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尼希米记》 - 被掳、归回、重建(二)

第十九课 - 信仰生活的更新(一)

经文:尼十三:1 - 31

主旨:

献城墙典礼和在圣殿的献祭完成后,犹太人没有“打道回府”,从此过一个平平安安的生活。既然大家都聚集在圣殿前,尼希米、文士以斯拉、祭司和利未人当然不会错过机会,向他们宣读摩西的律法书。当他们听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Ammonite)和摩押人(Moabite)永不可入上帝的会,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兰(Balaam)咒诅他们;但我们的上帝使那咒诅变为祝福。’以色列民就与一切闲杂人绝交。

1。尼十三:1 - 31  “1当日,人念摩西的律法书给百姓听,遇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Ammonite)和摩押人(Moabite)永不可入上帝的会,2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兰(Balaam)咒诅他们;但我们的上帝使那咒诅变为祝福。’3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绝交。4先是蒙派管理我们上帝殿中库房的祭司以利亚实(Eliashib)与多比雅(Tobiah)结亲,5便为他预备一间大屋子,就是从前收存素祭、乳香、器皿,和照命令供给利未人、歌唱的、守门的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归祭司举祭的屋子。6那时,我不在耶路撒冷。因为巴比伦王亚达薛西(Artaxerxes I,公元前465-前425年)三十二年,我回到王那里。过了多日,我向王告假。7我来到耶路撒冷,就知道以利亚实(Eliashib)为多比雅(Tobiah)在上帝殿的院内预备屋子的那件恶事。8我甚恼怒,就把多比雅(Tobiah)的一切家具从屋里都拋出去,9吩咐人洁净这屋子,遂将上帝殿的器皿和素祭乳香又搬进去。10我见利未人所当得的分,无人供给他们,甚至供职的利未人与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11我就斥责官长说:‘为何离弃上帝的殿呢?’我便招聚利未人,使他们照旧供职。12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库房。13我派祭司示利米雅(Shelemiah)、文士撒督(Zadok)和利未人毗大雅(Pedaiah)作库官管理库房,副官是哈难(Hanan)。哈难(Hanan)是撒刻(Zaccur)的儿子,撒刻(Zaccur)是玛他尼(Mattaniah)的儿子。这些人都是忠信的,他们的职分是将所供给的分给他们的弟兄。14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不要涂抹我为上帝的殿与其中的礼节所行的善。15那些日子,我在犹大见有人在安息日榨酒(注:原文作"踹酒榨"),搬运禾捆,驮在驴上,又把酒、葡萄、无花果和各样的担子,在安息日担入耶路撒冷,我就在他们卖食物的那日,警戒他们。16又有推罗人(Tyre)住在耶路撒冷,他们把鱼和各样货物运进来,在安息日卖给犹大人。17我就斥责犹大的贵冑说:‘你们怎么行这恶事,犯了安息日呢?18从前你们列祖岂不是这样行,以致我们上帝使一切灾祸临到我们和这城吗?现在你们还犯安息日,使忿怒越发临到以色列!’19在安息日的前一日,耶路撒冷城门有黑影的时候,我就吩咐人将门关锁,不过安息日不准开放。我又派我几个仆人管理城门,免得有人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城。20于是商人和贩卖各样货物的,一两次住宿在耶路撒冷城外。21我就警戒他们说:‘你们为何在城外住宿呢?若再这样,我必下手拿办你们。’从此以后,他们在安息日不再来了。22我吩咐利未人洁净自己,来守城门,使安息日为圣。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照你的大慈爱怜恤我。23那些日子,我也见犹大人娶了亚实突(Ashdod)、亚扪(Ammon)、摩押(Moab)的女子为妻。24他们的儿女说话,一半是亚实突(Ashdod)的话,不会说犹大(Jews)的话,所说的是照着各族的方言。25我就斥责他们,咒诅他们,打了他们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叫他们指着上帝起誓,必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外邦人的儿子,也不为自己和儿子娶他们的女儿。26我又说:‘以色列王所罗门不是在这样的事上犯罪吗?在多国中并没有一王象他,且蒙他上帝所爱,上帝立他作以色列全国的王,然而连他也被外邦女子引诱犯罪。27如此,我岂听你们行这大恶,娶外邦女子干犯我们的上帝呢?’28大祭司以利亚实(Eliashib)的孙子、耶何耶大(Joiada)的一个儿子,是和伦人(Horonite)参巴拉(Sanballat)的女婿,我就从我这里把他赶出去。29我的上帝啊,求你记念他们的罪,因为他们玷污了祭司的职任,违背你与祭司利未人所立的约。30这样,我洁净他们,使他们离绝一切外邦人,派定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们各尽其职。31我又派百姓按定期献柴和初熟的土产。我的上帝啊,求你记念我,施恩与我。”

