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撒母耳记上 - 撒母耳、扫罗、大卫

第十三课 - 扫罗登场(二) - 被膏为王

经文:撒上九:25 - 十:27

主旨:经过撒母耳一晚为扫罗“恶补”国事,扫罗终于在米斯巴公开被立为王。

1。我在上一课一再地问:你说扫罗有资格成为士师,或成为王吗?你说扫罗有资格治理以色列民吗?除了提到他的仪表出众,经文只字不提扫罗的灵命状况,难道作王的条件只看外表?我这样问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寻驴的过程中,他来到拉玛城外,竟然不认识“鼎鼎大名”、众人皆尊重的士师兼先知撒母耳,反而要一个寂寂无名的仆人给他推荐。扫罗的家乡在基比亚(Gibeah 在耶路撒冷之北约5公里),就算拉玛城不是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公里的 er-Ram ,而是位于示罗以西约26公里处(现在的Renits),后者跟基比亚(Gibeah)也不过相距约三十公里。扫罗在家乡呆了整三十年,撒母耳作示师也有二十年之久,若说扫罗不曾听说过撒母耳的名字,是难以理解的事。这样看来,扫罗似乎对国事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今天这一课,我们要看到撒母耳大费周章,用一晚的时间给扫罗“恶补”国事,然后才私底下膏立他为王。 有的人可能会说,扫罗在带领以色列人与亚扪人(撒上十一章)和非利士人争战(撒上十四章),不是非常英勇吗?一点没错,但过去上帝兴起的士师,不都在沙场上连连报捷吗?但他们的灵性都非常低弱,在治理以色列人的事上毫无作为,这是有目共睹。扫罗作为士师,也许还有资格,但作为治理一国的王,他就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我们才知道他是否是一个合神心意的王了。

2。圣经学者 Kenneth I Cohen 在《圣经评论》(Bible Review, Oct 1994)写了一篇文章 《King Saul—A Bungler from the Beginning》,他这样说:

When creating the first woman, God says, “I will make [the man] a helper fit for him” (Genesis 2:18). Emphasizing the words “for him,” the famous 11th-century Jewish exegete known as Rashi (Rabbi Solomon ben Isaac) commented on this verse: “If he is worthy—a help; if he is not worthy—against him, for strife.” Rashi’s suggestion is that a man will get the spouse he deserves.

The same can be said, I will argue, for a people and its leader: The people will get the kind of leader they deserve. That, at least, is the seldom-noticed meaning of the appointment of Israel’s first king, Saul.

Saul was made king in response to popular demand: “Give us a king over us to judge us like all the other nations” (1 Samuel 8:19–20), the Israelites ordered Samuel. The people were thus rejecting God’s more direct leadership through charismatic judges who arose from time to time in response to God’s call. They were also rejecting the leadership of God’s prophet and judge, Samuel. In effect, they were inviting God to designate a king fit for an ungrateful, rebellious people.

When God reluctantly consented, he instructed Samuel to “make for them a king” (1 Samuel 8:22). The stress is on “for them,” that is, a king fit not for me (God) but a king fit for them. As Rashi might have phrased it, “a king against them, for strife.”

Saul is usually characterized as the great tragic figure of the Bible. Perhaps. But I will argue that for the biblical author, Saul was flawed from the outset. Through an extraordinary use of allusion and narrative analogy, the biblical author portrays Saul as a leader who was thrust into the kingship as God’s revenge for the people’s rejection of God in their demand for monarchy.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wisdom, according to which Saul’s fortunes plummeted as David’s rose, I believe that from the first Saul is characterized as a preposterous choice for king, a catastrophe in statecraft whose initial depiction and earliest activities show him to be a poor substitute even for the succession of judges with whom the people became so disillusioned. Saul was indeed the king the people deserved.

