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差 传 学 堂

披荆斩棘 :面对跨越文化挑战

目的:

(一)透过认识文化的理念和现象,加深学员对跨越文化宣教工作的认识。

(二)让学员明白宣教士如何面对文化冲击及学习更有效关顾宣教士,为他们适切地祷告。

1。背诵经文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林前九:20 - 23)

2。引言

《圣经》所指的“民”,不单是指一个政治范团、国家或地区,希腊原文“民”(ethnos)是指一个民族,即文化群体。所以“民”的界限是由种族、语言、文化、宗教或职业等因素界定,当我们从文化群体的观看人类和世界时,必须以跨越文化的角度去布道和建立教会。保罗立下了榜样,要回应文化沟通的阻隔,设法认同和拉近不同对象群体的文化和处境,使不同处境和需要的人,得着福音的好处。

华人教会必须学习超越民接主义的限制,突破文化的界线,同时向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对象宣教。当宣教士预备冲破文化鸿沟时,必然面对文化冲击的现象。

3。课文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外来语,从拉丁文colere 和cultus 发展出来,意思是开发(cultivation)、训练或教导,从而引申为“人身体机能以外的行为累积,传递下去,就是文化。”又或:“人类在世界展开活动的整体经验。”

所以,文化乃人类在社会中由学习而来的知识,用以解释经验、规范行为。在每一个文化群体中,该群体成员都有默契共同遵守,成为该群体的生活模式。

(二)文化的特质

(1)文化是由学习而来,因此每个人都被父母及社会所塑造,使他以当地文化来生活,并解释他的经验。人成长於某个文化,受其影响与熏陶,乃身不由己的事。他从小就吸收和学习该文化的生活方式。除非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的文化,否则不易察觉世上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2)文化是生活的模式,包括了语言、经济、政治、宗教、教育、艺术、科技、行为和社会结构等每一个范畴。故此,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方法,以应付和解决该群体的生活需要,如衣、食、住、行和医治方式;此外,在社交和精神生活上,亦有其特有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都不一定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式。因此,谁也不能说:“这是一个文化落後的地方!这些是没有文化的土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没有比较某文化高低的需要。实际上,每一个文化都各有各精彩,有其特点和价值。

(3)文化是个解释体系。文化不单让人应付外在生活环境需要,也帮助人理解人生事物的各种现象,这是由於文化产生自两个基本元素:

A。是上帝所赐予人的自由;

B。是上帝赋予人创作力。

上帝创造人,予人自由。自由是一个环境,让人有发展创作力的机会。上帝不单创造人,也赋予人创造的能力 -- 生殖子女、创意思考、文化科技等。创造力需要更具体的环境以启发其发展;当人要克服自然环境,他的创造力便得以发展,不断超越自己。所以,人的文化不断演进和超越、吸收和改进,建立其独特生活。可是人犯罪堕落後,文化受到罪的影响,带来人类生活的困境而不自知。就文化内容而论,可分为四个层次:

A。器物层:指人类为要面对环境,或解决即时需要而产生具体的器具或物品文化。

B。风习层:人是群体动物,活动时有一定的关系和形式,於是产生风习。人生中有某些值得强调或点缀的时刻,於是产生礼节;此外无论是饮食习惯、娱乐方式,或教养子女方法,都属於风习,这些风习後来就成为社会行为。

C。制度层:社会行为发展至更具体化时,才会变成制度、体制或法制。

D。理念层:属抽象向上发展的层面。人在哲理、信念上的创造。目的是要解释并将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意义合理化,成为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文化亦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指文化的外在现象,如穿衣服、吃饭、婚丧礼仪、赴宴、接待客人;又例如:握手、接吻、擦鼻子、不用左手、不摸别人的头、不以脚底向着别人、吃东西时发出声音以表示赞赏等等。但是表层文化往往只是深层文化的外在表现。就如以上四种层面的分析,前三者是外在表层文化;而最后的则是内在深层文化。