《新译本》:1那时,他们宣读摩西的书给众民听,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和摩押人永远不可进入上帝的会,2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反而雇用了巴兰来与他们作对,咒诅他们;但是我的上帝使咒诅变为祝福。3众民听见了这律法,就跟一切闲杂人分离。4这事以前,受委派管理我们上帝殿的库房的以利亚实祭司,与多比雅的关系很密切。5他为多比雅预备了一间大房间,那里以前是用来收存素祭、乳香和器皿,还有祭司的举祭,以及按照命令供给利未人、歌唱者和守门的那些五谷、新酒和新油的十分之一。6这事发生的时候,我不在耶路撒冷;因为在巴比伦王亚达薛西三十二年,我回到王那里去;过了一段时期,我又向王告了假,7回到耶路撒冷,那时我才知道以利亚实在上帝殿的院子里,为多比雅预备一间房间那件恶事。8我十分恼怒,就把多比雅的一切家具,都从房间里抛出去。9又吩咐人洁净那几间房间,然后把上帝殿的器皿,与素祭和乳香搬回那里。10我发觉利未人应得的分,没有人供给他们,甚至供职的利未人和歌唱者,各人都跑回自己的田地去。11于是我责备众官长说:“为甚么疏忽供应上帝的殿呢?”我就再召集利未人,使他们重站原来的岗位。12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新油的十分之一,奉到库房。13我委派示利米雅祭司、经学家撒督和利未人毗大雅作库官,管理库房;他们的助手是玛他尼的孙子、撒刻的儿子哈难;这些人都是忠信可靠的;他们的责任是把人奉献的各物分给他们的兄弟。14“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不要涂抹我为我上帝的殿和一切敬拜的礼仪所行的忠诚的事。”15那时,我在犹大看见有人在安息日踹压酒池,搬运禾捆,驮在驴上,又把酒、葡萄、无花果和各样的担子,在安息日运到耶路撒冷;我就在他们卖粮食的那天警戒他们。16又有推罗人住在耶路撒冷城中,他们把鱼和各样的货物运进来,在安息日卖给犹大人,而且在耶路撒冷贩卖。17于是我责备犹大的贵族,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行这恶事,亵渎安息日呢?18从前你们的列祖不是这样行,以致我们的上帝使这一切灾祸临到我们和这城吗?现在你们亵渎安息日,使上帝的忿怒越发临到以色列。”19所以在安息日的前一天,黄昏的阴影临到耶路撒冷城门的时候,我就吩咐人把城门关闭;我又下令不许开门,直到安息日过了,我又派我的仆人在城门站岗,免得有人在安息日挑担子进来。20于是商人和贩卖各样货物的,一次两次在耶路撒冷城外过夜。21我警告他们,对他们说:“你们为甚么要在城墙前面过夜呢?如果你们再这样,我就要动手对付你们。”从那时起,他们在安息日就不敢再来了。22我吩咐利未人洁净自己,然后来看守城门,使安息日分别为圣。“我的上帝啊,求你也因这事记念我,照着你丰盛的慈爱怜恤我!”23那些日子,我也发现有些犹大人娶了亚实突、亚扪和摩押的女子为妻。24他们的儿女有一半说亚实突话,其他就说他们民族的语言,他们却不会说犹大话。25我就责备他们,咒诅他们,击打他们中间的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叫他们指着上帝起誓,说:“你们决不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也决不可为儿子或为自己娶他们的女儿。26以色列王所罗门不是在这些事上犯了罪吗?在许多国中并没有一个王能比得上他的;他蒙他的上帝所爱,上帝立他作全以色列的王,可是连他也被外族的女子引诱犯罪。27难道我们要听从你们,行这大恶,娶外族的女子为妻,对我们上帝不忠吗?”28大祭司以利亚实的孙子耶何耶大的一个儿子,是和伦人参巴拉的女婿,我就驱逐他离开我。29“我的上帝啊,求你记住他们,因为他们玷污了祭司的职分,也污辱了祭司职分和利未人的约。”30这样,我就洁净了他们,使他们脱离一切外族人的污秽,又重新指派祭司和利未人的职责,各人有自己的工作。31我又指派人按时供应木柴和奉献初熟之物。“我的上帝啊,求你记念我,施恩给我。”

KJV:1 On that day they read in the book of Moses in the audience of the people; and therein was found written, that the Ammonite and the Moabite should not come into the congregation of God for ever; 2 Because they met not the children of Israel with bread and with water, but hired Balaam against them, that he should curse them: howbeit our God turned the curse into a blessing. 3 Now it came to pass, when they had heard the law, that they separated from Israel all the mixed multitude. 4 And before this, Eliashib the priest, having the oversight of the chamber of the house of our God, was allied unto Tobiah: 5 And he had prepared for him a great chamber, where aforetime they laid the meat offerings, the frankincense, and the vessels, and the tithes of the corn, the new wine, and the oil, which was commanded to be given to the Levites, and the singers, and the porters; and the offerings of the priests. 6 But in all this time was not I at Jerusalem: for in the two and thirtieth year of Artaxerxes king of Babylon came I unto the king, and after certain days obtained I leave of the king: 7 And I came to Jerusalem, and understood of the evil that Eliashib did for Tobiah, in preparing him a chamber in the courts of the house of God. 8 And it grieved me sore: therefore I cast forth all the household stuff of Tobiah out of the chamber. 9 Then I commanded, and they cleansed the chambers: and thither brought I again the vessels of the house of God, with the meat offering and the frankincense. 10 And I perceived that the portions of the Levites had not been given them: for the Levites and the singers, that did the work, were fled every one to his field. 11 Then contended I with the rulers, and said, Why is the house of God forsaken? And I gathered them together, and set them in their place. 12 Then brought all Judah the tithe of the corn and the new wine and the oil unto the treasuries. 13 And I made treasurers over the treasuries, Shelemiah the priest, and Zadok the scribe, and of the Levites, Pedaiah: and next to them was Hanan the son of Zaccur, the son of Mattaniah: for they were counted faithful, and their office was to distribute unto their brethren. 14 Remember me, O my God, concerning this, and wipe not out my good deeds that I have done for the house of my God, and for the offices thereof. 15 In those days saw I in Judah some treading winepresses on the sabbath, and bringing in sheaves, and lading asses; as also wine, grapes, and figs, and all manner of burdens, which they brought into Jerusalem on the sabbath day: and I testified against them in the day wherein they sold victuals. 16 There dwelt men of Tyre also therein, which brought fish, and all manner of ware, and sold on the sabbath unto the children of Judah, and in Jerusalem. 17 Then I contended with the nobles of Judah, and said unto them, What evil thing is this that ye do, and profane the sabbath day? 18 Did not your fathers thus, and did not our God bring all this evil upon us, and upon this city? yet ye bring more wrath upon Israel by profaning the sabbath. 19 And it came to pass, that when the gates of Jerusalem began to be dark before the sabbath, I commanded that the gates should be shut, and charged that they should not be opened till after the sabbath: and some of my servants set I at the gates, that there should no burden be brought in on the sabbath day. 20 So the merchants and sellers of all kind of ware lodged without Jerusalem once or twice. 21 Then I testified against them, and said unto them, Why lodge ye about the wall? if ye do so again, I will lay hands on you. From that time forth came they no more on the sabbath. 22 And I commanded the Levites that they should cleanse themselves, and that they should come and keep the gates, to sanctify the sabbath day. Remember me, O my God, concerning this also, and spare me according to the greatness of thy mercy. 23 In those days also saw I Jews that had married wives of Ashdod, of Ammon, and of Moab: 24 And their children spake half in the speech of Ashdod, and could not speak in the Jews' language, but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of each people. 25 And I contended with them, and cursed them, and smote certain of them, and plucked off their hair, and made them swear by God, saying, Ye shall not give your daughters unto their sons, nor take their daughters unto your sons, or for yourselves. 26 Did not Solomon king of Israel sin by these things? yet among many nations was there no king like him, who was beloved of his God, and God made him king over all Israel: nevertheless even him did outlandish women cause to sin. 27 Shall we then hearken unto you to do all this great evil, to transgress against our God in marrying strange wives? 28 And one of the sons of Joiada, the son of Eliashib the high priest, was son in law to Sanballat the Horonite: therefore I chased him from me. 29 Remember them, O my God, because they have defiled the priesthood, and the covenant of the priesthood, and of the Levites. 30 Thus cleansed I them from all strangers, and appointed the wards of the priests and the Levites, every one in his business; 31 And for the wood offering, at times appointed, and for the firstfruits. Remember me, O my God, for good.