作者的意思是:以色列人既然要撒母耳“为他们”(for them)立王(撒上八:22),上帝就命撒母耳立一个“配得他们”的王,不是一个“配得上帝”的王。所以,从开始扫罗就不是一个上上之选的王,以色列人最终要承当他们离弃耶和华上帝的“罪上加罪”(撒上十二:19)。上帝以后再命撒母耳立一个“配得上帝”,合神心意的王,就是大卫。

3。撒上九:25 - 27  “25众人从邱坛下来进城,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26次日清早起来,黎明的时候,扫罗在房顶上。撒母耳呼叫他说:‘起来吧!我好送你回去。’扫罗就起来,和撒母耳一同出去。27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对扫罗说:‘要吩咐仆人先走(仆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这里,等我将上帝的话传给你听。’”

我在上一课说, 撒上第九和第十章记载了扫罗的登场。整个被膏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场面:

九章:

1 - 2 节    扫罗出场
3 - 4 节    失驴寻驴
5 - 10节    仆人引路
11 - 14节   巧遇少女
15 - 16节   撒母耳得指示
17 - 21节   初次见面
22 - 24节   贵宾坐席
25 - 27节   留住一宿

十章:

1 - 8 节    私下被膏
9 - 13节    兆头应验
14 - 16节   平安回家
17 - 24节   公开被立
25 - 27节   面对嘲讽

现在我们看得是“留住一宿”。

“众人从邱坛下来进城,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 扫罗在邱坛的筵席上吃饱后,撒母耳就请他在家里住宿一夜。做什么呢?在房顶上说话。说什么呢?圣经没有告诉我们。我的推测是,由于扫罗对国事一窍不通,撒母耳用一晚的时间给他“恶补”,给他装备,使他明白上帝的旨意,让扫罗预备心被膏为王 (撒上十:16)。

4。撒上十:1 - 8  “1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扫罗的头上,与他亲咀说:‘这不是耶和华膏你作他产业的君吗?2你今日与我离别之后,在便雅悯境内的泄撒(Zelzah),靠近拉结(Rachel)的坟墓,要遇见两个人。他们必对你说:<你去找的那几头驴已经找着了。现在你父亲不为驴挂心,反为你担忧说:我为儿子怎么才好呢?>3你从那里往前行,到了他泊(Tabor)的橡树那里,必遇见三个往伯特利(Bethel)去拜上帝的人:一个带着三只山羊羔,一个带着三个饼,一个带着一皮袋酒。4他们必问你安,给你两个饼,你就从他们手中接过来。5此后你到上帝的山,在那里有非利士人的防兵。你到了城的时候,必遇见一班先知从邱坛下来,前面有鼓瑟的、击鼓的、吹笛的、弹琴的,他们都受感说话。6耶和华的灵必大大感动你,你就与他们一同受感说话,你要变为新人。7这兆头临到你,你就可以趁时而做,因为上帝与你同在。8你当在我以先下到吉甲(Gilgal),我也必下到那里献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里,指示你当行的事。’”

这是“私下被膏”。

“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扫罗的头上,与他亲咀说:‘这不是耶和华膏你作他产业的君吗?”-- 撒母耳是以先知的身份膏扫罗为王。撒母耳之前,我们只看到摩西膏亚伦为大祭司(出二十九:7,利八:12)。以后我们也要看到撒母耳膏大卫为王。由于以色列王是世袭的,所以扫罗和大卫要由先知撒母耳膏立。 对大卫而言,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二十四:10,二十六:9,11,撒下一:14),所以大卫不敢伤害他一根毫发;就算扫罗对他怎样不仁不义,大卫宁愿一等再等,也不敢私下篡位(当大卫登场后我们再谈这个问题)。

“这不是耶和华膏你作他产业的君吗?”-- 上一课我已经解释“君”(撒上九:16)的另一个可能含义,有圣经学者认为“君”(原文 hgyd)不是“王”(原文是 mlk),只是登基之前的“王”(the king designate);扫罗要在基列雅比之役后,受到众人拥戴时,才登基为王(撒上十一:15)。

撒母耳除了膏扫罗为王外,他也给了扫罗三个兆头,以证明他的被膏立为王是上帝的旨意。这三个兆头是:

一、“你今日与我离别之后,在便雅悯境内的泄撒(Zelzah),靠近拉结(Rachel)的坟墓,要遇见两个人。他们必对你说:‘你去找的那几头驴已经找着了。现在你父亲不为驴挂心,反为你担忧说:我为儿子怎么才好呢?’” -- “泄撒”(Zelzah)的位置不明;拉结(Rachel)的坟墓是在伯利恒(Bethlehem),离开耶路撒冷之南约八公里的地方。扫罗离开拉玛,回去基比亚的路上,要遇见这两个人。

