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撒母耳记下 - 合神心意的大卫王

第六课 - 伊施波设被杀

经文:撒下四:1 - 12

主旨:押尼珥死后,伊施波设被他的两个军长所杀;大卫向他们讨流义人血的罪,将他们处死。

1。 扫罗死了;押尼珥死了;在这一课,伊施波设也要死了。在上帝的许可下,大卫的“对头”一个一个地被除掉,为大卫的登基作以色列国的帝王铺平道路。过去的逃亡生涯是上帝用来熬炼大卫;现在大卫坐镇希伯伦作犹大王是为了什么?难道七年就只是娶妻生子?非也。这是上帝为大卫安排的“过渡时期”,有如使徒扫罗信主后往亚拉伯去,“退修内省”,预备为主行大事(加一:17)。大卫有什么“治国之道”可以参考的吗?这时的《摩西五经》会在他的手中吗?我猜想这是不大可能的。在那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约书亚、撒母耳、大卫这些旧约的义人都是上帝拣选,被圣灵充满,与上帝有亲密交通,深知上帝的心意,所思所想,所做所行,完全合乎上帝的旨意。所以,即使大卫手上没有《摩西五经》或“治国之道”的参考书,他 仍然治国有方,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以后的君王都以大卫作楷模,所以圣经才有“。。行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之说(王下二十二:2)。

    不认识上帝的古代帝王又怎样?他们的治国之道从何而来?譬如,跟大卫约同时期的西周武王(公元前 1046 - 1043年)和成王(公元前 1042 - 1021年),扶助他们治理国家的都是周公旦。周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敬德保民”、“敦行民彝”、“制礼作乐”、“尊贤礼士”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百年后的孔夫子提出的一套德政思想,如“为政以德”、“为政要正”、“齐之以礼”、“知贤才而举之”就是他到东周洛阳考察,所谓“吾从周”的学习成果。这些人虽不认识上帝,但有“普通的启示”,智慧聪明,可以治理国家。我们可别以为大卫的“治国之道”,只是多多祷告,祈求圣灵的引导,没有计划,没有组织。。绝对不是!我们只要看摩西在建造会幕的时候,怎样将从上帝得到的指示,化为行动;他统筹兼顾,有计划,有组织,只用了六个半月的时间就大功告成。所以,大卫治理以色列国是有“道”的;我们管理教会也是要有“道”的。

2。撒下四:1 - 3  “1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Ish-bosheth)听见押尼珥(Abner)死在希伯仑(Hebron),手就发软,以色列众人也都惊惶。2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有两个军长:一名巴拿(Baanah),一名利甲(Rechab),是便雅悯支派(Benjamin),比录人(Beerothite)临门(Rimmon)的儿子。比录也属便雅悯。3比录人早先逃到基他音(Gittaim),在那里寄居,直到今日。”

“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有两个军长:一名巴拿(Baanah),一名利甲(Rechab),是便雅悯支派(Benjamin),比录人(Beerothite)临门(Rimmon)的儿子。比录也属便雅悯。比录人早先逃到基他音(Gittaim),在那里寄居,直到今日。”-- “比录”(Beeroth)在哪里?看图一。它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八公里,属于便雅悯支派之地(书十八:25)。 但在书九:17 提到基遍人欺瞒约书亚的时候,说:“。。以色列人起行,第三天到了他们的城邑,就是基遍、基非拉、比录、基列耶琳。”所以有学者认为比录是位于基遍之南约两公里,耶路撒冷以北十四公里的 El-Bireh,属于基遍人在便雅悯支派境内的四个城市之一。有说扫罗把这城兼并入便雅悯,所以才有“比录人早先逃到基他音(Gittaim),在那里寄居,直到今日”之说。学者又说撒下二十一:1 - 9 提到扫罗不顾盟约,杀死基遍人,指的就是这回事。伊施波设的两个军长,巴拿(Baanah)和利甲(Rechab),应该是便雅悯人,因为他不可能把这样的职务交给外族人。

“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Ish-bosheth)听见押尼珥(Abner)死在希伯仑(Hebron),手就发软,以色列众人也都惊惶。”-- 元帅突然身亡,伊施波设和以色列人惊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

3。撒下四:4  “4扫罗的儿子约拿单有一个儿子,名叫米非波设(Mephibosheth),是瘸腿的。扫罗和约拿单死亡的消息从耶斯列(Jezreel)传到的时候,他才五岁。他乳母抱着他逃跑,因为跑得太急,孩子掉在地上,腿就瘸了。”

为什么突然提到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呢?有学者认为这是后人加插的,为要说明以色列在扫罗和他的儿子伊施波设死后,家族中可以继承王位的约拿单唯一的儿子,米非波设(Mephibosheth),只不过五岁,而且是瘸腿的。这样,谁最有资格做以色列王呢?当然是非大卫莫属了。其实,就算没有这样的加插,也不会有人质疑大卫的资格,因为以色列人已经知道他是耶和华上帝所膏立作以色列的君(撒下三:17,五:2)。

米非波设(Mephibosheth)的另一个名字是米力巴力(代上八:34,九:40),以后他还会出场(撒下九:10 - 13,十六:1,4,十九:24 - 30,二十一:7)