上一课,我们已经看到献城墙典礼和在圣殿的献祭,在一片歌声和乐声中,大家聚集在圣城,就像诗篇一百三十三说的:

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2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
3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


接下来,是否大家就“打道回府”,从此过一个平平安安的生活呢?不是!

“1当日,人念摩西的律法书给百姓听,遇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Ammonite)和摩押人(Moabite)永不可入上帝的会,2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兰(Balaam)咒诅他们;但我们的上帝使那咒诅变为祝福。’3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绝交。” --  既然大家都聚集在圣殿前,尼希米、文士以斯拉、祭司和利未人当然不会错过机会,像上次城墙修筑后,以斯拉向民众宣读律法书,当时百姓听见律法书上的话都哭了(第八章,第十三课)。我要问的是,当时的犹太人,平时不阅读律法书吗?在家庭里,教导儿女律法不是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吗(申六:7)?圣殿重建后,祭司也没有宣读律法书吗? 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下,圣殿被毁后,会堂(Synagogue)在民间所扮演的角色。(资料取自国际圣经百科全书》--  圣殿篇)

II 会堂的历史

A.起源

会堂是犹太敎最核心的组织,历久不衰,但其起源却笼罩着神秘色彩。五经没有提及会堂。公元一世纪的文献 --  斐罗作品、约瑟夫著述、新约圣经  --  显示会堂在犹太人的散居地和加利利蓬蓬勃勃。拉比文献将会堂的起源和许多惯例,与摩西和以斯拉连起来。约瑟夫也跟从拉比传统,说:「他〔摩西〕指定律法为最完善和最必需的训示,不应只听一两次,或在某些场合听过便算,他规定众人每星期都应抛开其他事务,聚集一起来聆听律法,要得着对律法透彻而准确的知识」。不过,他没有用「会堂」这个字眼,而「聚集一起来聆听律法」这话也没有明确暗示会堂的存在。人有时会用使徒行传十五章21节来支持那传统说法,但谨慎的释经不会支持这论点。此外,拉比传统也认为以斯拉和「大议会成员」(the men of the Great Synagogue;或译:「大会堂成员」)带来了特别的革新。

关于会堂的起源时期,现代的学者各有不同意见,分别提出了被掳前、被掳时、被掳后三个时期。

1.被掳前

拉比假设会堂在被掳前就有,但承认被掳后的一些重要革新,是以斯拉和「大议会成员」带来的。有些学者将会堂的突然出现与公元前 621年源自重获申命记的宗敎改革(Deuteronomic reforms)串连起来。在这改革中,全国的圣所都被拆毁,于是有新需要建立在耶路撒冷以外的敬拜模式。一些参考经文,例如诗篇七十四篇 8 章中的「神的会所」(AV:「神的会堂」(synagogues of God))和耶利米书三十九章 8 节中的「百姓的房屋」,视为暗指会堂的雏型。我们若接受旧约展示以色列人的宗敎发展,不作出重大的修正,那就显然会预期当中有某类民众集会,也可从中找到会堂这构想的根源,甚至相关的用语。诗篇中某些词句,如「民的会」(一0七:32)、「正直人的大会并公会」(一一一:1)、「圣民的会」(一四九:1)等, 就很容易理解为是指会堂。


2.被掳时

多数学者支持会堂源于被掳时期的巴比伦这个说法。他们推测会堂开始时是犹太人在安息日和节日的自发聚会,在当中集体敬拜、彼此支持。会堂就是由这些被掳犹太人的聚集而产生。

