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希伯来书》 - 坚守主道,忍耐到底

第一课 - 引言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经文:来一:1 - 4

主旨:认识《希伯来书》的背景、作者、文体风格、内容、主题、简纲等项目。

horizontal rule

1。作者:不详,有说使徒保罗,有说亚波罗、路加、西拉。。就算我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我们都不会得到圣灵的启示,告诉我们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谁。

2。成书日期:

圣经学者对这卷书的成书日期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

60-70AD

70-80AD

80-90AD

 
         

Prof A T Robertson
(Word Pictures in the NT)

约69AD

     
         

巴克莱 Barclay
(希伯来书注释)

   

约80AD

 
         

马有藻博士
(新约概论)

64-67AD

     
         

新约圣经新国际版研读本
更新传道会出版

70AD之前

     
         

新约研究透视
黄锡木博士

   

80-90AD

 
         

新约读经讲义-希伯来书
陈终道

60-70AD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revised)
F F Bruce

65AD之前
(但不是太前)

     
         

Hebrews-A call to commitment
William L Lane

64-70AD

     
         

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希伯来书
乔治·格思里
George H Guthrie

60年代中期(尼禄迫害之前)

     
         

在这个课程,我们认为 60年代中期(尼禄王迫害基督徒之前,64AD)成书日期的说法比较可接受。

3。写作地点:

圣经学者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可能在士班雅(马有藻博士),或耶路撒冷(《新译本》),或罗马(黄锡木博士)。。。

4。写作对象

收信人明显是犹太裔的基督徒;他们可能身在罗马(马有藻博士,F F Bruce)或罗马附近,或耶路撒冷(Sir W Ramsay)。。

5。定典的问题:

新约正典形成的过程一般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教父时期,从他们的著作中引用的书卷,可以察觉哪些书卷是被当时教会和领袖认为有权威性的。

第二阶段主要是第二世纪,这时期的教会领袖已经感受到有必要为新约正典设立界限,以分辨出上帝所默示的经典,和防备一些异端如马吉安(Marcion,85-160AD)和孟他努派(Montanus)对教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一份算是新约圣经的正典纲目是《穆拉多利正典纲目,Muratorian Canon》,是主后170-180年间源于罗马的作品(意大利籍的穆拉多利 1750年卒,在他任米兰 Ambrosian 图书馆馆长所发现的残卷,以拉丁文书写,但不完整。)正典纲目包括了四本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的十三卷书信、约翰壹书和贰书、犹大书和启示录,也包括了一些次经文献,但《希伯来书》不在其中。

第三阶段主要是第三、四世纪。大部分教会领袖都见证了四本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的十三卷书信的正典地位,只有大公书信(包括《希伯来书》)和启示录仍在斟酌讨论中。特别是《希伯来书》和启示录,更成为东、西教会分歧的所在。早在第二世纪,因着地理和语言等因素的差异,教会还是形成东、西之分:东教会包括亚历山太、安提阿等地方,以希腊语为主,采用《七十士译本》旧约圣经;西教会则以拉丁语为主,包括罗马、非洲北部的迦太基等地方,采用拉丁文的旧约圣经。(及至第八、九世纪,东教会成为苏联和东欧的东正教,西教会成为今天西方教会的传统模式。)在第三、四世纪,东教会大多质疑《启示录》的正典位置;西教会则质疑《希伯来书》的正典位置,主要由于该书的作者问题。

总之,在第四世纪尾,现在27卷书的新约正典已经完全奠定:亚他那修(Athanasia,296-373AD)于 367AD所写的一封信已正式确定《希伯来书》为新约经卷之一;现在的 27卷书是以 393AD的西普会议(Synod of Hippo)为准。