4。撒下四:5 - 12  “5一日,比录人(Beerothite)临门(Rimmon)的两个儿子利甲(Rechab)和巴拿(Baanah)出去,约在午热的时候,到了伊施波设(Ish-bosheth)的家,伊施波设正睡午觉。6他们进了房子,假作要取麦子,就刺透伊施波设的肚腹逃跑了。7他们进房子的时候,伊施波设正在卧房里躺在床上。他们将他杀死,割了他的首级,拿着首级在亚拉巴(Arabah)走了一夜。8将伊施波设的首级拿到希伯仑见大卫王,说:‘王的仇敌扫罗,曾寻索王的性命。看哪!这是他儿子伊施波设的首级,耶和华今日为我主我王,在扫罗和他后裔的身上报了仇。’9大卫对比录人临门的儿子利甲和他兄弟巴拿说:‘我指着救我性命脱离一切苦难,永生的耶和华起誓:10从前有人报告我说:<扫罗死了。>他自以为报好消息,我就拿住他,将他杀在洗革拉(Ziklag),这就作了他报消息的赏赐。11何况恶人将义人杀在他的床上,我岂不向你们讨流他血的罪,从世上除灭你们呢?’12于是,大卫吩咐少年人将他们杀了,砍断他们的手脚,挂在希伯仑的池旁;却将伊施波设的首级,葬在希伯仑押尼珥(Abner)的坟墓里。”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伊施波设是怎样死的。

“一日,比录人(Beerothite)临门(Rimmon)的两个儿子利甲(Rechab)和巴拿(Baanah)出去,约在午热的时候,到了伊施波设(Ish-bosheth)的家,伊施波设正睡午觉。他们进了房子,假作要取麦子,就刺透伊施波设的肚腹逃跑了。他们进房子的时候,伊施波设正在卧房里躺在床上。他们将他杀死,割了他的首级,拿着首级在亚拉巴(Arabah)走了一夜。”-- 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次的弑君,虽然伊施波设不是上帝所膏立的君王,但他还是名正言顺,从父传子继承王位的。以色列人既然要一个王治理他们,向列国一样(撒上八:5),那么外邦人的宫闱争斗之戏肯定会在以色列不断的上演,特别是遇到昏庸无道或傀儡帝王的时候。现在利甲和巴拿的刺杀伊施波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将他杀死,割了他的首级,拿着首级在亚拉巴(Arabah)走了一夜。将伊施波设的首级拿到希伯仑见大卫王,说:‘王的仇敌扫罗,曾寻索王的性命。看哪!这是他儿子伊施波设的首级,耶和华今日为我主我王,在扫罗和他后裔的身上报了仇。’”-- 在第一章,我们已经看过那个亚玛力人以为杀了扫罗,报信给大卫,就会得到奖赏;现在利甲和巴拿也是以为杀了伊施波设,报信给大卫,也会拿到赏赐。他们还冒用耶和华的名杀人!

“大卫对比录人临门的儿子利甲和他兄弟巴拿说:‘我指着救我性命脱离一切苦难,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从前有人报告我说:<扫罗死了。>他自以为报好消息,我就拿住他,将他杀在洗革拉(Ziklag),这就作了他报消息的赏赐。何况恶人将义人杀在他的床上,我岂不向你们讨流他血的罪,从世上除灭你们呢?’”-- 亚玛力人杀扫罗是在战场,利甲和巴拿杀伊施波设却是在床上,相比之下,他们更为可恶。大卫称伊施波设为“义人”,有别于称扫罗为“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下一:14),表明大卫不承认伊施波设是合法的王位继承者。

“于是,大卫吩咐少年人将他们杀了,砍断他们的手脚,挂在希伯仑的池旁;却将伊施波设的首级,葬在希伯仑押尼珥(Abner)的坟墓里。”-- 申二十一:22 - 23 告诉我们,人若犯该死的罪,被治死了,其尸体被挂起来,表示他是受耶和华的咒诅。这些人可说是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大卫不是一个“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的人(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他是一个完全尊重上帝主权的人,按着上帝的时间和方法行事;上帝既然膏立了他作王,他就不用“插手帮助”上帝加速自己登基事情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大卫要对扫罗,押尼珥,和伊施波设的死,“公开洗手”以表清白,只是做戏而已,为要赢得人心。大卫是一个“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十五:2);他是一个可以在上帝面前,祈祷说:“求你留心听我这不出于诡诈咀唇的祈祷。愿我的判语从你面前发出;愿你的眼睛观看公正。你已经试验我的心,你在夜间鉴察我,你熬炼我,却找不着什么。我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论到人的行为,我借着你咀唇的言语自己谨守,不行强暴人的道路。我的脚踏定了你的路径;我的两脚未曾滑跌。”(诗十七:1 - 5)你能够这样祈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想:

还记得当年先知撒母耳奉耶和华的命令,往伯利恒人耶西的家膏大卫为王吗?(撒上十六章)

撒母耳看的是外貌,觉得牧童大卫不像是块做皇帝的料,因为他太年轻,比不上他哥哥以利押的年纪与身量。

但上帝看的是内心,他纠正撒母耳原先的观感,说:“这就是他,你起来膏他。”(撒上十六:12)

我们也知道上帝没有看错眼,大卫后来成为战士,诗人,政治家;他治国有方,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

请问大家:在教会里,既然凭外貌不能判断一个人,你有什么良方来鉴察一个人的内心呢?

“第一印象常误导我们,
  因为我们不识人内心;
  我们总是常看不准人,
  因为我们只知小部分。
  真实地衡量一个人,要看他的内心。 ”(by Fitzhugh)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