以西结书提供了会堂的背景:「耶和华如此说: 『我虽将以色列全家远远迁移到列国中,将他们分散在列邦内,我还要在他们所到的列邦,暂作他们的圣所。』」(结十一:16)因此《巴比伦他勒目•以斯帖经卷》29a 认为这节经文是指会堂,而把其中的解作「小圣所」(RSV「暂时」 (for a while)。有一次,以西结与犹大众长老一同坐在家中,耶和华的手降在他身上(结八:1);另一次,众长老正坐在以西结面前,神为他们求问他的事而责备他们(十四:1-5);再有一次,类似的情况又出现(二十:1-3)。但我们难以把这些聚集解作会堂集会,其实只是众长老来见祭司以西结(一:3),求问神的旨意。另一方面,该书第一章的情景(以西结「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中」,一:1),也可以形容为在河边集会的「会堂」(参徒十六:13 )。诗篇一百三十七篇 1节(「在巴比伦的河边」)和但以理书八章 2节(但以理「在乌莱河边」),也用作这思路的参考经文。然而但以理书并没有提及任何集会,而提及巴比伦河的那段经文只是笼统地指出被掳犹太人的地点。巴比伦尼克底亚(Nehardea)的沙韦耶蒂(Shab we-Yatib)会堂,相传是由随约雅斤一同被掳的人所设立。

3.被掳后

近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会堂源于被掳时期结束之后的看法,认为会堂是圣殿敬拜的一种法利赛式对应(见下文 V)。


B.第二圣殿时期


犹太人从被掳之地回归故土后,开始重建圣殿。他们可能须要别人鼓励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参该二:1- 9>,但没有迹象显示,会堂取代了圣殿。事实上,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被掳回归的先知书,都没有提及会堂。可是,当提及会堂的资料真的出现时(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前),会堂已经很具规模。所以,会堂的由来应追溯至被掳时期或第二圣殿(Second Temple) 初期。

外邦的土地被视为不洁,不能在其上献祭(摩七:17),祷吿因而成为祭祀的代替品。被掳回归时期的先知书、次经、伪经和昆兰(Qumran)文献都证明祷吿在第二圣殿初期的蓬勃发展。事实上,拉比也开始相信「祷吿大过一切献祭」。 根据《他勒目》 (Talmud),《立祷词》(Amidah)、《祝圣礼》 (Kiddush)和《祝祷礼》(Havdalah)是由以斯拉和「大议会成员」撰写的, 因此,可以合理地假设:「祷告的殿」(house of prayer)是用来替代圣殿,或是圣殿以外的附加元素。

会堂有大量来自公元一世纪的文献证据。斐罗说亚历山太有许多会堂。一所很大的会堂在他雅努 (Trajan)统治期间(公元 98-117年)遭受毁坏。约瑟夫提到在提比哩亚、 多拉(Dora) 和该撒利亚的会堂,新约还提到其他地方的会堂:巴勒斯坦的拿撒勒(路四:16)和迦百农(可一:21);犹太人散居地的大马士革(徒九:2)、撒拉米(十三:5)、彼西底的安提阿(14节)、以哥念(十四 :1)、帖撒罗尼迦(十七:1) 、庇哩亚(10节)、雅典(17节)、哥林多(十八:4)和以弗所(19节)。《他勒目》指出第二圣殿被毁时,耶路撒冷的会堂数目或是 480, 或是 394。曾有人估计,圣殿在公元70年被拆毁的时候,大约 400万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设立了超过 1,000 所会堂。到了公元 一世纪,会堂已广泛地分布在犹太人散居的地方,具组织,并成为犹太人社区的一个重要元素。

会堂的建筑与会堂的敬拜一样,需要一段时间才演变出标准模式,进而成为规范。这个过程没有清楚记录下来。一所会堂的遗迹在距离亚历山太26公里的希迪亚(Shedia)发现,有给多利买三世•尤格提斯(Ptolemy III Euergetes,公元前246-221年)和他的王后百尼基(Berenice)的献词,一块同期的碑文显示会堂获受庇护权。所以,我们可以相信《马加比三书》(3 Maccabees) 7.20所记载的:多利买四世 (Ptolemy IV)统治期间(公元前221-204年),在多利买(Ptolemais)有一所会堂。得洛斯岛(Delos) 和奥斯蒂亚(Ostia)的考古遗迹也都确认是会堂遗址,前者属公元前 2世纪,而后者属公元一世纪。或许,具会堂特色的建筑物在圣地不是当真普遍,直到圣殿被毁之后,这类建筑才普及起来。祷吿会和研习会有可能在较宽敞的私人住所召集,而不是在某些特定建筑物内进行。现存最早期的巴勒斯坦会堂都是公元一世纪的建筑物,位于玛撒大(Masada)、希罗迪恩(Herodion)、抹大拉和甘拉(Gamla)。在玛撒大和希罗迪恩的建筑物,原本都是为其他目的而建造的,后来的占有者将之改作会堂。比之更早期的考古遗迹,就只有狄奥多土(Theodotus)的碑文保存下来。


公元前四世纪迦白农会堂遗址

这个希腊文碑文在耶路撒冷附近发现,鉴定为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遗物,上面刻写着:「狄奥多土。。管会堂者(archisynagogos)之子,管会堂者之孙,建造这会堂,让人诵读律法和敎导诫命… …」 大部分在圣地的古代会堂建筑物,都是属公元 3世纪或之后,考古学家已鉴定了其中超过100所,其中较为重要的在古斯哈拉(Gush Halav)、哈末 -- 提比哩亚(Hammath-Tiberias)和迦百农。


