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课程纲要

跟随使徒的脚踪行 - 使徒行传

第六课 - 教会历史上的第一篇讲章(二)

经文:徒二:14 - 47

主旨:犹太人听了彼得的信息后所作的回应,以及初期教会的生活。

1。上一课我分析了彼得在五旬节所传讲的第一篇讲章,现在我再问你:五旬节的圣灵降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因为解经的人先入为主,把问题复杂化了。灵恩派的人在这里把一个历史事件当作是一个规范,说圣灵的浸是第二次祝福,伴随着讲灵语,有别于信主时的领受圣灵。也有人认为圣灵的降临标志着基督教会的诞生,我在第五课有解释,这是没有错的,但毕竟这不是关键的,就算教会不是在那一天诞生,又有何妨?那么,圣灵降临的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彼得在他的讲章已经把答案告诉了我们:

“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他既被上帝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徒二:32 - 36)

就是这么简单。主耶稣曾应许门徒,他去了后,就会要求父另外赐给他们圣灵,叫他永远与他们同在。(约十四:16)所以,五旬节的圣灵浇灌,是标志着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因为他已经完全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复活的耶稣升天之后,“上帝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腓二:9 - 11)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呢?因为上帝把应许的圣灵浇灌下来。我们以后在《使徒行传》的讲章还要看到这样的信息。(徒五:30 - 32)希望大家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个要点。

2。徒二: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 “扎心”的原文是 katanusso,英文是 pricked,意思是心好像被针刺破。在场的犹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彼得说他们犯了置死耶稣的罪。(“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徒二:36)现在圣灵的大能在这些人身上动工,叫他们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因为他们置死的耶稣是基督,是主。

现在的人对罪有敏感性吗?很多时候,人对罪已经浑然不觉;我们可以把十诫倒背如流,但心中却一点都不惊惧。我们可以整天呼叫“主啊!主啊!”,但实际上面对他的无上主权,我们一点都不战兢、尊崇和顺服。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够了:出席崇拜聚会的弟兄姐妹,姗姗来迟,泰然自若,更本就不把上帝放在眼里。

“我们当怎样行?”-- 圣灵把众人逼到墙角,他们又好像跌在水里,大声地求救。

3。徒二:38 - 39  “38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39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上帝所召来的。’”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徒二:21)这是旧约先知,如约珥,给犹太人的得救秘方。旧约的“主”是耶和华上帝,犹太人只知道要遵从摩西的律法,才能讨耶和华上帝的喜悦。对他们来说,就算知道了这个得救的秘方,也不过是白纸黑字,中看不中用,无法享受到得救的喜乐。现在不同了,彼得给他们的秘方是实际可行的。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悔改”的原文是 metanoesate,英文是repent,是命令语气(imperative),指的是180度的改变心意,而这种改变是从行动中看得出来。施洗约翰给悔改下了一个最贴切的定义,他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三:8)税吏长撒该的悔改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路十九:1 - 9)对犹太人来说,过去他们是钉耶稣在十字架上,现在他们要在心中立耶稣为主,为王。很奇怪的,四本福音书里,约翰没有用“悔改”这个字;保罗的书信也没有用这个字(他用的是名词 metanoia)。请问:他们用的是什么相关的字?________________

有的宗派为了要强调信徒是真的悔改,他们说:

“。。为悔改认罪必须有深度、广度和准度,否则就不能得救,于是在「哭」字上大下工夫。他们说:「真正生命的眼泪是初爱」;「彻底懊悔流泪认罪」;「要像主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撕裂心肠、忧伤痛悔、终日哀哼」。他们也罗列了圣经中有关「哭」的经文,然后移花接木的装在「重生」之前,于是乎就变成了「非撕裂心肠的哭,就不能得到重生」了。不但如此,并且要哭到听见声音说: 「小子,你的罪赦了」 ( 可二:5) ,或者看见异象,从天上有大光四面照射 (徒九 3) ,才算得救。 为着要帮助人得救,他们就设立了一个「XX会」,专门教导人如何才能听见声音或看见异象。在「XX会」中,他们强调要哭「三天三夜」,因为先知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必定是在那里悔改痛哭;主耶稣在坟墓里也是三日三夜;扫罗在大马色 「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徒九 9) ,他肯定是在那里哀伤哭泣。就这样,他们在聚会时都哭,唱诗也哭,哭声此起彼落,全体陷在愁云惨雾之中。”(引自一份有关中国大陆的异端邪说的报道)这是另一种把自己的悔改经历当作是一个规范,要人人都效法的例子。

“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 “受洗”是一种象征的行动,表示那个人决心悔改。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一种洁净的礼仪。对外邦人归信犹太教,这是一个入教的礼仪。在耶稣还未传教之前,开路先锋施洗约翰要犹太人悔改,预备他们的心,当时的人是奉施洗约翰的名受洗。现在彼得要信耶稣是基督的犹太人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在《使徒行传》,路加在洗礼上没有用三位一体的全名,如太二十八:19,并不是表示其他两个位格不在,他只是要强调“基督”的名,有别于过去用“施洗约翰”的名。