二、“你从那里往前行,到了他泊(Tabor)的橡树那里,必遇见三个往伯特利(Bethel)去拜上帝的人:一个带着三只山羊羔,一个带着三个饼,一个带着一皮袋酒。他们必问你安,给你两个饼,你就从他们手中接过来。”-- “他泊”(Tabor)的位置不明,大概是在伯特利和伯利恒之间的某处。“伯特利”(Bethel)在耶路撒冷之北约十六公里,是撒母耳巡行审判以色列人的其中一个地方(撒上七:16),在那里也有类似在拉玛的祭坛(参考上一课),所以才有“往伯特利(Bethel)去拜上帝”的说法。

三、“此后你到上帝的山,在那里有非利士人的防兵。你到了城的时候,必遇见一班先知从邱坛下来,前面有鼓瑟的、击鼓的、吹笛的、弹琴的,他们都受感说话。耶和华的灵必大大感动你,你就与他们一同受感说话,你要变为新人。”-- “上帝的山”指的是扫罗的家乡基比亚(Gibeah),在那里有非利士的防兵,“防兵”也可译作“防营”,可见非利士人的势力已经从沿海一带扩张到中央山地的基比亚附近。有圣经学者认为“防兵”其实是非利士人设立的建筑物如圆柱或石碑,是非利士人为了记念某次胜仗而竖立的。“必遇见一班先知从邱坛下来,前面有鼓瑟的、击鼓的、吹笛的、弹琴的,他们都受感说话。”-- 这是圣经第一次告诉我们,有“一班先知”的存在。在撒上十九:18 - 24 ,我们也看到“一班先知”和撒母耳出现在拉玛。他们是谁?过去,圣经提到先知时,都是一个个的,如亚伯拉罕(创二十:7)、米利暗(出十五:20)、摩西(申三十四:10)、底波拉(士四:4)和不知名的先知(士六:8)等。现在却出现了“一班”先知。有的人说撒母耳“开班”授课,训练先知。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要妄加猜测。先知“受感说话”是一种“出神”(ecstacy 或译为“狂恍)的状态,是圣灵临到的一种特殊表现,犹如新约五旬节的信徒说方言一般。“你就与他们一同受感说话,你要变为新人。”-- 扫罗也要被圣灵充满,受感说话,内心焕然一新,可以承担上帝托付给他的重任。

撒母耳给扫罗三个兆头,是用来印证后者的被膏立为王是上帝的旨意。现在我们还要寻找兆头来察明上帝的旨意吗?(请参考《疑难解答》第三十八题

“这兆头临到你,你就可以趁时而做,因为上帝与你同在。你当在我以先下到吉甲(Gilgal),我也必下到那里献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里,指示你当行的事。”-- 除了三个兆头之外,撒母耳还给了扫罗一道“考题”,要他“下到吉甲(Gilgal),我也必下到那里献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里,指示你当行的事。”请问大家:这道考题是要考扫罗什么东西?__________________

5。撒上十:9 - 13  “9扫罗转身离别撒母耳,上帝就赐他一个新心。当日这一切兆头都应验了。10扫罗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见他,上帝的灵大大感动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说话。11素来认识扫罗的,看见他和先知一同受感说话,就彼此说:‘基士的儿子遇见什么了?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12那地方有一个人说:‘这些人的父亲是谁呢?’此后有句俗语说:‘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13扫罗受感说话已毕,就上邱坛去了。”

这是“兆头应验”。

在三个兆头当中,作者特别强调第三个兆头的应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上帝若呼召一个人从事某项特别事工,他一定赐下特别的圣灵恩膏。所以就算我们从环境方面没有得到任何印证,只要有圣灵恩膏,我们就别再裹足不前了。

“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 这是“赞”还是“弹”?是“褒”还是“贬”呢? 我觉得这是一句讥讽扫罗的俗语。从上下文来分析,当时的先知受感说话是很正常的,究竟这样的狂恍状态是否常有则不得而知;作为先知,他们过的肯定是很圣洁的生活,所以很受人民的尊重。当扫罗开始受感说话的时候,这句话可能只是代表人们的惊讶;以后当扫罗被废,行为怪诞的时候,人们认为他不配和先知相比,这句话就成为讥讽他的俗语,流传下来。

6。撒上十:14 - 16  “14扫罗的叔叔问扫罗和他仆人说:‘你们往哪里去了?’回答说:‘找驴去了。我们见没有驴,就到了撒母耳那里。’15扫罗的叔叔说:‘请将撒母耳向你们所说的话告诉我。’16扫罗对他叔叔说:‘他明明地告诉我们驴已经找着了。’至于撒母耳所说的国事,扫罗却没有告诉叔叔。”

绕了一个大圈子,这是“平安回家”

何以扫罗不敢将撒母耳说的话告诉叔叔呢?