6。写作因由/背景

我们从《使徒行传》的五旬节圣灵降临在耶路撒冷谈起。那天,门徒被圣灵充满,大得能力为主作见证,有三千和五千人相继悔改信主,基督教会就在耶路撒冷建立起来。(徒二:41,四:4)当这个犹太人基督群体茁壮成长的时候,教会人数的增长自然也引起了耶路撒冷犹太教领袖的警觉,新的信徒与犹太教领袖的关系日益紧张。起先不过是使徒被拉来查问恐吓(徒四章),后来是被监禁打了(徒五:40),及至司提反的申辩激怒了犹太公会的成员,使他成为第一个殉道者后(徒七章),犹太教领袖就从嫉妒,发展为逼迫残害基督信徒的地步。于是门徒被迫走出耶路撒冷的安乐窝,随走随传,把福音传至犹太地和撒马利亚(徒八:1)。管饭食的腓利还遵从圣灵的指引,在耶路撒冷往迦萨的路上,将福音传给埃提阿伯的太监,成为第一个宣教给外邦人的门徒。(徒八:26 - 40)以后,保罗就上场。。。

徒十八:1-2 “(保罗在哥林多,主后51年)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Claudius,41-54AD,或译克劳狄一世)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第一次告诉我们犹太人被驱逐出罗马(在49AD),受到罗马政权的逼迫。按罗马史学家 Suetonius (69-122AD)的说法,这是因为犹太人在罗马因着一个名叫 Chrestus (可能是犹太人给基督的称谓)的人所引起骚乱。当时在罗马有近两万犹太人(相信他们不都是基督徒。) 为什么革老丢(Claudius,41-54AD)会驱逐犹太人呢?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出于宗教的理由,因为罗马政权向来对异教采取宽容的政策, 也没有涉及该撒的崇拜(那是一世纪末多米田(Domitian,或译“图密善”)登基之后,81-95AD,才有的。)我们可以从革老丢(Claudius,41-54AD)发给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的居民,解决他们与犹太人之间经常爆发流血冲突的一道敕令,看出他对宗教的宽容政策,以及他不鼓励该撒崇拜:

“……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团体要为那场与犹太人的械斗(或者如某些人口中的战争)负责,……我并不愿意作严苛的调查,虽然我心中充满对于挑衅者的深深愤怒。我再次昭告诸君,立刻停止这种彼此之间毁灭性的顽固敌对心态,否则我将被迫向你们展示一个仁慈的第一公民是可以如何行使他的正义之拳。因此,由我再次提醒诸君,你们的祖先,亚历山大城过去的居民,是如何地向迁居于此的犹太居民表示友善,并且未对他们所尊崇神明的仪式显出任何蔑视,在尊贵的神君奥古斯都 (Augustus,27BC-14AD)的时代,听任犹太人遵循自己的习俗生活。我在听过两造双方的说词之后,也同样尊重犹太人与我们不同的特殊习俗。但在另一方面,我也要明白地告诉犹太人,安于目前已经拥有的特权,不准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做出过激的行为,而且,未来也不许派出自己的特使团越级请愿,彷佛自己是居住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并且也不准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对希腊式体育赛会施加压力,因为那是属于全体城市居民的娱乐;此外,不准从埃及其它地方或者叙利亚地区无限制地带来新的犹太社群,这种行径让我不得不怀疑其背后有更严重的动机。否则,如同对付一场感染全世界的瘟疫一般,我将会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报复。如果,亚历山大城内的诸君能够放下这些争端,你们能够答应彼此以祖先的方式和平共存,我将为这座城市倾注永恒的关注,如同一座与我们长久以来维持的传统友谊的城市……”

但罗马政权不能容忍的是任何扰乱社会秩序,挑战他们管治的行为。所以,当初期教会开始宣教活动(向犹太人和外邦人),说得救是因信称义,不是行律法,他们与犹太人的决裂就无法避免,彼此之间常有冲突,这样就引起社会的不安。对罗马政权来说,他们还分不清基督教会与犹太教的差异,把他们一视同仁,所以革老丢(Claudius,41-54AD)的驱逐犹太人,应该不分犹太教还是基督教的信徒。总之,这年49AD 的驱逐算是犹太裔基督徒受到罗马政权的第一次逼迫。所以“牧者”在《希伯来书》说:“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来十:32-34)这些人“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来十二:4)

