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在上一课说,查考古代波斯文明,就一定要从以拦说起,因为人们一般还是把以拦文明视为波斯文明的起点。我也跟大家分享了米所波大米东部的波斯高原的地理环境。在那里的五个自然区域中,最有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的发展的,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地边缘地带 -- 扎格罗斯地区(Zagros)的胡泽斯坦平原(Khuzestan Plain),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和人口居住。以拦文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波斯文明之前的以拦:(资料取自《失落的文明 - 波斯》,杨海军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Persia and the Bible,By Dr Edwin M Yamauchi,Baker Books,1990)
A。以拦的人种、语言、社会、政治。。
以拦文明的创建者是以拦人。在米底亚人(Medes)和波斯人(Persians)移居伊朗高原之前,以拦人是这里最早的居民,波斯的早期历史实际上是也是以拦的历史。以拦人的人种和语言至今尚未确定,人们一般认为他们是原始洛雷斯坦人(Lorestan,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地的洛雷人居住区,位于卡尔黑河 Karkheh 上游地区),以拦语不属于闪含语系或印欧语系,语言可能与早期印度流域居民及后来的达罗毗荼人(Dravidian peoples)近似。以拦人同西亚各地区居民一样,经历了由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约公元前2700年),以拦的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胡泽斯坦平原的不同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奴隶制城邦,包括阿万(Awan)、西马什基(Simashki) 、安善( Anshan) 、书珊(Susa) 等,这些小城邦,时而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来自两河流域其它城邦的侵袭,时而又相互进行战争,争夺水源和奴隶。以拦奴隶制城邦国家出现后,其政治制度如何,由于资料的缺乏,难以勾勒出其详细的情况,但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两河流域文献的记载,人们大致还能了解到以拦早期奴隶制城邦发展的概貌。
以拦各邦的政治制度和苏美尔、阿卡德(Akkad)等各邦有许多相似之处。以拦早期城市国家和苏美尔各邦都是从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其首领称为“王”、“总督”等,但“王”或“总督”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其实权掌握在贵族家族手中,王位继承则采用兄弟及制。有时,以拦的“王”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有多个人担任,如埃兰厄帕尔提王朝时期,就采取了兄弟三头政治制度。当时的“大总督”在首都书珊执政;其弟被称之为“以拦和西马什基总督”,在西马什基掌权,而“大总督”的儿子也在书珊,但只能称之为“书珊总督”,也掌管着城邦的一些具体事务。如果大总督死亡,则由其弟“以拦和西马什基总督”继位。
当时书珊位于平原地带,而西马什基则处于山地,所以,也有人称以拦的三头政治为山地与平原的联邦政治,实质还是贵族家族的三头共治,这种统治形式既保持了以拦各城邦之间政治、经济的往来,也限制了个人专制,符合以拦社会虽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但尚保留民主制度的浓厚残余等实际情况。
以拦的婚姻制度较为独特,王族之间,兄弟姊妹互为婚配,兄死,弟娶其寡嫂,实际上还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这种婚姻制度是氏族制残余在奴隶制社会的具体反应。
以拦的土地制度也和苏美尔城邦近似。公社土地开始分配给各家族使用,各家族中的土地又在兄弟中进行分配。当时的土地已允许在小范围内进行买卖,但从厄帕尔提王朝时期的情况看,私有分配土地较之公社土地还只是占一小部分。但随着以拦奴隶制文明进程的加快,公有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私有土地成为土地占有制度的主要形式。
以拦的奴隶制文明发展虽然在这一地区出现过断裂,但最终和米底亚人、波斯人的历史进行了衔接,并使自己的文化传播到整个伊朗高原。
B。以拦文化在伊朗全境传播以拦文明是波斯文明的开端,以拦文化曾经在伊朗全境传播,以拦之后统治伊朗高原的是米底亚人(Medes),但米底亚王国在伊朗高原统治的时间并不太长。米底亚人在公元前 625年 占领伊朗地区,公元前 550年即被波斯人夺取政权,以后波斯人建立的波斯帝国才是古代西亚版图最大的帝国。米底亚和波斯,又是约公元前 1300年进入伊朗高原的伊朗部落中两个最强大的部落。所以以拦人,米底亚人、波斯人和伊朗人都是波斯文明的制造者。
由于波斯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最为长久,拥有的疆域最为庞大,所以人们多把这一地区的文明称之为波斯文明,但波斯人又是伊朗部落的一支,且现代不仅有伊朗国家,而且人们习惯把古代波斯人活动的主要区域称之为伊朗高原,所以,现在也有许多学者把这一地区的文明称之为伊朗文明。
正因为波斯人是古代伊朗人部落的一支,所以,也有人认为古代伊朗人就是波斯人,波斯人善于骑射,“波斯”的意思即为“马夫”和“骑士”,而伊朗人则是他们对自己的称呼,所以,有人干脆就明确地说:波斯文明就是伊朗文明,但二者无论怎样称呼,均将以拦文明视为其文明的起点。