文化的转变和变化是随时随在,互为影响的。通常当两个文化系统交接时便产生对立、消长、融合三个阶段,并寻求平衡,作出取舍,故群体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和了解,对不同的生活需要作出不同的回应。事实上,我们对人生事物的看法,是透过“文化过滤镜”看这世界的结果。这种对人生事物的看法,文化人类学称之为“世界观”,也就是深层文化。人类往往相信他们真能看见整个世界的真实现象,他们很少觉察所看见的受制於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当宣教士要接触一个群体或进入一个地区、文化领域时,就会产生文化冲击;此外,要见证福音,宣教土更要学习跨越文化的沟通,从认识服侍群体的表层文化而至深层文化,进而让他们接受福音,产生改变,宣教士其实是要改变他们的“世界和价值观”,这是非常艰钜的工作。

(三)文化差异与文化冲击

从以上文化定义和特质看来,我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群体有其“主文化”、“次文化”、“表层文化”、“深层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比较不同文化体系时,就有很大的差别,那不单是在食物、服饰、语言上有分别;进而在信仰、价值观,甚而对世界的基本假设也不同。人们根本生活在不同的观念世界中。

文化冲击,就是因适应新文化环境而带来的情绪失调,或因失去常见的社交指标而引起的慌张及恐惧。这是由於从前所学的文化模式(系统),现在突然变得没有意义;人若要在新文化环境中生活,往往变得较小孩子还无知,并要重新学习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旅行观光者不会感受到文化冲击,因为他并不是长居当地,没有与当地人建立稳固的关系。但当我们知晓这是未来漫长岁月的生活,我们便会感到冲击;当文化差距越大时,文化冲击的影响就越大,越发要付代价适应。否则,受冲击者常会希望立即能返回老家。

(1)文化冲击的原因和影响

A。语言上的问题:言语学习需要很长时间,沟通上不能表达和误会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苦恼,了解文化亦要从学习语言入手。

B。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基本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或次序颠倒,造成办事效率降低,劳神劳力并且费时,造成很大的挫折感,甚而被批评、耻笑。

C。关系上的改变:在陌生环境要建立新关系,加上语言和文化的不通,就更困难;这样会失去自己的身分和角色,缺少认同,从而陷入自我封闭,出现被排挤和自我孤立的现象,并且很容易发生“我族中心主义”的内在问题。

D。失去了解:在一个不肯定和新文化中,以上的难处造成误会、错误的判断和犯错;这样带来情绪紧张和不能压止的压力。期望与实际时常发生矛盾,更无法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受到很大的困扰。

E。在影响上归纳来说,会做成压力不断增加、精神消耗、紧张、多疑、恐惧、不安、偏见,成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造成灵性的低潮;长期会使个人变得易於批评、拒绝、退缩,甚至作出自我隔离和孤立的行动,使整个人崩溃。

(2)文化冲击的过程

Less141.gif (7333 bytes)
图一:文化冲击的几个阶段

宣教士初到工场的几个星期,就如游客一样,带着单文化背景到达异文化地方时,他会对各新奇事物很感兴趣。宣教士开始工作时,通常和其他宣教士一起,又有传译代劳,不用直接与当地人接触;因此,通常未感受到冲击。但过了这阶段后,他要开始自己生活:上市场、乘交通工具、学习新的语言、与陌生人来住。在众多关系中生活,很多时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文化冲击也就产生。在此低潮期,宣教士情绪会不稳定,甚至想立刻离开新文化环境返家;他必须靠赖上帝的恩典,坚信主的差遣和引导,慢慢适应当地的生活,又与当地人认同,渐渐成为一个双重文化的人,能够在两种文化中生活和事奉。以下是其中五个阶段的次序:

A。旅客阶段(Tourist stage)

B。醒悟投入阶段(Disenchantment)

C。决心面对阶段(Resolution)