接续革老丢(Claudius,41-54AD)的就是那个一生多行荒诞之事的暴君尼禄了(Nero,54-68AD)。 当保罗来到罗马(徒二十八章),按蓝赛爵士(Sir Ramsay)的推算,时为主后60年二月。尼禄已经在位,但圣经并没有提到逼迫基督徒的事。徒二十八:21 记载了当时罗马的犹太人的首领对保罗所说的话:“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保罗也能够在那些日子“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上帝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徒二十八:23)

尼禄王后来怎样对待基督徒呢?他应该算是第一个真正迫害基督徒的罗马皇帝,但却不是因为他们不以神来拜他而加逼迫,而是出于两个理由:一是尼禄顺应民意,他开始知道犹太人与基督徒的不同,也知道犹太人憎恨基督徒,他便用迫害基督徒来满足民心;一是在 64AD 他一手搞出的罗马大火,激起民愤,便以基督徒作为待罪羔羊。他指控基督徒憎恨世界,这里的“世界”指的是罗马天下,意思是“扰乱天下”。由于基督徒反对罗马好些风俗,所以被视为恶毒及无神,想摧毁罗马文明,因此罗马人就有责任先消灭基督徒。尼禄王是以此“公众利益”为法律理由来迫害信徒的。(引自杨牧谷《基督书简》)

罗马史学家塔西伦(Tacitus 56-117AD)这样描述那次逼迫,说:“他(尼禄)对那几个被斥为基督教徒,早已声名狼藉的人用尽各种奇妙的酷刑。基督是在提比略(Tiberius,14-37AD)在位时被巡抚庞提厄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e)下令处死的,基督教徒便是来之于他,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有害的迷信教派曾在短时期内遭到压制,但它后来又再度发作,而且不仅只出现在这个邪恶教派的发源地犹地亚(Judea)境内,而且甚至蔓延到了一向能为最下流、最恶毒的活动提供保护的罪恶渊亵罗马城。被抓的人供出了大批的同谋者,这些人最后全部被定罪,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放火烧了罗马城,而是因为他们憎恨人类。他们在残酷折磨中被处死,同时还受到种种凌辱和嘲弄,有的人被钉在十字架上,有的人给周身缝上兽皮给发狂的猎犬去撕咬,还有些人身上涂满易燃物质,点着了用作照亮黑夜的火把。尼禄(Nero,54-68AD)的花园更是这惨无人道的景象的集中地点,届时还举行赛马活动,皇帝本人则往往打扮成驾车人模样,混杂在人群之中。基督教徒们所犯的罪真是应该受到严惩,由于人们感觉到,这些不幸的可怜人的牺牲并无益于公共福利,而只不过是满足了一个凶残成性的暴君的嫉妒心理,民众对他们的憎恶很快又变成了怜悯。。。”这样的事发生在 64AD,是基督徒真正遭受迫害,为主流血丧命,是《希伯来书》所没有记载的,所以我们才推断成书的日期应该在 64AD 之前。