以拦文明虽然最早产生在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边缘地带,但以拦文化在和两河流域文化发生密切联系的同时,也迅速在伊朗高原傅播。
以拦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古以拦时期,约公元前 270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这一时期以拦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以书珊城为中心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并和两河流域的居民发生了多次冲突;
中以拦时期,约公元前 1400年至前 1100年,以拦国力不断提升,先后占领两河流域许多重镇和伊朗高原西部地区,成为能和巴比伦王国相抗衡的西亚军事强国;
新以拦时期,约公元前 800年至公元前 600年,这一时期,以拦在西部与亚述帝国相抗衡,东部也面临着波斯部落的威胁,公元前 639年,以拦被亚述所灭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争虽然是以拦国家对外交往的主旋律,但伴随着战争,以拦和两河流域、中亚、印度的贸易往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以拦的首都书珊在以拦王国的不同时期,一直是经济与文化中心。以书珊成为中心,以拦人的贸易范围不断向东部伊朗高原延伸,他们在远离两河流域数千里的伊朗东南部,建立了诸多的贸易商站和城镇 ,作为商品交换地和贸易中转站。他们把当时产的皂石运往两河流域销售,从两河流域换回金、银、织物与工艺品,并以这些贸易商站和城镇为据点,把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青金石运往两河流域与印度。以拦人的足胁遍布伊朗高原,以拦文化在伊朗全境的传播也较为广泛。以拦文明在古代波斯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主要表项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拦人较好地融会了两河流域文化和本地文化,使以拦文化乃至以后的波斯文化既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打有两河流域文化的深深烙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波斯帝国的灭亡。如以拦人的宗教为多神教,居民既信奉本地神,也信奉两河流域的神祗,书珊城内巨大的寺塔建筑,带有两河流域宗教色彩。但以拦人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拦人从原始社会过渡向阶级社会过渡过程较为温和,原始社会的残馀较之两河流为多,如母权制较为强盛,婚姻状态停留在兄妹之间互为婚姻的阶段;其二是以拦一开始就把波斯文化纳入楔形文化圈内。有些学者认为以拦文化在伊朗全境传播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以拦人把楔形文化介绍给波斯人的过程,以拦人的文字、雕刻、印章、司法和历法都可以列入楔形文化圈,而正是以拦人帮助波斯人制定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司法和历法,使以拦文化在伊朗全境得以广泛传播。
1901年12月,一支由法国人组成的考古队在书珊(Susa)古城遗址发掘出一块黑色玄武岩石,就是著名的《罕模拉比法典》石碑(请看《列王纪上(二)(第十二至二十二章)- 第三课 - 亚述帝国(一)》)。矗立在两河流域马杜克(Marduk)大神殿中的法典石碑怎会在以拦王国首都书珊古城出现呢? 实际上,这瑰石碑的背后,却隐藏着两河流域文明 与以拦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故事。
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城邦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邦之间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不断远行战争。频繁的对外战争,也是西亚早期奴隶制城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阿卡德曾多次进行战争,在与邻近城邦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并不断进行战争的同时,这些国家也与以拦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也侵入到以拦地区,掠夺那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以拦成为西亚强国以后,也多次侵入富饶的两河流域,掠夺那里的牲畜、粮食、皮革、亚麻以及角制品等。两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史,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两河流域中心文明与其边缘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700年,两河流域基什(Kish)第一王朝国王恩梅巴拉吉西(Enmebaraggesi)就率兵侵入以拦,将从以拦缴获的大量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苏美尔王表》对此曾进行了记载。以后的千多年,以拦和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阿卡德(或 亚喀得 Akkad)的战争持续不断(细节从略),直到公元前 12世纪初,以拦的书珊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185年~公元前639年?),成为了西亚强国。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Shutruk-Na-hhunte,1185-1155BC)侵入两河流域,打败了加瑟人(Kassites,或加喜特人)的巴比伦王国,将该城洗劫一空,《罕模拉比法典》石碑就是在那时被掳往书珊古城。公元十二世纪后,以拦与亚述和巴比伦王国有时联盟,有时战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直至公元前 639年才被亚述灭亡。