D。适应阶段(Adjustment)

E。倒逆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

这五个适应与克服的阶段通常会不断重复,特别是“倒逆文化冲击”阶段,当宣教士返回其原居文化(通常在述职期),会面对文化的重新调整,他需要克服和适应,成为一个双重文化的人。

(3)处理文化街击的态度和方法

A。宣教士对文化应有的态度

a。从《圣经》和教会历史中来看,上帝对文化有四种不同的反应:

(a)上帝拒绝及改造文化(消极和倾向罪);

(b)上帝成全文化;

(c)上帝超越文化;

(d)上帝按文化工作,按不同文化与人沟通。

b。从文化的定义、内容和成因看来,文化大部的是中性的,能够解决人的生活问题,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并且有消极(罪的杂质)和积极的意义。

回应:宣教士应尊重、欣赏、了解和学习认同和分辨文化、设法面对冲击,用理智去克服情绪上的适应;并且按当地文化传递沟通信息,进而成为有责任感的文化变迁使者,过滤当地文化,让更切合当地文化的本色化教会被建立起来。

B。宣教士必须有充足的装备和训练

在进入工场前宣教士应有心理的装备认识,并且应对当地的文化有全面和不同层面的研究,以掌握各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使适应的时期减至最短;特别在语言技巧的学习上,必须有更好的训练,加强沟通能力,减少误解带来的问题;并且不断尝试、不怕犯错地学习、改变和适应。

C。宣教士应该肯定自己的角色

宣教士应在上帝的救恩和使命中,及在其自身文化中有根源,尽量学习双文化或多元文化生活心态,谋求在不同文化中适应、生活;并且时常保持一个不断学习的心态,作文化调适,又以真理分辨文化,作出取舍或改变(参图二)。

D。宣教士应以家庭的观念作文化适应

宣教士应帮助配偶或子女在面对文化冲击时在以上各方面有所预备,靠着上帝去适应。

Less142.gif (24726 bytes)

这图显示两个进入工场时不同的模式,虽然两者在工场上的遭遇都一样,但出来结果却很不同。前者最终能了解和体谅,并能与当地人建立关系;后者则孤立自己,与当地人隔离,其分别主要是由於两者存着不同的心态进入工场所致。


(四)跨越文化宣教工作与沟通

面对文化冲击是跨越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考验,宣教士必须披荆斩棘、面对挑战;华人教会和宣教士务要处理跨越文化带来的不同问题,进而学效很多宣教士先贤和主耶稣道成肉身的方式和经验,得着激励和帮助,甘於解决和破除文化障碍,克服传福音上的困难、沟通上的误会和混乱;掌握文化中的“形式”(form)是传递“意义”(meaning)的媒介,理解同一个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宣教士不但要适应外在言行,更要学习当地人的思维方式,改变当地人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明白福音,使更多跨文化教会被建立起来,使万人得救,荣耀主名,满足主的心意。

Less143.gif (22190 bytes)

4。问题讨论


(一)从背诵金句中,保罗为何要调整自己的文化?试分享之。

(二)从文化特质中,讨论为何文化是由学习而来。分享各人自己的成长背景,看看自己有何独特的文化。

(三)就文化是生活的模式,讨论自身社会中的文化与教会文化有何分别。有没有轻看别的文化群体?在生活的社区中有哪些别的群体?他们属於哪个宣教分类?

(四)试讨论文化功用。上帝为何创造人又让人在一个文化处境中成长?

(五)文化的四个层面中,哪一个层面是最难捉摸的?为什么?

(六)分享过往一次往其他地方旅行或短宣体验的经历,有否感受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冲击?你又如何处理?

(七)按你的理解,谁是“双文化”的人?他们有何特征?他们又如何面对文化冲击的挑战?

(八)试访问一位宣教士,了解他如何进行跨文化的宣教工作及其面对的困难,然后为他祷告。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

ag00089_.gif (335 bytes)