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以弗所书》第十八课

信徒皆祭司教义对今日教会之意义及挑战

(作者:俞继斌,中华信义神学院院长)


一﹒引言


    今天的基督教是改教运动的后裔。既然是改教运动的后裔,就应该认识我们从改教运动中所承受的珍贵产业。改教家在改教运动中提出了许多《圣经》有清晰教导,而且意义丰富深远的真理。遗憾的是,这些重要的真理却在应该保存与阐扬真理的教会里被歪曲与埋没了。更遗憾的是,当这些真理重新被发掘出来,并促请教会注意的时候,教会中的人不但不接纳重视,反而用各式各样的理由来压制这些他们视为会危害现有教会结构与制度的思想。

    信徒皆祭司的教义及其重要的涵义,今日的华人教会是否明白、重视?是否身体力行?今日的信徒们了解他们崇高的祭司身分与职分吗?他们在现今的教会中是否积极、主动、并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否欢喜火热的投入教会的事工,参与教会的使命?这些都不是无关教会痛痒的问题,而是关乎教会的更新与成长,需要教会深思力行的重要问题。


二﹒信徒皆祭司的《圣经》根据


    改教运动的基本呼吁是要教会回到《圣经》,就是回到《圣经》所启示与教导的真理上。马丁路德在《教会被掳于巴比伦》一文中说:「我们应该注意,我们所夸耀的每一项信条必须是确定的,纯粹的,而且是根据《圣经》清晰之经文的。」(注 1)

1.《旧约》的根据

    《出埃及记》十九章一至六节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满三个月那天在西乃山下的一个重要集会。这一群在那里聚集的百姓是一群很特殊的团体。这个团体里的男女老幼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从本来完全不认识耶和华变成开始认识他。他们在那段短短的时间里一再经历耶和华的神迹奇事。他们属刚从埃及法老王的压迫下被释放,在红海的危难中被拯救,也在旷野极度的缺乏中被喂养的一群人。换句话说,他们乃是一群新近经历耶和华的特别救赎与恩典的人。

    当这群百姓在约好的西乃山下聚集的时候,耶和华吩咐摩西告诉 他们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 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出十九:4)。耶和华拣选以色列民,带领 他们出埃及,目的是要以色列人归他作自己的子民。耶和华这样做, 不是因为以色列人配或是有什么比别的民族优越之处。《申命记》七 章七节说:「耶和华专爱你们,拣选你们,并非因你们的人数多于别民,原来你们的人数在万民中是最少的。」耶和华之所以拣选以色列 人,完全是出于他的恩典和怜悯。而以色列人作为上帝的子民却有一 个不容忽略的责任,就是要听从上帝所吩咐的话。以色列人若听从上 帝的话,遵守他的约,上帝就应许他们在万民中作属他的子民,使普 天下的人都知道耶和华是他们的上帝。

    但紧接《出埃及记》十九章五节之后,上帝在第六节中说了一句 非常出乎我们意料的话。他说:「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 的子民。」这里的「你们」不是指摩西,或亚伦和亚伦的后裔,也不 是指利未人;这里的「你们」清清楚楚的指整个雅各家,就是全体以 色列人。从这个角度看来,凡是经历过上帝的救赎,认识上帝的恩典 和能力,听从他的话,遵守他的约的人,都是属上帝,也都是上帝的祭司。那就是说,他们个个都应该成为祷告、敬拜、服 事和医治的人; 个个也都应该成为传扬上帝的名,见证他奇妙作为的人。从时间的序 列上看,这个要全体以色列人成为祭司,构成祭司国度的应许,是在 上帝立亚伦和他的后裔为祭司之前,就好像因信称义的应许是在律法 颁布之前就赐下的一样。(注2)

    全以色列人要做祭司的国度有两个主要的意义。第一,他们要成 为上帝与地上未认识上帝之民的媒介与桥梁。他们的使命是把别的民 族带到上帝面前,也把上帝介绍给别的民族认识。第二,做祭司的国 度也表示他们要做圣洁的国民。「圣洁」是指被分别为圣的意思。以 色列人被拣选、被分别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使地上万族,因以色列人 信仰与生活的榜样看见上帝的奇妙与荣耀。换句话说,因以色列人的见证,万民就愿意尊耶和华的名为圣,归入他的名下,
成为他的子民。