C。书珊(Susa)古城是文明的中心
中以拦时期在胡泽斯坦平原(Khuzestan Plain)上 Choga Zanbil(书珊城西 30公里)的塔庙(Ziggurat) 书珊城(Susa) 的遗址 古代以拦在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城邦,也称城市国家,其中古代文献中提及比较重要的有四个重要的城市或地区,分别是阿万(Awan)、安善(AnShan)、西马什基(Simashki)、 书珊(Susa)。其中,阿万和西马什基两个城邦曾经是古以拦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阿万第一王朝、阿万第二王朝、西马什基王朝均是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安善是中以拦时期安善王朝的发源地,中以拦时期也是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的。书珊则是安善王朝之后书珊王朝的首都所在地。书珊在四个城市中从地理位置上说,最靠近两河流域地区,因此和两河流域的联系也就更繁密。
书珊古城在四个城市中之所以被视为是古代以拦文明的中心,除了其地处书珊平原,位置优越,又是中以拦时期的首都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也是以拦文明的发祥地。书珊古城闻名于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书珊王朝的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Shutruk-Na-hhunte,约公元前118-前1155年)侵入两河流域,把著名的《罕模拉比法典》石柱及诸多珍贵器物掠往书珊,而法典石柱亦在1901年被法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
八尺高的黑色闪长岩石碑上刻有罕模拉比法典法国学者在书珊古城周围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除了发现《罕模拉比法典》石碑外,他们还根据考古材料大致了解到以书珊地区为中心的以拦文明形成的情况。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当地就有人居住。公元前6000年前后,当地人进入农业定居生活,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这里的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书珊在中以拦书珊王朝时期成为首都。
中以拦时期,以拦成为西亚军事强国,同两河流域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书珊作为王朝的首都,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
以拦地处两河流域平原和伊朗高原交汇处,辖地既有河流平原,也有山川高地,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以拦的矿产资源有铅、锡、铜、银等,石材则有石膏石、闪长岩、黑耀石、次宝石等。马是以拦人非常钟爱的财富,以拦出产良马,两河流域和伊朗东部地区的人们常常到书珊古城去选购良马 。战争中,以拦马也往往是入侵者掠夺的对象。
由于以拦有丰富的资源,书珊城又是最靠近两河流域的一个城市,且为中以拦时期书珊王朝的首都,因此,书珊城在沟通两河流域同以拦以及经以拦同伊朗东部和印度河流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时,两河流域的金、银、织物与工艺品经书珊城销往伊朗东部繁华的商站和城镇;伊朗东部的皂石也经书珊运往两河流域,这是两河流域所缺乏的建筑装饰材料,甚至阿富汗的特产青金石也是经书珊运往两河流域或销往印度河流域的。书珊在相当一段时期充当了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转站的作用。
新以拦时期,亚述逐渐强大,并在公元前639年灭亡了以拦,书珊城一度被夷为平地。在经历了亚述人、新巴比伦人和来自伊朗高原的米底亚人的统治后,以拦成为波斯人所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或阿黑门尼德,Achaemenid dynasty 539BC-312BC)的一个重要行省,被人们称之为胡泽行省(Khuzestan)。书珊城由于恃殊的地位,再次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 ,并作为西亚的重要都市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2。雅利安人(Aryan)进入伊朗高原
古代西亚的历史不断进行着变化,各个国家你争我夺,你盛我衰;居民也是你来我往,迁徙流动,各领风骚。公元前2000年,从印度河流域到伊朗高原的西部,开始出现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的部族。有人将其称之为印度伊朗语(Indo-Iranian) 居民。这些居民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高尚的人”或“贵族”。实际上,“雅利安”最初可能只是这个部族首领的称号。