C. 中世纪


详述中世纪的情况,实在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这里要指出,会堂在当时成为了世界各地每个犹太社区的主要部分。保留基本敬拜模式的同时,每个社区都发展个别特色;只要在任何一个星期五晚上造访耶路撒冷的哈米亚书亚林(Meah Shearim) —带的不同会堂,任何人都会看到相当明显的分别。两个习俗截然不同的主要组别,值得留意:(1)西法拉式(Sephardic)会堂是1492年和1496年犹太人分别被逐出西班牙和萄葡牙时传播开来的;和(2)亚实基拿式(Ashkenazic)会堂则由于几次犹太人被逼迁徙而在中欧和东欧发展出来的。


D.现代犹太敎时期


18世纪兴起的敬虔主义(Hasidism)对会堂有深远的影响。会堂普遍变得较小型,礼拜较非正规,热情成为主导。这转变在 19世纪引起反响,大型会堂建造起来,把摆放妥拉(Torah)书卷的圣约柜放置在当眼处。会堂可以分为正统派(Orthodox)、保守派 (Conservative)和改革派(Reform))三类,而改革派会堂往往称为「圣殿」(temples)。 但不论哪一类,这些会堂一般均扩展成综合建筑物,提供各种社区服务。


III.会堂的结构


A.—般特征


古代会堂表现出各种建筑结构,反映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朝向耶路撒冷。面向耶路撒冷祷吿的习惯,似乎源自列王纪上八章 44、48节,及其平行经文历代志下六章 34、38节 (参但六:10),后来更成为规条。

最早期的会堂结构并没有讲坛(bema),即特别为妥拉经卷和读经者而设的台阶(参下文III.B.2)。这个建筑特色通常在较后期的会堂才出现。例如位于古斯哈拉的会堂,公元 3世纪的建筑中并没有讲坛,但公元 4世纪扩建时就包括了。

考古学家鉴别出三种古代会堂建筑物:(a)加利利式或大敎堂式(basilical):建筑物正面是窄的一面;(b)宽堂式(broadhouse):建筑物正面是阔的一面;(c)半圆堂式(apsidal):这是大部分后期会堂的特征。以往一般都以为会堂建筑的发展是由(a)至(c),直至近来却有新发现。自1967年以来的考古挖掘工作,证明这些建筑模式部分同时出现。

有些会堂设有上层楼座,有些没有。古时女士是否与男士分开敬拜的问题,学者仍在争议。古代会堂沿着墙边有一列长石発。妥拉龛起初是便于搬移的,后来才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并且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建筑。半圆堂式会堂是最后期的会堂,属公元 5至 6世纪,也是最精心建造的,有些的讲坛和台阶宽敞得可以容纳堂役(hazzan)、译者和长老。

某些古代会堂,例如建于公元 3世纪杜拉欧罗普斯(Dura-Europos)、建于公元 3 至 4 世纪伯善和哈抹 --  提比哩亚的会堂,展示高度发展的艺术装饰。其中一些装饰令人费解:除了杜拉欧罗普斯壁画中有些人物肖像外,地板上还精心镶嵌了一些如赫利俄斯 (Helios) 的希腊标志,还有黄道十二宫的符号;哈抹 -- 提比哩亚的会堂便是一个例子。这些装饰牴触了拉比对图像的禁制(参出二十:4;申五:8)。这些图像要么显示一个对拉比禁令诠释得较宽松的时期,要么显示一个对地板装饰的特别理解,正如《伪约拿单五经他尔根》(Pseudo-Jonathan)评论利未记二十六章 1节时,对地板装饰的设计作出特别许可:「不可将有图像装饰的石头放在手中,向石头下拜;不过,刻了图像之类的石块,可以镶在圣所的地板上,但也 不可以俯伏在那石块上。

会堂内部


另一会堂内部


圣约柜与妥拉书卷

B.位置

C。内部摆设

IV 古代会堂职员

V。敬拜仪式

A.《示玛》

B.祷文

(以上从略)


C.诵读圣经

1. 妥拉


堂役往圣约柜取出妥拉经卷,揭开布套,打开到指定章节,然后放在桌子上。亚伦的一个后裔首先诵读那妥拉经文,跟着一个利未人读,之后五个以色列百姓读。安息日早晨,七人诵读经文;赎罪日,六人读;节期的日子,五人读;逾越节和住棚节的半

节期日,四人读;安息日下午、星期一和星期四,三人读(星期一和星期四是墟期,是人入城的日子,所以称为「会堂日」。每人最少读三节,每次向传译者读最多一整节。第一个人开始 诵读之前和最后一个读毕之后,读经者可以献上祝祷。如果只有一人可以诵读,整段经文就由他来读。「经文在会堂诵读时,一个译者会站在读经者旁边,将希伯来经文翻译成当地语言。读经者双眼不得离开经卷  --  即是他不可随口或靠记忆诵读……而译者则不准看经卷,因为他尔根(Targum)是口传的。」