2.《新约》的根据

    在新约时代,教会就是新以色列(注3)。基督徒就是新以色列民。凡认罪悔改信靠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人,就像《旧约》的以 色列人一样,也经历了上帝的救赎与释放,体验了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大能。因为基 督是「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 (来四:14),又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宝血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通往至圣所的道路 (来十:19、20), 所以我们这些因信归入基督的人,就与基督一同做祭司。

    虽然祭司的身分是这么尊贵,祭司肩负的使命是这么崇高重要,但信徒还是很容易低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地位,轻看上帝所 托付给他 们的使命。正因如此,使徒彼得才特别提醒在小亚细亚一带,因福音的缘故受逼害,而且气馁软弱的信徒说:「惟有你们是 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于民,要叫你们宣扬那 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彼得的这段话与《出埃及记》十九章五至六节的话互相呼应。不但如此,使徒约翰也 告诉亚西亚的七教会说:「他〔基督〕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 离罪恶,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上帝的祭司」 (启一:5、6,参 启五:9、10)。

    从上面简略介绍《旧约》与《新约》的教导中,我们清楚看见每一位 上帝的儿女都具有在上帝面前做祭司的职份,也都负有上帝交托他们 的特殊使命。《圣经》清楚肯定的表示祭司职份是属于信徒全体的,而唯 有全体信徒才构成祭司的国度。由此看来,在上帝的国度中,祭司职 本来就不是只有少数人拥有与享有的职份。祭司职从最初就属于信徒 全体。上帝的全体子民是一个人人皆祭司的国度。上帝的旨意是要这 个国家中的每一份子都明白其祭司的身分,过分别为圣的生活,克尽 祭司的职份,也都宣扬那召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三﹒早期教会对信徒皆祭司的看法


    在早期教会中,虽然有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教师、监督、长老、执事以及其它的职份,但在这些职份中却没有任何高低优 劣的区别。早期教会不看这些职份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他们看这些职份是上帝赐给教会的礼物,目的是为了造就装备所有圣徒从事圣工。

    早期教会看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各肢体有各自不同的功用与恩赐;各肢体也有别的肢体无法取代的位置与功能。从各肢体与头,以及与 整个身体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只有功能的不同,恩赐的不同,而没 有身份的不同、地位的不同。在早期教会里,所有信徒都是圣徒,也 都是上帝的子民。「子民」一词的希腊文是 laos,它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people ,中文的「百姓」。英文中的 lay 或 laity 就是从希腊文的 laos 音译过来的。两者之间的唯一不同是 ,英文的 laity 带有「差一 节」、「次一等」,即不够格之贬义在内。它是用来专指那些没有专 门知识与训练的外行人。非常不幸的是,今天华人教会中所通用的 「平信徒」一词是直接采纳英文中的贬义,而完全忽略了希腊文的原 意。但这样的转义不但毫无《圣经》根据,而且也是对信徒皆祭司,皆上 帝子民的一种极严重的歪曲与贬值。

    早期教会的每一位信徒都是宣教士和传道人。这点我们在《使徒行 传》里面看得特别清楚。五旬节的圣灵不是只充满彼得和十一个使徒,而是充满在耶路撒冷聚集等候的每一位门徒身上(徒二:3、4)。圣 灵降下后,不单单只是彼得一个人传讲而己,其它的门徒也用各地的 「乡谈」讲说上帝大能的作为(徒二:6-11)。早期的福音从耶路撒 冷传到安提阿、小亚西亚,以至于欧洲,这不是单靠几位使徒披星戴月、劳苦奔波传道的结果,而是因为四散的门徒用火热的、无畏的心 散播福音种子的缘故。

    总括的讲,早期教会并没有传道人与平信徒的划分,也没有所谓 的全职事奉与带职事奉的区别。早期的基督徒认为教会就是基督的身 体。在这个身体中的每一个肢体都是全职事奉而没有半职事奉的。他 们看信徒都是上帝的儿女,天国的国民,是有君尊的祭司。他们说自 己与使徒、先知、牧师和教师一样都是圣职人员、圣工人员。他们之 间各人的岗位与恩赐虽不相同,但他们都传扬一样的福音,也服侍同一位主。

    早期教会之所以那么蓬勃兴旺,信徒之所以那样火热投入,这与他们认识信徒皆祭司,皆基督身体上之肢体的真理有非常密 切的关系。


四﹒中世纪教会对信徒皆祭司的看法


    上面我们提到在《新约圣经》与早期教会里并没有教阶制度的存在,那时也没有圣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划分。没有说,在上 帝的国里圣职人 员比平信徒圣洁高超;也没有说,在处理教会与信仰的事上应由圣职 人员完全包办,平信徒不但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过间和参与。

