑟势力一撅不振,宣告瓦解,让亚述王 Ashur Dan I(1178-1173BC)和他的继承者控制了整个地区。赫人帝国也销声匿迹。
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1115-1077BC)毫不费力地率兵越过幼发拉底河占领了巴比伦,开始了亚述帝国的统治,直到 609BC。
C。以拦人(Elamites 或埃拦人):以拦处于伊朗高原西南角的胡泽斯坦平原(Khuzestan Plain),从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与两河流域的苏默人有交往。苏美尔人的泥版记录了公元前 2700年,以拦和吾珥(Ur)的交战;在 1764BC,他们被古巴比伦的罕模拉比(Hammurabi,1792-1750BC)击溃;但在后者死后,他们又重整旗鼓,与新兴势力亚述争霸。1158BC,在 King Shutruk-Nahhunte 的带领下,他们击败了加瑟人(Kassites,或加喜特人),掠夺巴比伦城。经过多场报复性的袭击后,以拦的军队最终被巴比伦王 Nebuchadnezzar I (1124-1103BC)的军队所击败,他们的势力也逐渐衰落。从 800BC 至 600BC,他们一直与亚述帝国相抗衡。在645BC,亚述王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669-627BC?)侵入以拦,掠夺了多个城市,其中之一就是《以斯帖记》里的书珊城(Susa,帖一:2,现在伊朗的 Shush,位于波斯湾之北约240公里,Kherka 及 Karun 两条河流之间的谷地。)。639BC 以拦被亚述所灭。
在以上几个势力的争霸中,我们要特别深入地了解以拦(Elam)。查考古代波斯文明,就一定要从以拦说起,因为人们一般还是把以拦文明视为波斯文明的起点。
4。以拦(Elam)文明:
“以拦”(Elam)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创世记》第十章:
“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创十:22)
创十四:1 第一次提到以拦王,他是“基大老玛”,是“四王”之一;他们与所多玛等“五王”争战,过程中四王把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人与财物掳掠去了,其中包括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
“当暗拉非作示拿王、亚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玛作以拦王(Chedorlaomer king of Elam)、提达作戈印王的时候。。”(创十四:1)
可见以拦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A。我们先看以拦所处的地理环境。古代的两河流域,称为米索波大米(Mesopotamia),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居住着西亚最早的居民之一,苏默人(或苏美尔人 Sumerian),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苏默人在主前 3500-2000年建立了城邦国家,发明了楔形文字,创造了太阴历;苏默也被称为两河流域的文明的中心。(请参考《列王纪上(二)(第十二至二十二章)第三课》
现在,我们要把焦点对准在两河流域的东部,那里是伊朗高原,分为五个自然区域:(资料取自《失落的文明 - 波斯》,杨海军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现在的伊朗 Iran
伊朗高原 - 以拦(Elam)位置图第一个区域称之为扎格罗斯地区(Zagros),因扎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而得名。这地区主要是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扎格罗斯山岭和由山岭向两河流域延伸的平原所组成。西北部山岭地带雨水较多,沿山谷形成众多河流,全部汇入底格里斯河。诸多平行河谷的北端有大、小扎布河和迪亚拉河;在南端有卡尔黑河和卡伦河,两条河流在分别汇入底格里斯河的同时,也在下游地区形成了伊朗地区最大的冲积平原,称之为胡泽斯坦平原(Khuzestan Plain)。胡泽斯坦平原的地形状况和气候条件与两河流域平原近似,具备古代文明产生的适合条件。公元前3000年代前后,大致在苏默(苏美尔)文明产生的同时,这里产生了以拦文明(Elam),以后的波斯部落也在平原的东部地区崛起。以拦虽然在地理上和两河流域接近,但其语言、种族却和印欧系的民族颇有渊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则和伊朗高原的诸多民族保持着紧密联系,所以,人们一般还是把以拦文明视为波斯文明的起点。
第二个区域是伊朗高原的内陆盆地。这是伊朗高原的中央地带和主体部分,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流不能入海,多为山丘、沙漠和零星草原地带,盆地中心马丹地区有部分河流和绿洲,古代农牧业较为发达,这里是伊朗历史上米底王国(Medes 或玛代)的所在地,也是波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第三个区域是里海(Caspian Sea)沿岸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河谷、平原、湖泊相连,海洋气候温暖而湿润。河谷往上有茂密的森林,河谷往下则有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这里农作物品繁多,有稻、玉米、茶叶、棉花、甘蔗、水果等,同时,蚕桑业和养马业均较发达。这一地区聚集着相当多的人口,在古代伊朗文明发展史上,这里也是文明最早产生的地区之一。
第四个区域是帕提亚地区(Parthian)。该地区东邻东伊朗地区、西临里海,南为大沙漠,北为科彼特山。这里沙漠、草原地带居多,但科比特山麓北坡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南坡的阿特腊河谷是古代交通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帕提亚地区曾经崛起过安息帝国(或帕提亚帝国 Parthian Kingdom,247BC-224AD),这一地区也是帝国文明的发源地。
第五个区域是东伊朗地区。它西接伊朗中部沙漠地带,东临印度河谷,南为印度洋,北为阿姆河谷。这一地区山川、河流、草原相间,河流均从东北向西南流入中央沙漠边缘的沼泽和绿洲之中。这一地区在古代有操达罗毗荼语的居民居住,他们同以拦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关系。东伊朗地区畜牧类、商业都很发达,商站、城镇众多,有“千城之国”之称。这一地区,也是古代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统观波斯文明产生的地区,不难看出,以拦、米底亚、波斯崛起之地,均有适合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这些地方一般都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适合人口居住。而沙漠、山脉的分割,则使他们在有限的面积和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交往,并组建自己的管理组织而形成国家。而另一些地区则为沙漠和荒丘所包围,气候干燥,缺少降雨,有利于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创造精神的培养。作为印欧语系或与印欧语系有关联的的部族或民族,他们到达伊朗高原的时间虽然有早有晚,但在历史上他们都有渊源关系,他们均是波斯文明的创造者,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文明形式,虽然形态各异(如有奴隶制城邦文明、王国文明和帝国文明),但均是一脉相承的波斯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以上五个区域来看,最有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的发展,肯定是第一个区域,就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地边缘地带 -- 扎格罗斯地区(Zagros)的胡泽斯坦平原(Khuzestan Plain),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和人口居住。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使古代伊朗的早期文明产生在两河流域的边缘地带,而且,在地理上胡泽斯坦平原既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伊朗高原的延续部分,这就决定着以拦人(Elam)注定要和两河流域的居民发生某种交往,波斯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碰撞也必然发生。
以拦文明(Elam)是怎样创建的呢?我们下一课再谈。
《宋史·吴玠传》有曰:“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意思是:吴玠这个人非常喜欢读史书,凡是读到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都摘抄到座位的右侧。时间长了,桌子,墙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格言了。
以下是几则有关历史的格言,它们有给你什么启迪吗?
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修昔底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人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研习过去,则能使我们更谨慎、更大胆地面对现实。——波里比阿《罗马史》
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堙没不彰,而把千秋晚万世的唾骂,作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 塔西佗
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而具备这种素质的公民是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民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美国历史学科《全国标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桑塔亚
“历史”英语为 History,法语 Histoire,意大利语 Storia,三者同源于希腊语 Historia,其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司马迁曾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史学通人作为努力的方向,是今人明事晓理的捷径。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