雅利安人曾被种族主义者说成是金发碧眼、血统纯正的高贵人种。其实在古代社会,印欧语系的诸部落曾经流动于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诸部落不同种族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采用了相近似的语言,在杂居过程中血缘上多有交融和混合,所谓天生高贵的纯雅利安人种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上是不存在的。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s)部族的发源地至今仍众说纷纭,其猜测的范围包括西起中欧、东至帕米尔高原(Pamir Mountains) 的欧亚草原地带的广大区域。现在较流行的说法是他们起源于黑海(Black Sea)、里海(Caspian Sea)以北的俄罗斯南部和东欧一带的草原地区。
公元前3000年代,印欧语人还是一个由两个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山羊、水牛、绵羊、马、猪等,他们还用马和马草作为交通工具,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印欧语系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亚欧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北岸印欧语系人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Kuban region)越过高加索山脉(Caucasus Mountains)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里亚高原(Anatolia)。这些人和当地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之为鲁维人、帕来人和赫梯人(Hittite)。
同一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另一支印欧语系人进入巴尔干半岛(Balkan)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印欧语系人,沿着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Alps)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印欧语系人继续向西和先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克勒特人(Celt,即爱尔兰人祖先)和日尔曼人(Germanic peoples 或 Gothic)。
也是从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有一些印欧语系的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之为伊朗雅利安人(Iranian Aryan)。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Mittanni)和加喜特王国(Kassites),居民也被称之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亚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之为米底亚人和波斯人。 (看下图)
而最早进入朗高原的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后期经阿富汗进入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雅利安人(Indo-Aryan)。
在印欧语系部族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进入伊朗高原的只是其中的一支或一部分,但他们的到来,却为伊朗高原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与当地居民的混合与杂居的过程中 ,他们逐渐由充当配角演化为扮演主角,并在伊朗高原这个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剧。
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之时,这里已有生产力比较发达并且定居的农牧业居民。雅利安人已经掌握了冶铁、犁耕、驯马和驾车技术,但他们早期是驰骋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这一时期,仍带有农牧棠业部落的流动性。他们在往伊朗高原迁徙的过程中,一方面把养马、驾车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另一方面,他们也学习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进入伊朗高原之初,他们并没有攻城掠地,而是大多依附于当地的统治者,并为他们充当骑兵。在从流动的迁徙生活向较为稳定的农牧业定居生活过渡的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步夺取政权,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随着雅利安人控制的地域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同化当地居民,成为伊朗高原的新主人,因而后来人们也称雅利安人为伊朗人。伊朗人即为雅利安人的异译,现代伊朗国家的名称就来自雅利安这个称呼,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