    这种把「圣的」与「俗的」,属灵的与属世的做人为的区别,与 从第三世纪开始的修道运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注4)。修道士是一群抛弃世 俗的缠累,退隐到深山、荒漠或野林中专心一意寻求上帝,过圣洁生 活的人。但一般信徒则与功名利禄为伍,仍在世俗中过未分别为圣、 属肉体的生活。加上中世纪的教会规定修道的人不许结婚,又看守独 身的人比结婚的人贞洁,结果就逐渐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只 有修道的人才是从世俗中被分别为圣的人;进而,只有修道的人才配 成为圣职人员与圣工人员。

    至于一般信徒,他们既觉得自己不够圣洁,因此就越来越觉得自 己不配,也不敢接近上帝。故然神职人员的专责就是亲近上帝,一般 信徒就干脆把一切属灵性与信仰的事情全都交托给神甫代办。这样, 教会就逐渐变成一个完全由神职人员来包办信徒一切属灵事情的机构。神职人员成为教会的主体,信徒却变成教会的客 体。信徒的祭司职分 也就完全转移到神职人员的手中。这时期的信徒不可以自己翻译、研 读、解释与传讲《圣经》。他们的祷告需由神甫与圣徒代转。后来连领圣 餐的权力也被剥夺一半:信徒只获准领饼;酒则由神甫代饮。如此, 在高度制度化与教阶化的中世纪教会里,神甫就是祭司,祭司非神甫 莫属。这样,信徒皆祭司的观念与真理就从中世纪的教会中被淡忘, 甚至几乎完全销声匿迹。


五。马丁路德对信徒皆祭司的看法


    在整个改教运动中,意义最深远,影响力最大的两项教义:一个 是「因信称义」,另一个就是「信徒皆祭司」。路德从《圣经》中重新发 现并提出这两项被埋没的教义,就像两颗威力强大的定时炸弹,强烈 震撼中世纪善功化与教阶化的教会基础。以下我们只简略的介绍路德 对信徒皆祭司教义的基本认识:

    第一,在路德《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里,他认为「称教 皇、主教、神甫和修道士为“属灵的阶级”,称君王、贵族、工人和 农人为“属世的阶级” 」,这种划分完全是人为,而且不合乎《圣经》 的(注5)。他确认,

    「.........基督徒都为“属灵的阶级”,在他们中间,除了职务不同 以外,没有其它的分别,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所说的,我们都是一个身体,但每一个肢体各有各的工作,服侍其它 的肢体,这全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洗礼,一个福音,一个信仰,而且都是 基督徒,因为只有洗礼,福音和信仰才能使我们变为“属灵的”基督徒。」(注6)

    路德接着说,「因着洗礼我们大家都受了圣职作祭司,如圣彼得 在《彼得前书》二章所说的,“你们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又如《启示录》五章所说的,“你用你的血叫我们作祭 司和君王”。 」(注7)

    第二,路德认为授职的权柄是来自教会全体,而不是来自教皇或 主教。即使是主教为神甫授职,他也不过是「代表全体教会授职 」(注8) 在这点上,路德举了两个例子说明。首先他说,「俨如十个弟兄都是 国王的儿子,为后嗣,在他们当中选举一位弟兄出来为大家管理遗产。 他们都可以做国王,也都有同等权利,不过总得委托一个人执行统治 的责任。 」(注9)

    随后他又举一例说,「。。假如有一小群基督徒被掳到旷野,他们当中没有一个由主 教授职的神甫,并且假如他们在旷野中同意在他们自己当中选择 一位结了婚或未婚的人,委托他执行施洗,行弥撒,宣赦和传教 的职务,这个人可算真神甫,俨如所有的教皇和主教授了职给他 一样。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任何人〔指信徒〕都可以施洗宣赦, 除非我们都是神甫,就不能这样做了。 」(注 lO)

    第三,既然基督徒都是属灵的人,都是祭司,那么我们被上帝呼 召去从事的职业就都是圣职,我们凭信心与爱心所做的服侍也都是圣 工(注 11)。路德说,「在全能上帝的眼中,女佣人跪着刷地板,与神甫跪 在圣坛前领弥撒一样蒙上帝的喜悦。 」(注12)他又说,