犹太裔基督徒在 50-60AD 的社会里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我们先看罗马政权是怎样看待犹太人。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提供了一些资料。“犹太人对罗马的统治一直显示出一种无法忍受的情绪,因而多次引发出近乎疯狂的屠杀和叛乱。。。犹太人之所以如此狂热,一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理由向一个崇拜偶像的统治者交纳税款,一是因为根据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谕,他们一厢情愿地相信有一位威力无边的救世主很快就将降临人间,他将解开他们的枷锁,并将为他们这些天之骄子建立一个地上王国。。”“。。尽管犹太人一再如此进行挑衅,罗马皇帝们的愤怒总会随着胜利的取得而平息;而且战争和危险时期一过,他们也便不再惶恐不安了。由于对多神教的普遍的宽容。。犹太人很快又恢复了他们的各种古老的特权,并又可以对他们自己的婴儿施行割礼了,唯一的一条无关紧要的限制,只是不得把他们的那个希伯来种族的特殊标志加之于任何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残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犹太人虽然被排除在耶路撒冷的城区之外,他们却仍可以在意大利和其它各省市建立和维持相当数量的定居点,获得罗马法令所规定的自由,享有市民的荣誉,同时还能免除掉担任那些费力费钱的社会公职的义务。由于罗马人的温和性格或厌恶情绪,这个被征服的教派所建立的教权制度的形式竟获得了法律的认可。固定驻在提比里亚斯(Tiberias)的大教长有权委任下属教士和使徒。行使内部司法权力,并每年从分散在各地的同教弟兄手中收取一定数量的贡奉。在帝国各个主要城市里都有新的犹太教堂被建立起来;那些或是按摩西戒律的规定,或是按犹太教教士代代相传的惯例一直奉行的安息日、戒斋日以及其它节日庆祝活动全可以十分认真地公开举行。这样一些温和政策终于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改变了犹太人的冷酷态度。他们终于从先知和征服的幻梦中清醒过来,逐渐也安于作驯良、勤劳的臣民了。他们原来的那种对整个人类的仇恨情绪,现在已不再发展为流血和暴乱行为,而是消融在无甚危害的发泄行为之中。。。”爱德华·吉本接着说:“。。既然这些犹太人虽然十分厌恶并拒绝礼拜罗马皇帝和他的臣民所信奉的神灵,却仍能随意过着他们的不受欢迎的宗教生活,我们便不能不想到亚伯拉罕的子孙所以能幸免于遭受基督的门徒所遭受的苦难,其中必另有原因在。。”

什么原因?爱德华·吉本认为:“他们(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区别是十分简单和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古代人的情感来看,这差别却极关重要。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基督教徒却只是一个教派;而如果说每一个集体都本应当尊重邻近的另一集体的神圣传统,他们却更有责任坚持他们的祖先建立的制度。神谕的声音、哲学家的教诲和法律的权威全都一致要求他们尽力完成这一民族义务。由于犹太人自视远比常人圣洁,他们有可能激怒多神教徒,认为他们是一个令人憎恶的下流种族。由于他们不屑与其他民族交往,他们这样遭人蔑视也许是罪有应得。摩西戒律的大部分内容可能都不过是信口开河,荒诞不经;然而,既然它许多世纪以来一直被一个庞大的社会所接受,他的信徒们当然也可以援例,因此一般人普遍认为他们有权奉行那些他们如果违背便将被视为犯罪的种种教规。但是,这一原则虽然可以保护犹太教堂,却对原始基督教会并无任何好处或保护作用。由于信仰了基督的福音,基督教徒便犯下了所谓的不合常情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割断了习俗和教育之间的神圣纽带,破坏了国家的宗教制度,并狂妄地诋毁了他们的先辈长期信仰和崇拜的神圣的一切。而且这种叛教行为(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还不仅是一个局部或限于某一地区的问题:因为这些虔诚的叛教者既然摒弃了埃及或叙利亚的神庙,自然同样会不屑于在雅典或迦太基的庙宇中去寻求庇护。每一个基督教徒都以厌恶的情绪抛弃了他的家族、他所在的城市和省区长期保有的迷信思想。全体基督教徒都无例外地拒绝再和罗马、帝国,乃至全人类所崇信的神灵发生任何关系。因此那些受压制的信徒们不论如何要求申张谁也不能剥夺的听从良心呼唤和自行判断的权利,也全然无济于事。他们的处境也许使人同情,但他们的申辩却始终不能被异教世界的有识之士或一般信徒所领会。按他们的理解,任何一个人竟然会这样对相沿已久、代代相传的信仰产生怀疑,这简直和有人会忽然对本乡本土的风尚、衣着或口音感到厌恶一样荒唐了。”