3。强大的米底亚人(或玛代人)
注:根据《创世记》第十章的列国表,玛代(Madai,Medes)是雅弗(Japheth)的儿子之一(创十:2)。在犹大人被掳之前的先知书上,“玛代”(或米底亚)出现的地方也不少,如赛十三:17,耶二十五:25,五十一:11,28等;在被掳时期的书卷上,有王下十七:6,但五:28,六:8,12,15等。但五:31,九:1,十一:1 所出现的“米底亚人大流士”(或“玛代人大利乌”,Darius the Medes)究竟是谁,还引起了圣经与考古学者的争论不休。至于《新约》,“玛代”(还有“帕提亚人”,“以拦人”)只出现在《使徒行传》第二章9节,他们是五旬节圣灵降临在门徒身上的见证人。
在伊朗诸多部落中,最强大的是米底亚人(Medes)和波斯人(Persian)。入住伊朗高原后,米底亚人居住在西北部里海以南的地方,波斯人则定居在西南部靠近波斯湾的地方。公元前9-前8世纪,米底亚人居住的西北部地区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国家,组成这些城邦的既有伊朗居民,也有土著居民。在这一时期,米底亚人的原始制度已经解体,奴隶制城邦国家已现雏形。根据亚述时代的资料记载和希腊作家的著作描述,公元前8世纪时期,米底亚人已形成了一个联盟式王国,并出现了类似首都的中心城市。
米底亚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强大的米底亚人”,这同米底亚和亚述的关系有关。公元前8世纪,米底亚人尚臣属于亚述帝国,定期向亚述人交交纳贡赋,但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米底亚人开始反对亚述人的统治,由于米底亚人在亚述统治的诸多民族中率先反对亚述的统治,且最早依靠武力获得独立,所以亚述人认为米底亚人在众多伊朗居民中最为强大,因而在他们的文献中 ,从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858-824BC)开始(836BC),直到亚述巴尼拔时期(Ashurbanipal,669-627BC?) ,每一个王都有提到“米底亚”(Madaia),称米底亚人为“强大的米底亚人”(The mighty Medes)。譬如,在亚达尼拉利三世 (Adad-nirari III,811-783BC)时,亚述就曾和米底亚争战八次之多;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745-727BC)和撒珥根二世(Sargon II,722-705BC )时期,文献记载了米底亚向亚述进贡 1615匹马,前者与米底亚争战两次,后者与米底亚争战六次。对圣经读者来说,我们从王下十七:6,知道“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玛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
米底亚国家的形成一开始就带有传奇色彩。根据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年-前425年)的描述,米底亚国家的形成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当时,米底亚人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和反抗亚述的统治,但在摆脱亚述人的统治以后,米底亚各部落却陷入无政府的状态。米底亚人的各部落散居在不同的地区,因为没有统一的首领领导,各部落之间的冲突和纷争不断,部落内部中的掠夺和不法行为十分猖獗。所以,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个主持正义和公道的人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争端,平息各种冲突。在期待和选择中,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戴奥凯斯(Deioces,又译迪奥塞斯,公元前700-前647年)身上。戴奥凯斯在本部落内因处事公正而享有较高威望,米底亚人的其他部落也常慕名前去请他解决争端,由于他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人们便一致推举他为国王。为了能够统一各部落,他便要求人们为他建立一座宫殿,并允许他拥有一支私人卫队。人们答应了他的要求,帮助他建了一个由七道围墙环绕的埃克巴塔那城(Ecbatana,现在的 Hamadan)的王宫。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严和更有效地管理国家,戴奥凯斯还制定了法律。法律规定:任何人不经国王许可不得擅自觐见;任何人当着国王的面不得哄笑,不得吐痰。这些法律实际上反映了米底亚氏族部落向国家转化过程中,统治者通过一定手段来树立自身威望的需要。人们满足了他的需要,他便开始以国王的身份来统治国家,米底亚王国就以这种“社会契约”的形式宣告成立了。
米底亚王国成立以后,成为西亚诸国中一支较为活跃的力量,它同伊朗高原的诸多国家及两河流域的亚述和新巴比伦王国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推动着西亚奴隶制文明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米底亚王国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由雅利安人建立的统一国家,其间经历了四个国王的统治。这四个国王分别为戴奥凯斯(Deioces,公元前700-前647年)、普拉欧尔铁斯(Kashtariti or Phraortes,公元前647-前625年)、库阿克斯列斯(Huvakhstra or Cyaxares,公元前625-前585年)、阿司杜阿该斯(Arstivaiga or Astyages,公元前585-前550年),中间并没有断代和间歇。古希腊留存下来的有关资料使人们对这四个国王统治时期米底亚王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戴奥凯斯当选为国王后,统一了米底亚各部落,整并以哈马丹(Hamadan)为都城实施统治,米底亚王国逐渐强大起来。普拉欧尔铁斯执政后,开始了对外扩张,他首先征服了同为雅利安人建立的波斯,然后同亚述进行了战争,但在对亚述的战事中,他惨遭失败,死于兵刃之中。其子库阿克斯列斯即位以后,为了与亚述抗衡,组建了一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其中包括枪兵、弓兵、骑兵三个兵种。这也是西亚奴隶制王国对兵种进行组合,对军事进行改革的最早尝试。公元前612年,他又和新巴比伦王国结成联盟,攻陷了被称为“狮巢”的亚述首都尼尼微城,灭亡了亚述帝国,亚述帝国的许多领土纳入了米底亚王国的版图。