    「一个皮匠、铁匠、农人,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他们都是受圣 职的神甫和主教,而且每人的工作和职务,必须对别人有益,这 样可以为社会......的幸福做许多不同的工作,正如身体的百肢彼 此服务一样。」(注13)

    第四,我们受洗归入基督的身体,在他的身体上互为肢体。照样, 我们也被召成为上帝祭司国度里的祭司,而且互相为祭司。这个意思 是,我们需要彼此认罪、饶恕、代祷、勉励,也彼此分担各人的重担。 路德在《基督徒的自由》一书里说,

    「我们的天父既借着基督白白的帮助我们,我们也应该借着我们的 身体与身体所行的帮助我们的邻舍,各人彷佛以自己当作基督待 人,叫我们互相作基督,也叫基督在各人身上没有分别;那就是 叫我们都作真正的基督徒。」(注14)

    第五,信徒皆祭司的意义也表示,作为祭司国度的教会,它必须 是上帝与世人之间的媒介与桥梁。既然是媒介,教会就有责任把人的困境与需要带到上帝面前,也有责任把上帝的恩典和 医治带到人面前。 要能在这两方面皆尽职,教会就必须一方面深入的活在上帝里面,一 方面也必须同时深入的活在人群里面。

    第六,信徒皆祭司的最后一项意义也表示教会的全体信徒都负有 宣扬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之上帝的使命。这使命不能只由少数 专职的传道人来完成,而必须由全体信徒共同来承担,合力来实现。


六﹒信徒皆祭司的教义被冷冻与误解


    虽然信徒皆祭司的教义是一个革命性而且极具改变潜力的《圣经》 观念,但令人惋惜的是,当它被提出之后,不管是对天主教或复原教 也好,都没有引起教会内部结构的重大改变。从改教运动以后复原教 教会结构的发展来看,信徒皆祭司只是一个在理论上被尊重,但实际 上却被冷冻,被束之高阁的原则。

    大致来讲,改教运动后的三、四百年来,在复原教会里神职人员与平信徒仍渭泾分明。这段时期的平信徒在参与教会的生 命与使命上,大都处在被动的地位,扮演着旁观者,而非投入者的角色。绝大部份 的平信徒都安于他们只是「平」信徒而已。他们默认教会是一幢三层 楼的建筑物:最上层是上帝,第二层是神职人员,最下层的才是平信徒。在信仰与教会的事工上,他们看自己是门外汉。他 们宁愿被教导、被领导,而不愿意参与教导、参与领导。吉布斯与摩顿(Mark Giffs and T.Ralph Morton)称这样的平信徒为「被冻结的上帝百姓」(God's frozen people)(注15)。上帝的百姓若被冻结,就是神职人员 再火热,再能干,再拚命也起不了多少作用。上帝的百姓若被冻结, 上帝托付给教会要传福音给万民听,使万民得福的使命也会跟着被冻 结。

    信徒皆祭司的教义不但被冻结,而且亦被误解。在此兹举一例说明。《以弗所书》四章十一、十二节说,「他所赐的有使 徒、有先知、 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这里「各 尽其职」之「职」字的希腊文是 diakonia ,英文译作 ministry 。Diakonia 在新约里用的很普遍。它广义是指服事或一 切服务的总称; 狭义则指圣工与圣职,或上帝呼召教会去做的一切事工。解释这段《圣 经》的关键端赖在「成全圣徒」与「各尽其职」之间应不应该加一逗点(注16)。加了逗点,就把圣徒与圣职隔离开来。如此,圣职便指使徒、 先知、传福音的、牧师、教师各尽其职。但我们知道希腊文《圣经》是没 有标点的。如果在「成全圣徒」与「各尽其职」之间不加标点,而一气呵成的读下来,这段《圣经》就显出其极其不同,且 极其鼓舞人的含义。那就是,「成全圣徒尽其圣职。」这样的解释就把圣职归还给圣徒。 使徒、先知、牧师、教师乃上帝赐给教会的礼物。他们的工作和使命 是为了成全圣徒,实现其圣职。

    在新的《圣经》译本中因受近几十年来「信徒皆祭司」观念复兴的 影响,都把那个曲解原意的逗点移除(注17)。 《新译本》把该段译作,「为 的是装备圣徒,去承担圣工,建立基督的身体。」《现代中译本》译 作,「为的是准备上帝所有的子民为他工作,建立教会就是基督的身 体。」