基督徒被人误解到了一个地步,以致谣言满天飞。爱德华·吉本说:“基督的门徒进行宗教活动时总尽量避开别人的耳目,这在最初是出于恐惧和必需,但后来却完全是有意为之。基督教徒极力模仿古希腊伊流欣努(Eleusinian)神秘派的那种极端诡秘的做法,自信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神圣的组织在异教徒心目中更显得可尊可敬。可是正像许多事情都不能尽如人意一样,后来的结果却完全与他们的意愿相反。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遮遮掩掩,只不过由于他们有些做法根本见不得人。他们的这种被曲解的小心谨慎只是为那些敌视他们的人提供了制造谣言的机会,也使那些怀疑的人更对那些可怕的谣传信以为真了,而在这些四处流传的故事中基督教徒被说成是人类中最邪恶的败类,说他们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干着最荒唐的下流勾当,并以人的一切尊严和道德品质作为牺牲以取悦于他们的那个不可知的神。有许多人假装着悔过自新的基督教徒,或者出面讲述自称亲眼所见的那个该死的教会举行拜神仪式的情景。他们肯定说,基督教徒作为入教的神秘象征,把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浑身裹着面粉,捧到一个手持匕首的新入会的教徒面前,由他闭着眼在这个代他赎罪的牺牲品身上胡乱砍杀;而在这一残酷行动完成以后,教徒们便大口大口喝干那婴儿的血,把那还在颤动的小肢体大块撕来吞食,同时通过这共同的犯罪意识以保证彼此永守秘密。更有人煞有介事地证明说,“在这种惨无人道的献祭仪式之后,紧接着是大家一起吃喝,这时全都以狂饮等等来剌激各自的兽欲;然后,到了某个预定时刻,灯火突然全部熄灭,于是羞耻之心全被抛弃,人的天性也全被遗忘;大家在黑暗之中全都不顾伦常,姊妹和兄弟,儿子和母亲也可以胡乱交配。”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基督徒处身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度日如年。他们受到犹太人、异教徒、亲朋戚友、官方、老板、同事。。的歧视,嘲笑和折磨。。丢了官,被辞退,被家人断绝关系。。回想往日在会堂的敬拜传统,庄严庆典,节期的欢乐气氛,怎不令人灰心沮丧,质疑自己的信仰,信靠的耶稣基督在哪里,怎么不眷顾他们。。。这些人大部分是犹太裔的基督徒,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其中一些是外邦人信徒,他们过去是在犹太会堂敬拜耶和华上帝,他们没有受割礼,也还没有归入犹太教(徒十三:16,26,十七:4,17 等),但后来信了耶稣基督。这些人也带有浓厚的犹太敬拜背景,和对旧约圣经的丰富知识,在遭受患难逼迫当中,他们可能也会萌生弃基督,回犹太会堂的念头。

在这个背景底下,“牧者”来到一个“家庭聚会”,上了讲台,打开羊皮纸,大声地宣讲:“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7。文体与风格

与其说《希伯来书》是一封书信,不如说它更像一篇讲章(注:如果勉强要说它是书信文体,那就只有最后一章的一段,18-25节了)。一篇传统的讲章,有“引言”,有“本论”,有“结语”:

一、“引言”是将题目、主要观念或讲章的第一要点呈现在会众面前。“引言”如同人的头;“头”很重要,俄国有句格言可以给讲员一个忠告:“待人如待驴;想快快抓住它,先牢牢抓住它的耳朵。”所以,一篇讲章的引言必须能立刻进入会众的思想中,迫使他们非听,非注意不可。《希伯来书》的引言很短,只有四节(来一:1-4),却开门见山地把整篇讲章的中心思想展现在会众面前。

二、“本论”是讲章的主体,按归纳式、演绎式或两者混合的形式,解释概念、证实命题、应用原则、叙述故事、完成题目。“本论”有如人的身体,有一副骨架支撑所有器官, 并以筋脉相连。《希伯来书》的牧者在“引言”里引进中心思想后,就以缜密的逻辑,演绎说明作为神子的耶稣基督,他怎样比先知、天使、摩西、亚伦及所有承续他作祭司的人更尊贵;作为按麦基洗德的体系,是神用誓言和拣选所立的大祭司,他怎样献上自己作更美的祭物及作更美之约的中保;现在,他已经在神的右边坐下了,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既然如此,“牧者”接下来一再劝勉会众要坚守主道,忍耐到底;并且警告他们不可弃绝上帝的恩典,忽略那么大的救恩,故意犯罪,践踏上帝的儿子,亵慢施恩的圣灵,以免受到严重的刑罚,因为上帝是烈火,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三、“结语”是提供会众整体性与完整性观念的看法,使阐述的真理根植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中。“结语”有如双脚,是会众领受了上帝的话语后,由听道变成行道,不再灰心丧胆,他们“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来十二:12-13)