亚述帝国灭亡后(612BC,巴比伦和米底亚联军攻陷尼尼微),库阿克斯列斯同吕底亚(Lydia)为争夺亚述帝国的遗产而进行了长达 6年的战事。吕底亚王国是公元前 1000年代前期兴起于小亚细亚西部介尔姆河谷地区的国家。由于吕底亚临近地中海温和的海洋气候区,农业生产莹的条件十分优越;海上交通较为便利,促使这里的纺织、皮革制造、金器加工等手工业较为发达。吕底亚的经济基础较好,国力增长也很迅速。当米底亚和新巴比伦王国共同灭亡亚述时,吕底亚王国也成为小亚细亚半岛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当时小亚细亚中部的弗里吉亚(Phrygia)也归属于它的统治之下。
由于米底亚王国和吕底亚王国均很强大,所以,双方的战争一直相持不下,从公元前591年到前585年,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然而,双方僵持不下的战争却在一次偶然发生的自然现象中戏剧性地结束了。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双方剑拔弩张,摆开阵势正准备进行一场生死搏斗的时候,独特的自然现象日食恰巧在此时发生了,双方阵地上的战士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独特的气象景观,以为大难即将临头,份份逃命,战场一片混乱。战争还没有开始就流产了。日食虽然很快过去了,但交战的双方都受到极大的惊吓,统治者认为必定是神灵发怒,不允许他们再进行战争,于是,双方决定握手言和并缔结和约。和约规定,双方不再进行战争,为避免纠纷,双方以哈里斯河(Halys River)为分界线,各据一方领土,双方为了表示诚意,库阿克撤列斯之子 -- 国王阿司杜阿该斯与吕底亚的公主缔结了婚约。
公元前6世纪,米底亚和巴比伦的冲突再起,在长期的拉锯战中,米底亚王国的内部又发生了叛乱。公元前553年,臣服于米底亚的波斯人在阿黑门尼德族人居鲁士( 古列,Cyrus II,公元前559年-前529年)的带领下,起兵反抗米底亚,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终于在公元前550年灭掉了米底亚王国,国王阿司杜阿该斯被俘,米底亚的大部分地区纳入到波斯人的统治之下。
The arrival of the Medes on Apadana Staircase, Persepolis (Takht-E Jamshid), Iran
在波斯都城波斯波里(Persepolis)的浮雕上所显示的米底亚人
(They are depicted with short, curled beards and as wearing domed felt caps, knee-length leather tunics, and high -laced shoes. They are armed with rectangular shields and short swords carried in decorated scabbards.)米底亚士兵的剑鞘
米底亚王国存在的时间不是太长,但在波斯文明的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他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由雅利安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更重要的是米底亚以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周围地区,加速了伊朗境内不同部落、不同民族的同化过程,对伊朗民族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波斯灭亡米底亚后,米底亚成为新兴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或亚基曼尼,Achaemenid dynasty)属下的一个行省,米底亚王国的各种制度也较完整的为波斯所继承,保持了伊朗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米底亚的都城哈马丹(Hamadan)因为经济繁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而成为新王朝的夏都,在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仍保持着昔日的辉煌,直至今天,也仍然是伊朗的一个重要城市。
4。波斯人成为新主人
波斯人与米底亚人同属印欧语系部族,是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进入西亚的印欧语系部族中的一支,来到伊朗高原后,他们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古以拦(Elam)统治地区。公元前7世纪中期,亚述击败以拦后,波斯人臣服与亚述。亚述灭亡后,它又为米底亚所征服。