妥拉分为若干章节或诵读段落,为带引读经者一段接一段地读完整部妥拉而编排。这样做的一个实际理由,可能是经文写在卷轴上,不容易随意翻阅选读。巴比伦会堂的惯例是要一年把妥拉读完一遍,于是把妥拉分为 54个诵读段落。巴勒斯坦的惯例则是三年 (根据某些记载是三年半)把妥拉读完一遍,妥拉的诵读段落数目计算为 153, 154, 155, 175 不等:希伯来文圣经上印有的章节与妥拉的诵读段落无关,前者只是取自《武加大译本》(Vulgate),以便查考,持别是便于使用经文汇编。诵读段落的名称是段落开首或近开首的词 (例:第二诵读段落由创世记十二章 1节开始,称为「去」,或是该段内容的总题(例:第 21 诵读段落,由出埃及记三十章 11节开始,称为「赎银」,意即「舍客勒」,指赎价,见 12节)。希伯来文圣经印本中,诵读段落起首有三个印得较大的希伯来字母标示。至于诵读分段,如果是闭段落(closed section),则由一个较小的字母 标示;如果是开段落(open section),则用另一标示。现代会堂的习惯是每年把妥拉读一遍,而为了在一年内读完 54个诵读段落,某些安息日要诵读两段。若节期恰好在安息日,就会诵读与节期有关的经文 ,取代该星期原本诵读的部分。住棚节的第九日是「欢庆圣法节」,是完成诵读妥拉的标记,但是这个欢乐庆典强调的,是重新诵读妥拉,多于赛贺去年读完妥拉一遍。

2. 哈弗他拉


把妥拉经卷放回圣约柜后,便会诵读部分先知书,这就是「哈弗他拉」(Haftarah,意即「终结」)。选读的先知书经文通常舆妥拉诵读段落中的事件或场合有关联。诵读哈弗他拉的敬拜仪式可追溯至哈斯摩尼叛乱 (Hasmonean revolt)前犹太人所受的迫害 --  当时政府严禁人诵读妥拉。《米示拿》和《土西他》(Tosephta)都提及哈弗他拉。诵读先知书时,读者可以向传译者读三节。他不可以省略妥拉的经 节,但可以省略先知书的。耶稣在拿撒勒会堂诵读的,应该是哈弗他拉(路四:16-20)。

1. 节期选读


节期(逾越节、七七节、住棚节、赎罪日和普珥日)、新年、新月、禁食日,以及尼散月之前的四个安息日,都会诵读一些切合该日子的妥拉指定部分。


2. 诗篇


即使粗略阅读《日祷书》(Daily Prayer Book),多少也会发觉犹太人在敬拜中使用诗篇。根据在昆兰找到的大量诗篇抄本和新约引用诗篇的次数,诗篇在第二圣殿时期末段显然获广泛使用,很可能在整个时期也是这样受欢迎。基督敎会同样也把诗篇作为敬拜的重要部分。


D. 祝福


犹太人宣读的祝福(benediction)多得很,但会堂礼拜结束时,仍会宣读「祭司祝福」(priestly benediction,民六:24-26)。这个祝福是以希伯来语分三节宣读,每读完一节,会众都回应「阿们」。宣读时,神的名会读成「主」(Adonai;但在圣殿敬拜时,则按文本的写法读神的名字,很可能读成「耶畏」 ),这时与会的祭司会将手举至肩头的高度(参提前二:8)。某些加利利人不准宣读祝福,因为他们的颚音发得不准,可能引起误导(参可十四:70)。


D. 讲道


会堂礼拜有两重意义:赞美上主和敎育民众。讲道,是讲解圣经或其中的敎训,自古以来就是会堂礼拜的一部分。讲道和哈加达(Haggadah) 是不应该当作同义,但也可以从哈加达中大概看到许多早期犹太讲道。《米大示》是圣经的注解,由「哈拉卡」 和「哈加达」组成。「哈拉卡」研究律法要求;而「哈加达」的范围很阔,使用圣经和生活事物,用故事、比喻和道德格言等去说明经文的敎训,务求令圣经经文有趣不刻板。从新约来判断,耶路撒冷学者所着重的是哈拉卡式的敎训,而耶稣的则是哈加达式的(参太十二 :1-45)。

会堂中任何人都可以讲道,但讲者通常只是曾经研读和思考过该段经文的人,或是到访的拉比。没有规定讲者或传译者须要委任,不过后来讲者就须要委任了。《别锡塔》 (Pesikta)有一些讲道的例子。讲道是新约时代会堂礼拜的一部分,耶稣讲论信息 (路四:21-27)和保罗在各城开始工作都是先到会堂去的做法(参徒十三:15-41)都证明了这点。斐罗的描述有助我们理解:「他〔摩西〕吩咐他们在这些第七日于同一地点聚集,恭敬而有秩序地坐在一起,聆听律法,使任何人都不会对律法无知… …若某一出席的祭司或长老,对他们诵读圣律法,并逐点详细解释,直到大约傍晚……那样他们就不用向精通律法的人求敎诸如他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也不会因无知而继续违背律法。不但如此,无论你向他们哪一个质问他们祖先的规矩,他都能立即轻易回答。丈夫看来有能力将律法的知识传给妻子,父亲同样看似有能力传给儿女,主人传给仆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译就是解释经文。传译者是要将经文逐节翻译成民众的语言(东方用亚兰语,亚历山太和西方用希腊语),这翻译包括翻译字面的意思和释义,即把原本的意思引申至其他处境。每个传译者都知道,绝对照字面直译通常会变得没有意思,而松散的意译则可能沦为凭空想像。犹太传译者处理神话语,寻求忠于原意的同时,又将之应用于当前的需要。这常是艰难的工作。以来之子犹大拉比(Rabbi Judah benIlai)说:「直译经文是说谎,增补经文是亵渎」。


VI.会堂其他用途


A.学校


犹太人到底哪时开始设立学校制度,仍然备受争论。有些学者说是在公元前 3世纪。约以谢之子约西(Jose ben Joezer,约公元前 200-162年)说:「愿你的殿成为有学问者经常聚会的地方」。“聚会”(希伯来文)这个词语后来被 另一个字取代,早至西拉之子耶稣(Jesus ben Sirach)时已在希腊文译文中找到。不过,文士的职分可以追溯至以斯拉(拉七:6),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敎训以色列人」。(10节)