所以,《希伯来书》是一种阐释兼劝勉式的讲章文体 (来十三:22),但不是直线式的一路阐释,然后以劝勉结束,而是在阐释与劝勉之间来来回回,将概念交织在一起,修辞力量惊人,风格优雅,如果说它是历代以来最伟大的讲章,也不为过。

至于“牧者”阐释的技巧,可分为两类:(参考资料:乔治·格思里著《希伯来书》,国际释经应用系列,汉语圣经协会出版,2006年)

A。文字的类比(verbal analogy):这是借着两段文字共有的一个术语或短语,以一段文字解释另一段文字,如在来一:5-14节,那里有三对并排的旧约经文:

5所有的天使,上帝从来对哪一个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诗二:7)?又指着哪一个说:“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撒下七:14)
6再者,上帝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注:或作"上帝再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上帝的使者都要拜他。”(诗九十七:7)
7论到使者,又说:“上帝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诗一百零四:4)
8论到子却说:“上帝啊,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的国权是正直的。
9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上帝,就是的上帝,用喜乐油膏,胜过膏你的同伴。”(诗四十五:6-7)
10又说:“主啊,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手所造的。
11天地都要灭没,却要长存;天地都要象衣服渐渐旧了,
12要将天地卷起来,象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不改变,的年数没有穷尽。”(诗一百零二:25-27)
13所有的天使,上帝从来对哪一个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诗一百一十:1)
14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

第一对经文(来一:5):诗二:7 和撒下七:14 (共有的字:儿子)

第二对经文(来一:6-7):诗九十七:7和诗一百零四:4 (共有的字:使者)

第三对经文(来一:8-9,10-12):诗四十五:6-7和诗一百零二:25-27 (共有的字:你,将圣子的永恒性连接)

最后,透过诗一百一十:1,总结圣子比天使更尊贵。

B。从较小到较大的论证(an argument from lesser to greater):这是基于一个假设,如果某事物适用于较次要的情景,肯定也适用于较重要的情景。譬如,来二:2-3节:

2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
3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

较小的情景:悖逆天使传的话语,都受了该受的报应;

较大的情景:忽略主亲自讲的话,肯定要受更严厉的惩罚。


至于《希伯来书》的希腊文,如用字、文法、修辞,神学词汇。。很多学者花了一番苦功来研究,如 William Henry Simcox 的 Writers of the New Testament (Alpha Publications,1980),这也是他们用来判断谁是作者的其中一个途径。从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15AD)、俄利根( 或奥利金 Origenes,185-215AD)到现代的许多学者都清楚表明《希伯来书》的风格与保罗、路加的书信、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截然不同,如所用的意象(“随流失去”-来二:1;“锚”- 来六:19)、神学主题(如“大祭司”)、文法和用词(书中有 168个词汇从没有在新约其他书卷出现过)。。有关细节我在这里不再多说。但没有人否认《希伯来书》的作者受过修辞学的训练,从开头的来一:1-4 节就已展现他的修辞技巧在新约作者中是第一流的,因为他很技巧地安排子句和短语,然后以庄严的结尾作结。

有的学者如德国的新约希腊文专家 Gustav Adolf Deissmann (1866-1937)说《希伯来书》是新约书卷中最具文学特色,为文学和神学融合为一体开创先河。他说:“It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with its more definitely artistic, more literary language (corresponding to its more theological subject matter) , constituted an epoch in the history of the new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 beginning to lay hands on the instruments of culture; the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period has begun.”
 