“叫你们的罪得赦”-- 原文是 eis aphesin ton harmation humon,英文是 unto the remission of your sins。“eis”的应用给人一个印象,以为这是一个目的子句(aim or purpose),意思是“受洗”的目的是为了罪得赦免。其实在希腊文里,“eis”也可以作为基础子句(on the basis or ground),表示犹太人接受了耶稣为基督,在他的罪得赦免这个基础上受洗。究竟“eis”在这里要怎样解释,我们就要从整本圣经的教义来定夺。当然,“基础子句”是正确的用法。

“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所赐的圣灵”原文是 ten dorean tou hagiou pneumatos, 英文是 the gift of the Holy Spirit。有的人一看到这句话,就说这是指圣灵的恩赐,如讲方言。。其实,在新约希腊文里,有三个字在语义上彼此有关联,但不同的作者却喜欢用不同的字来传达特定的语义内涵。这三个字是 charisma,dorea,和 doron,它们的意思是礼物。Charisma 是保罗的专用字,用来特指属灵的恩赐,如说方言。。至于路加,他用doron 指人给与上帝的礼物,却用dorea 指上帝给人的礼物,这个礼物不是“恩赐”(医病、预言、说方言等),而是单单指涉“圣灵”。(请参考黄朱伦博士著《语言学与释经》)所以,这一节的 the gift of the Holy Spirit,在文法上是“识别所有格”( genitive of identification),那些悔改受洗,罪得赦免的犹太人,领受的是圣灵的洗,不是圣灵的恩赐(如说方言)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上帝所召来的。”-- 悔改得救的人不限于犹太人,也包括了远方的外邦人。彼得在这个时候如何能洞悉这个奥秘呢?在《使徒行传》第十章,我们才看到上帝给彼得这个异象,现在我们只能说彼得是在圣灵的默示下受感说出来的。

4。徒二:40 - 42  “40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41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42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可见路加在这里所记载的是经过整理,不是一字一句照抄的。凡是信耶稣是基督,悔改受洗,罪得赦免的人是被上帝从弯曲的世代呼召出来的一个群体。他们虽然是在世界,但却不属于世界,是属于主耶稣。(约十七:14)

“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从一百二十个门徒增加了三千人!耶路撒冷有很多水池,就算三千人一同受洗绝对不成问题。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这是我们要学的功课。在布道会后,很多立志信耶稣的人就跟着流失,为什么?当时使徒的布道会完后,信的人都继续地跟随使徒的脚踪。使徒把主耶稣过去的教导传授给他们,教训他们遵守,使他们作主的门徒,正如主耶稣所吩咐的。(太二十八:19 - 20)“彼此交接”的原文是 koinoniai,英文是 fellowship,这个字的含义很丰富,可以指在基督里的交通(腓二:1),参与福音的广传(腓一:5),在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林后八:4)等。“擘饼”的原文是 tei klasei tou artou,英文是 the breaking of bread,究竟这里指的是平时的进餐,如路二十四:30,还是指主的圣餐(林前十一:23 - 26),我们不清楚。很有可能,这是指爱筵(agape feast),过后有圣餐。“祈祷”是从大楼上延续开来,门徒认识到“祈祷”是必修科。

5。徒二:43 - 47  “43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4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45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6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47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我们要等待到下一课才知道他们行了什么神迹奇事。请问:众人为什么惧怕呢?______________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有解经家说,他们采用共产制度是因为相信耶稣很快就会回来,所以借着公用财产增强信徒间的凝聚力,落实彼此之间的关爱。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 像往常一样,信主的犹太人还是回到圣殿祷告上帝,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在家中聚会交通,分享爱筵。

得众民的喜爱”-- 这是我要大家特别注意的。我们时常有那种观念,认为基督徒在社会里作光作盐,他们的价值观又与世人的不一样,所以行事为人都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也有所谓“属灵人”,让人看了就“望而生畏”。但福音书里的耶稣,从小就得众人的喜爱(路二:52),出来传道后,所到的地方都吸引一般老百姓围绕着他。“圣洁”是出污泥而不染,但并不表示要“拒人于千里”。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基督徒应当是叫人又爱又恨的那种人。初期教会的门徒就是这样的人。现在有的教会要想要效仿使徒时代的教会模式,但却弄成一个“四不像”,贻笑大方。请大家看一看下面这篇报道就会明白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刊》2001年1月14日报道)

“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路加用这样的句子作为每一次布道会或宣教旅程的小总结。

默想:

八十岁的缇塔.娜娃(Tita Nava)在菲律宾的马尼拉的一所教会作见证。她是一个退休的大学教授和行政官,晚年一直在寻求上帝。她渴望与“活生生的上帝,而非雕像”建立关系。有个朋友建议她加入一个名为“黄金女郎”的团体,这个团体与一个传道教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缇塔开始定期参加这个团体,向耶稣敞开她的心扉,获得了重生。她见证耶稣挪走了她刻薄的舌头、好论断的态度、以及博学的骄傲。耶稣赐给她的喜乐取代了这些东西。

她描述了当她在朋友面前显出信靠上帝时的情形。“旧识老友开始把我看作患有致命的传染病一样。”她眨了眨眼睛,说:“我希望能感染他们。”

教会的早期,赐人生命的福音在耶路撒冷迅速传开。(徒二:41)但当时的宗教领袖视这个新运动如致命的瘟疫一般,试图阻止其发展。

如果你已经信靠基督,让你的朋友也接触真理。以赐人生命的福音信息“感染”他们。(引自《灵命日粮》2000年1月20日)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