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纯理论的讨论:自摩西时代开始,敎导儿女律法已经是以色列人宗敎信仰的一部分(申六:7)。第一所学校就是各人自己的家;第一本课本就是希伯来文圣经。父亲带儿子到会堂去,无论我们认为这是从哪时开始,儿子受敎导也肯定是宗敎经验的一部分。到了某年日,会堂开始用作学校,训练年少男孩,而许多时老师就是堂役。又到了某年日,会堂的一个独立部分或与之相连的楼房成为了研习室 ,博学的文士和拉比(老师)在那里敎导年轻门徒,一些门徒日后又成为拉比。根据《他勒目》的叙述,「贝萨(Bethar)有400所会堂,每所有 400位老师,每位敎导 400个孩童」。这说法明显是夸张了。

B.社区中心


会堂里禁止进食的规定暗示了会堂曾用作社交集会的场所。有些资料提到饭食,客旅在巴比伦可以到会堂借宿和享用安息日的饭食,而且一些古代会堂的碑文还提到饭堂。某些情况下,异乡人和贫穷人在会堂可以有得吃。此外,会堂会为社区中有名望的人士举哀,甚至为巴比伦一位阿摩拉(Amora)的儿媳举哀。作为社区中心,会堂又会 负责收集、保管和分发金钱,通常是为慈善目的。会堂也经常用作会堂职员(例:堂役)的宿舍。

对于那些认为「上敎会是每周一次的事」的基督徒,可能会认为「上会堂是每日的事」是一个新观念。斐罗列出律法所记载的 10个节期(feasts),便这样说「头一个,说出来可能会带来若干惊讶,就是每日的节期(the feast of every day)」。《公祷书》 有早晨和黄昏的礼拜,也有为安息日和圣日而设的特别礼拜。一些社区有许多相距不远的小型会堂,男人和他们的儿子可以在任何日子到祷吿的殿去,即使不足法定人数,一个或几个人也可以有非正规甚至个人的礼拜,祷吿和读经。

不论古今,当会堂的规模渐渐扩大,其社区活动的范畴也会扩阔。公元 4 至 7世纪,撒狄有一座巨型会堂,宽20米,长80米,便是这趋势的早期例子。现代的会堂或「圣殿」可能是综合建筑,占都市街区一大部分,一星期七天都有各种活动举行。(完)


看了这一大段的解说,我们还是不肯定被掳时和被掳后,以及圣殿重建后,犹太人的会堂是否已经广泛地被使用,作为敬拜、祷告、宣读经文、讲道和教导之用。从《尼希米记》第八章和这里的记载,百姓似乎很少有机会听到上帝话语的宣读。从重建圣殿的时候,先知哈该对他们的责备,说他们 只顾自己的事,不把上帝的事放在心里(该一:4-12)。先知也责备祭司,说这民这国在坛上所献的祭都是污秽的(该二:11-19)。言下之意,是说祭司们没有好好地教导百姓遵守律法,百姓都散居在圣城之外,只顾耕种养活自己一家,对敬拜上帝,学习律法根本没有兴趣。我们可以推论,即使当时有会堂的设立,会堂里有祭司和利未人负责教导的工作,百姓在家里没有以律法教养孩子,他们也没有去会堂敬拜上帝和学习律法。


现在我们继续查考今天的经文:


“1当日,人念摩西的律法书给百姓听,遇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Ammonite)和摩押人(Moabite)永不可入上帝的会,2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兰(Balaam)咒诅他们;但我们的上帝使那咒诅变为祝福。’3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绝交。” --  既然大家都聚集在圣殿前,尼希米、文士以斯拉、祭司和利未人当然不会错过机会,像上次城墙修筑后,以斯拉向民众宣读律法书,当时百姓听见律法书上的话都哭了(第八章,第十三课)。这是什么律法呢?

申二十三:3-5 “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因为你们出埃及的时候,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你们,又因他们雇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毗夺人比珥的儿子巴兰来咒诅你们。然而耶和华你的上帝不肯听从巴兰,却使那咒诅的言语变为祝福的话,因为耶和华你的上帝爱你。”

这是一条很严厉的律法。以色列是上帝所拣选的子民,出十九:5-6 说:“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所以上帝不容许 外邦欺压他的子民,虽然他也时常用外邦惩罚他的百姓。这样的例子在圣经里比比皆是,我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其他的我就不再赘述。

大家还记得我在《列王纪下(第一至二十五章)- 耶和华立王废王(二) --  第三十课》和大家从犹大国濒临亡国边缘,思考先知哈巴谷(609-605BC)的信息吗?

先知首先看到的是上帝要惩罚犹大;他明白这是他因为犹大社会不公,全国上下犯罪作恶, 离道背教;他只是百思不得其解,何以公义的上帝会用“大恶人”巴比伦惩罚“小恶人”犹大?何以上帝允许魔鬼继续横行在地上?为什么上帝不立刻把罪恶消灭?为什么上帝不立刻为义人伸冤?为什么诗人大卫叫我们“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诗三十七:1)?

然后怎么样?等到他上去守望台,向外张望(哈二:1)。他才发现原来上帝不是这样“无情”,在守望台上,他看见五幅图画,五个将要发生的景象 -- 五祸!
 