8。简纲:

A。引言:来一:1 - 4 耶稣基督的“名片”- 他是神子;上帝借着他儿子说话。

B。本论:

一、来一:4 - 二:18 神子与上帝的使者

a 来一:4 - 14 神子比天使更尊贵

来二:1 - 4 劝勉与警戒(不要随流失去。。)

b 来二:5 - 18 神子(人子)比天使小一点,理由是。。。

二、来三:1 - 四:16 神子与上帝的家

a 来三:1 - 6 摩西在上帝的家诚然尽忠,但神子治理上帝的家,比摩西更尊贵

来三:6 劝勉 - 要坚持到底。。

b 来三:7 - 19 相反的,以色列人在旷野的不信,导致他们不得进入安息

来三:12 - 14 劝勉与警戒(不要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上帝离弃。。要坚持到底。。)

c 来四:1 - 13 真正的安息

来四:14 - 16 劝勉 - 要持定所承认的道,因为作为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耶稣,他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地帮助。

三、来五:1 - 十:25 神子与祭祀制度

a 来五:1 - 10 基督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而是上帝拣选,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被立的大祭司

来五:11 - 六:20 劝勉与警戒 - “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若能“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b 来七:1 - 28 再谈基督是按麦基洗德等次被立的大祭司;他也是上帝起誓立的大祭司

来七:19 - 25 劝勉 - 既有更美的指望,他又是更美之约的中保,凡是靠着他进到上帝的面前的,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c 来八:1 - 十:18 大祭司作为更美之约的中保,献上自己作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好除掉罪,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来十:19 - 39 劝勉与警戒 - 劝勉信徒坦然无惧到上帝面前,坚守所承认的指望;警戒他们不要故意犯罪,践踏上帝的儿子,亵慢施恩的圣灵。

C。结语:

一、来十一:1 - 40 列举旧约圣徒的生命见证,号召信徒忠心到底,过信心的生活。

二、来十二:1 - 29 用不同的修辞手段,劝勉信徒要存心忍耐,奔那摆在他们前面的路程;即使有苦难,也不要灰心疲惫,要知道那不过是上帝的管教,都是为着他们的好处。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来十二:12-13)“牧者”也警戒他们不可弃绝上帝的恩典,因为上帝是烈火,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三、来十三:1 - 17 给信徒一系列实际的指引,告诉他们什么是蒙上帝悦纳的生活和事奉。

D。(书信式的结尾)来十三:18 - 25 祝福和问安


 

9。内容简介:

“牧者”走到台前,展开手上的书卷,高声地向会众宣告:“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象,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

耶稣基督是儿子,他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我们信的就是这位尊贵的圣子上帝。作了这样的宣告后,“牧者”接下来就告诉会众,特别是犹太裔的基督徒,他们过去所视为尊贵,属于犹太文化和宗教传统的,不管是天使、摩西、安息日、旧约的祭祀制度,现在都已经被更尊贵的耶稣基督、更美之约的中保和更美的指望所取代。不仅如此,“牧者”还说,这位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耶稣,他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地帮助。 所以,“牧者”一再劝勉会众不要因为面对的逼迫和患难就灰心丧胆,更不可弃绝上帝的恩典,走“复古”的路线;反而要坚持主道,忍耐到底,奔跑前面的道路,行完上帝的旨意,因为过去有许多信心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绕着他们;他们要相聚在一个不被震动的国,在天上的耶路撒冷,同享羔羊的婚宴。在苦口婆心的劝勉声中,“牧者”也不忘警 戒会众,如果他们忽略那么大的救恩,故意犯罪,践踏上帝的儿子,亵慢施恩的圣灵,他们将要受到严重的刑罚,因为上帝是烈火,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默想:

要复古,回到犹太教吗?

点击放大阅读

新加坡《海峡时报》2012年 4月7日 受难节专题报道 - 一些基督教会走复古路线
 

点击放大阅读

新加坡《海峡时报》2012年 4月7日 受难节专题报道 - 一些基督教会走复古路线


来十二:18-24  “18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19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20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21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22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23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24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我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我们千万不要走回头到西奈山,这等于践踏上帝的儿子,亵慢施恩的圣灵。谁能担当这样的罪呢?

请看视频:唐崇荣牧师讲解旧约和新约的不同(西奈山和锡安山的不同)。 (从微软 OneDrive 视频)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

horizont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