据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858-824 BC)的铭文记载,在公元前 9世纪时,波斯人还处在游牧部落阶段。米底亚王国统治时期,波斯已有6个农业部落和 4个游牧部落。其中,在农业部落中已出现阶级分化,三个部落地位较高,其它部落对它们处于依附关系。这一时期,氏族部落内部已在分化,出现了氏族贵族。在同米底亚的斗争中,波斯各部落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其中,阿契美尼德氏族在部落联盟中势力最为强大。
波斯与米底亚同文同种,外人把他们视为一族,但在政治关系上波斯则为米底亚臣属,每年向米底亚纳贡。其部落首领只相当于米底亚的一个行省之长。波斯的部落联盟在米底亚统治时期,其头领已形成世袭制,有王位之尊,由帕萨尔迦德(Pasargadae)部落中的阿契美尼德氏族世代为王。
波斯人的部落首领阿契美尼德是古代波斯王族的祖先。波斯人的第一个王朝阿契美尼德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有人认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是波斯帝国历史的开端。
阿契美尼德统领波斯人部落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675年,后经公元前 7世纪初其子铁伊司佩斯(Teispes 675-640 BC)的 统治分两支下传。所谓分两支下传,就是将波斯占有的土地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由其两个儿子分别统治。西支经由居鲁士一世(Cyrus I,640-600BC?)、冈比西斯一世(Cambyses I,600-559BC)至居鲁士二世(古列,Cyrus II,公元前559年-前529年),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公元前529年-前522年);东支则传大流士一世(Darius I or Darius the Great,或大利乌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薛西一世(Xerxes I ,亚哈随鲁,公元前486-前465年),亚达薛西一世(Artaxerxes I,公元前465-前425年),大流士二世(Darius II, 公元前423年-前404年),亚达薛西二世(Artaxerxes II,公元前404-前359年),亚达薛西三世(Artaxerxes III,公元前358-前338年),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6-前330年)。其中西支冈比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己兼并东支,势力逐渐强大,到居鲁士二世(古列 Cyrus II)统治时期,波斯已实现了统一。
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或塞鲁士,或古列,Cyrus II)在波斯称王,都城定在帕萨尔迦德(Pasargadae)。波斯的本意为“骑士”和“马夫”,原是对善于骑射以及操印欧语的剽悍民族的称呼,当他们进入伊朗高原并最 终在以拦东部安善地区(Anshan)定居下来的时候,波斯人成为他们相对固定的称呼,因他们的存在,这一地区也开始称为波斯。波斯作为地区名最早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现在人们难以说清楚,但有关文献对于波斯作为地名使用的最早记载却有据可查。两河流域的亚述铭文曾提到,公元前843年,亚述国王 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858–824BC)远征乌尔米耶湖(Lake Urmia)南部,洗劫了当地某个名叫 Parsua 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 Parsua 就是波斯。这也是波斯这个名称第一次见于文字的记载。
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在居鲁士二世(古列,Cyrus II,公元前559年-前529年)的领导下,灭亡了米底亚王朝,并把其首都变成波斯的第二个首都。公元前 549年,居鲁士又率兵征服了以拦,其首都书珊成为波斯的第三个首都。公元前 549年至548年,居鲁士带领波斯人先后征服了原臣服于米底亚王国的帕提亚(Parthia)、希尔卡尼亚(Golestan)和亚美尼亚(Armenia)等地。经过长期的征战,居鲁士二世逐步占有了伊朗高原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向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东部扩张,波斯人逐渐成为伊朗高原的新主人,西亚的文明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下一课,我们要查考波斯帝国(Persian Kingdom,539BC-312BC)的兴衰史。
埃及帝国没有了!亚述帝国没有了!巴比伦帝国没有了!波斯帝国没有了!希腊帝国没有了!罗马帝国没有了!
帝国兴起,帝国衰落。
15世纪以来,葡萄亚、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也是先后崛起,然后一个个衰落。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探寻这些大国的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中国要成为怎么样的大国?
在已故赵天恩牧师的著作《中国教会史论文集》序言里,陈渔指出赵天恩牧师的教会史研究侧重从上帝的眼光来看待神如何引领中国教会,基督徒和教会又如何以信仰真理回应剧变的时代。赵牧师不是在象牙塔中写历史,他是以生命来写历史,或者说他就在自己所写的历史之中,他将自己一生的目标与中国教会应走的方向提炼为“三化异象”:中国福音化、教会国度化、文化基督化。
让我们以这“三化”作为今天中国基督徒和教会孜孜以求的愿景!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