(a)第一祸(哈二:5-8) -- 巴比伦的贪得无厌和侵略劫夺,只召来灭国之殃。这预言在主前 539年得到应验,巴比伦被波斯所灭。

(b)第二祸(哈二:9-11) -- 巴比伦贪图不义之财,还想把它隐瞒;良心上自我安慰,最后也落得自害己命。

(c)第三祸(哈二:12-14) -- 巴比伦残暴中得来的,终必归于无有。帝国兴起,帝国衰亡,都是出于耶和华,这是历史所印证的。哈巴谷在这时看到黑暗中一道闪光(14节),“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这是他无法明白的事。今天,我们环顾四周,这个预言不也应验了吗?

(d)第四祸(哈二:15-17) -- 巴比伦以污秽恶毒手段加害耶路撒冷,还自以为很得意,很荣耀,他们招徕的是灭国的羞辱。

(e)第五祸(哈二:18-20) -- 巴比伦敬拜偶像,以为自己的偶像比耶和华大。到头来,偶像不能拯救他们。他们在庙宇的祭祀,狂欢,以为神在当中。上帝却一再提醒犹大,他们要肃敬静默!《西番雅书》也有同样的警告(番一:7)。对我们来说,在上帝面前,不要放肆!

总结:哈巴谷所看到的,不是恶人没有受报,不是义人不得伸冤,而是“义人必因信得生!”

这是出乎哈巴谷意料之外。他本以为上帝会让他看见敌人巴比伦的大军压境,犹大亡国的景象,但上帝却让他看到巴比伦的末日和谁是胜利者。圣经首次揭开“惟义人因信得生”的道理。这是上帝回答哈巴谷的疑惑:为什么上帝会用穷凶极恶的巴比伦来对付犹大的犯罪作恶的人?恶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就是灭亡,惟有义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没有把这句话的意思充分地发挥;我们要等到《罗马书》,才看到保罗把它的意思诠释得淋漓尽致,保罗说:“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罗一:17)


所以,即使犹大离弃上帝,但他们是上帝所拣选的子民,上帝不会随意丢弃他们。虽然上帝使用巴比伦惩罚他们,上帝还会给他们留下“余种”。所以,在南国被巴比伦灭了之后,有的犹大子民被掳到外邦,但上帝却在七十年后使用波斯帝国的古列,下诏允许他们回归,我在《以斯拉记》已经跟大家详细地查考。


我扯得太远了,还是回到正文。

“。。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mixed multitude)绝交。” --  这里的“闲杂人”是什么人?在摩西五经里两次提到“闲杂人”(原文不同字):

出十二:38  又有许多闲杂人(mixed multitude),并有羊群、牛群和他们一同上去。

民十一:4  他们中间的闲杂人(mixt multitude)大起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

出埃及,过红海的时候,除了以色列人,还有一些闲杂人,他们是外族人,并没有清楚表明认同以色列人的信仰。以后这些人在旷野给摩西添了许多麻烦。

在《尼希米记》第十三章的“闲杂人”肯定也是外族人,他们没有与以色列人的信仰认同,不像出十二:43-51 所记载的外族人,他们要行割礼、守逾越节,进入上帝恩约的人。这些人应该是住在耶路撒冷和犹大境内的外邦族。

43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逾越节的例是这样:外邦人都不可吃这羊羔。
44但各人用银子买的奴仆,既受了割礼,就可以吃。
45寄居的和雇工人都不可吃。
46应当在一个房子里吃,不可把一点肉从房子里带到外头去。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
47以色列全会众都要守这礼。
48若有外人寄居在你们中间,愿向耶和华守逾越节,他所有的男子务要受割礼,然后才容他前来遵守,他也就象本地人一样;但未受割礼的,都不可吃这羊羔。
49本地人和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同归一例。”
50耶和华怎样吩咐摩西、亚伦,以色列众人就怎样行了。

总之,“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mixed multitude)绝交。”这里和尼九章和十章,犹太人来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后,他们立下誓约,写在册上;誓约的条文就清楚说明,他们要离绝邻邦居民,归服上帝律法:(尼十:28-31)

28其余的民、祭司、利未人、守门的、歌唱的、尼提宁和一切离绝邻邦居民、归服上帝律法的,并他们的妻子、儿女,凡有知识能明白的,
29都随从他们贵冑的弟兄,发咒起誓,必遵行上帝借他仆人摩西所传的律法,谨守遵行耶和华我们主的一切诫命、典章、律例;
30并不将我们的女儿嫁给这地的居民,也不为我们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
31这地的居民若在安息日,或什么圣日,带了货物或粮食来卖给我们,我们必不买。每逢第七年必不耕种,凡欠我们债的必不追讨。

这些条文应该言犹在耳,但现在他们当中却有人与外族人交往。我们在下文还要看到有些人甚至娶了外邦人的女子为妻。。(尼十三:23)


这一课太长了。我还是留待下一课继续和大家查考这段经文。


默想:

“那时,我不在耶路撒冷。因为巴比伦王亚达薛西(Artaxerxes I,公元前465-前425年)三十二年,我回到王那里。过了多日,我向王告假。我来到耶路撒冷。。。”(尼十三:6-7)

我刚刚才说:“这些条文应该言犹在耳,但现在他们当中却有人与外族人交往。我们在下文还要看到有些人甚至娶了外邦人的女子为妻。。(尼十三:23)”

如果我是尼希米,看到这些犹太人冥顽不灵,一再犯罪,我可能回到王那里述职后,就不再返回。回顾过去约十二年(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到三十二年)在耶路撒冷作省长的那段日子,自己已经为国家和民族做了许多丰功伟绩,现在应该“退休”,在皇宫享清福了。

但尼希米不是,他是上帝的仆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主。“过了多日,我向王告假。我来到耶路撒冷。。”

尼希米为我们事奉主的人,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保罗对腓立比教会的人说:“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上帝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9)

让我们效法尼西米和保罗这些主的仆人,一生事奉主!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