7。撒上十:17 - 24  “17撒母耳将百姓招聚到米斯巴(Mizpeh)耶和华那里,18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我领你们以色列人出埃及,救你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又救你们脱离欺压你们各国之人的手。>19你们今日却厌弃了救你们脱离一切灾难的上帝,说:<求你立一个王治理我们。'现在你们应当按着支派宗族,都站在耶和华面前。>’20于是,撒母耳使以色列众支派近前来掣签,就掣出便雅悯支派来;21又使便雅悯支派按着宗族近前来,就掣出玛特利族(Matri);从其中又掣出基士(Kish)的儿子扫罗。众人寻找他却寻不着,22就问耶和华说:‘那人到这里来了没有?’耶和华说:‘他藏在器具中了。’23众人就跑去从那里领出他来。他站在百姓中间,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24撒母耳对众民说:‘你们看耶和华所拣选的人,众民中有可比他的吗?’众民就大声欢呼说:‘愿王万岁!’”

扫罗是在米斯巴(Mizpeh,看图一)“公开被立”。

“于是,撒母耳使以色列众支派近前来掣签,就掣出便雅悯支派来;又使便雅悯支派按着宗族近前来,就掣出玛特利族(Matri);从其中又掣出基士(Kish)的儿子扫罗。”-- 这种掣签的方法也用在亚干事件(书七:14 - 18)。箴十六:33 说:“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众人寻找他却寻不着。。耶和华说:‘他藏在器具中了。’众人就跑去从那里领出他来。”-- 有人说这是表示扫罗是一个谦逊的人,你同意吗?安波罗修(Ambrose)是早期教会的一位伟人。他是一位学者,是罗马一郡的总督。他的仁政亲民的政策使他成为市民爱戴的人物。当主教去世后,大家都在讨论继承人的问题。有一个小孩高声喊叫:“安波罗修 -- 主教!安波罗修 -- 主教!”四围的人也同声附和。但安波罗修却在晚上溜走,他不敢接受教会准备交托给他的重任。后来皇帝亲自发出命令,安波罗修才肯接受米兰(Milan)主教的职位。;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准备担当一个重要职位时,他们都感到自己的不配和欠缺。扫罗的躲藏是因为感到自己的不配和欠缺吗?__________________

“愿王万岁!”-- 我想扫罗说不定被吓得尿屎直流!想想看,一个心里毫无准备的人,被人硬硬地推上高位,他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

8。撒上十:25 - 27  “25撒母耳将国法对百姓说明,又记在书上,放在耶和华面前。然后遣散众民,各回各家去了。26扫罗往基比亚回家去,有上帝感动的一群人跟随他。27但有些匪徒说:‘这人怎能救我们呢?’就藐视他,没有送他礼物;扫罗却不理会。”

这是“面对嘲讽”。

“撒母耳将国法对百姓说明,又记在书上,放在耶和华面前。然后遣散众民,各回各家去了。”-- 这要归功于撒母耳那晚给他的“恶补”吧。

“扫罗往基比亚回家去,有上帝感动的一群人跟随他。但有些匪徒说:‘这人怎能救我们呢?’就藐视他,没有送他礼物;扫罗却不理会。”-- 作为领袖,有人跟随,有人藐视,这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接下来,你要怎样赢得他们的心。

我们下一课再见。

默想:

在查考《扫罗登场》的两课后,你是否觉得我没有替他说一句好话?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元帅;当上帝在以色列找不到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时,是否就硬硬地将扫罗推上王座,让他暂时充当“廖化”的角色?

当撒母耳年纪老迈,大卫还是少年郎,以色列的长老又偏偏在这个时候要求立一个王治理他们,扫罗是否被上帝用来填塞历史上这段时间的空隙,只是替大卫把王位保暖 (keeping the seat warm for David),直到时机成熟,大卫可以登上王位?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