    对于这项教义的另一种误解也很严重。这种误解产生在将此教 义作全然个人化或个人主义化的解释(注18)。那就是说,既然我自己是祭 司,我就可以不假任何中间人直接与上帝交通。这样,信仰就变成一 种完全属个人、属内心的事情。我的信仰是纯属我个人与上帝间的关 系,与他人毫不相干。我既然是祭司,我就自己敬拜祷告,无需团契 生活。像这样把这个重要的教义个人主义化,与将它神职人员化有同 样的危险。针对这种个人主义的极端见解,我们必须清楚指出,上帝 所应许的是信徒全体要成为有君尊的祭司国度,但同时也成为基督身 体上彼此相属、相连、相爱、相助的肢体。更有进者,这个应许也呼 召教会全体信徒,共同而非单独的承担上帝托付给教会的重大使命。


七﹒信徒皆祭司的教义对今日教会的意义与挑战


    以上我们分别从《圣经》与历史的角度探讨信徒皆祭司的意义与发 展。最后我们需要把这划时代的教义放在我们今日华人教会的现况 中,来检讨华人教会对这教义的体认与回应。

    据笔者观察,信徒皆祭司的教义在今日华人教会中已有开始解冻 的现象。当然,这里面有的解冻得快,有的解冻得慢,有的缓慢得叫 人着急,甚至气馁。一般来说,有宗派背景的教会在这方面解冻的速度上比没有宗派背景的教会来得缓慢。凡是在这项教 义方面解冻得快,也重视传递和教导这项教义的,信徒的参与率就高,教会的成长也比 较快。相反的,凡是不重视,也不力行这项教义的教会就容易有停滞 与僵化的现象存在。

    总而言之,对教会来讲,信徒皆祭司不是一项无关痛痒,可以忽 视搁置的真理。事实上,教会是否更新或停滞,复兴或衰微,成长或 后退,与这项教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会若能帮助信徒,教导他们 认识其崇高尊贵的祭司身分;教会中专职的传道人若能尽心竭力、按 步就班的装备信徒,使他们有信心、爱心与热心,与其它肢体互相配 搭,一起承担圣职,同心合意去从事上帝呼召他们去做的圣工,那个 教会不但会在生命上不断更新变化,逐渐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它也将 在使命上使福音不停的广传远播,让上帝奇妙的恩典与荣耀活泼丰富 的从它身上彰显出来。


注释


l.《路德选集》(上册),徐庆誉,汤清译(香港: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与基督教 辅侨出版社,一九五七年),页330-331。

2.据爱德格·柏克(J Edgar Park )的看法,《出埃及记》十九章六节「或写 在以色列中专业祭司兴起之前,或由一位相信专业祭司职会在〔会众〕信仰成长的某 一阶段被淘汰的人所写的。那位作者认为,我们必须期盼有一日会来到,届时〔上帝 的〕百姓在信仰上已达『成年』,有能力承担他们自己的责任(耶三十一:34)。 这是历 来最令人振奋的一项信仰观念。」见《解释者的圣经》,卷一,页972(The Interpreter's Bible ,vol.1,1952)。

3.见《基督教会牛津辞典》(一九七八年),页287,「教会」条(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1978ed.)。《新约》中虽未直称教会为「新以 色列」,但凡受洗归入基督的人也如《旧约》的以色列民一样被接纳成为上帝的子民。

4.见韦立斯顿·华克著,《基督教会史》,页125-128(Williston Walker, A History of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9)。

5.《路德选集》(上册),页164。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同上第165页。

11.参看迈克斯·韦伯著,《复元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页80(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

12.引自赫曼·司徒恩福著,《神学与圣经的信徒观》,页6(Herman G Stuempfle ,Jnr, Theological and Bibl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Laity ,New York :Division for Mission in North America, 1973)。

13.《路德选集》(上册),页166。

14.马丁路德著,和士谦、陈建勋译,《基督徒的自由》(香港:信义宗联合出版 部,一九五七年),页38。

15.Mark Giffs and T.Ralph Morton, God Frozen People : A Book for and about Christian Layma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5)。

16.见恒德瑞克·柯雷玛著,《信徒神学》,页140(Hendrik Kraemer, A Theology of the Laity.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8)。

17.例如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的一九四六年版仍保留话逗点,但在其一九七一年的修订版中则将其剔除。其它如Jerusalem Bible, New English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Today's English Version,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 Phillips Modern English Bible 的译文都删去 该逗点。

l8.同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